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2015-03-22王相东
王相东 杨 帆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
·临床报道·
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王相东 杨 帆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
目的:观察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对该型证候改善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制定的治疗方法予以治疗。治疗组采用清胃汤治疗,均治疗4周后比较总体疗效以及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2.9%和81.6%,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治疗前证候积分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症状改善情况经比较发现治疗组对腹胀、食少、便溏、恶心症状改善较为突出,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较好。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而诊断多结合胃镜检查。但该病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病情程度并没有一致性,甚至部分病患没有症状。以上多种原因为该病的诊治带来了困难。中医多认为该病发病之本为脾虚,与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相关[1],中医药在辨证治疗该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证型治疗方面缺乏具体、深入的探索。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逐渐增多[2],笔者利用自拟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共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均在21~68岁,平均47.35±7.42岁;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9例。治疗组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1~72岁,平均47.28±8.55岁;其中浅表性胃炎53例,萎缩性胃炎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制定[3]。胃镜下表现主要表现为,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若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证候诊断标准 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3]制定,具体如下:胃脘灼痛,脘腹痞闷做胀,渴不欲饮,口苦或口臭,小便黄,舌质红,边、尖尤甚,苔黄厚或腻,脉弦或滑。
排除标准 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等); 合并严重的肝脏、心脑血管系统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等; 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的患者(如妊娠期、哺乳期); 过敏体质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的方法给予治疗。慢性浅表性伴胆汁反流者,予奥美拉唑和铝碳酸镁;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者,予奥美拉唑和吉法酯;慢性萎缩性胃炎者,予吉法酯和叶酸。药物服用方法:奥美拉唑(国药准字号H10950086)20mg,1d1次,晨起空腹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国药准字号H20074156)500mg,1d3次,餐后1h服用;吉法酯(批准文号H20090150)100mg,1d3次,口服;叶酸10mg, 1d3次,口服。
治疗组使用自拟清胃汤治疗。清胃汤以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组方,具体组成如下:川黄连、茯苓各12g,厚朴、栀子、白蔻仁、竹叶各10g,陈皮、丹参、制半夏各9g,滑石30g,薏苡仁15g为主组成。1d1剂,水煎服,取汁2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期间忌油腻、肥甘厚味以及刺激、生冷之品。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刺激。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客观评价证候状况。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评价参考张正利等相关文献制订[4]。具体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55%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仅在55%以下。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表
注: 和对照组比较△P<0.05
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治疗前证候积分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表
注: 和治疗前比较△P<0.05;和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常见症状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有所改善的,将其积分减少值进行比较。在改善胃脘胀闷方面,对照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在改善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恶心呕吐等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口渴少饮、身热不扬等方面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但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在改善肢体困重方面治疗组改善程度小,但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意义。提示清胃汤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腹胀、食少、便溏、恶心等方面疗效突出。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值比较表
注: 和治疗组比较△P<0.05;和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20%左右,病变末期其癌变率约 4%[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为8.2%左右[6]。本病发展虽然缓慢,但由于临床症状模糊,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多,故而病程较长,容易迁延反复,给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上种种都是导致湿热内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脾胃湿热型的慢性胃炎发病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45~55岁病人群中,脾胃湿热型发病率高达33.3%[2]。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可谓众所周知,甚至有人预言对该病的防治的意义甚至可延伸至胃癌防治领域[7]。
本次观察发现清胃汤总体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3.3%。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西药。清胃汤对症状的改善也较西药明显,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比治疗前证候积分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无论是清胃汤还是西药都能够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清胃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清胃汤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优于西药。将两组症状积分减少值进行比较,在改善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恶心呕吐等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改善胃脘满闷方面疗效优于治疗组,提示清胃汤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腹胀、食少、便溏、恶心等方面疗效突出。
清胃汤是由连朴饮合三仁汤化裁而成,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要针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而创制。本方中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厚肠胃,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不仅能保护胃粘膜,而且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伤作用。厚朴善行中焦之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它还可增强迷走神经功能,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加快胃排空[8]。二者合用,有清热行气除湿之功效。方中陈皮、半夏善于燥湿散痞,消除慢性胃炎胃脘胀满的症状。竹叶、滑石、栀子清热利尿,使得盘踞中焦的湿热从尿而解,使邪有去路。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与茯苓相合祛湿气,协助其他利尿药引热下行。在脾胃病治疗中重视瘀血的形成,亦是脾胃病前辈所倡导的主旨[9],故而清胃汤中设置丹参9g,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湿热久羁,势必阻滞气血,煎熬津液,导致瘀血渐成,使得病变进一步加重,所以用丹参活血化瘀,防患于未然。全方清热利湿,引热下行,且步步围堵,以绝后患,且临床总治愈率高达92.9%,对证状改善也比较明显。
[1] 雷瑗琳.吉海旺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痞满证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2010,31(12):1642-1643.
[2] 颜凤蛟,葛惠男.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8):1643-1645.
[3] 陈润花,刘 敏,陈 亮,等.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文献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879-1882.
[4] 张正利, 张伟伟.65例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疗效观察与评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5):37-39.
[5] 董智常,陈贤章.影响慢性胃炎治疗预后的临床因素调查[J].吉林医学,2014,35(14):3056-3058.
[6] 陈锡美,许树长.胃粘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66-67.
[7] 陈本华,林 栋,马善美,等.100例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析[J].福建中医药,2012,43(1):18-19.
[8] 潘应明.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5):101-113.
[9] 王 菲,杰 辉,葛惠男.葛惠男运用黄芪建中汤合失笑散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14,35(2):210-212.
(收稿2015-05-19;修回2015-07-11)
*陕西省咸阳市科技局课题(2012K16-02)
胃炎/中医药疗法 连朴饮/治疗应用 三仁汤/治疗应用 @清胃汤
R57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