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分析

2015-03-22魏军平高嘉良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阴虚证证型血瘀

魏军平 高嘉良 林 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分析

魏军平 高嘉良 林 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目的:探究近5年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证候研究情况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期刊文献,并分析总结其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收集整理合格文献共84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文献进行分析:近5年研究相关证候文献主要是糖尿病(24篇)、糖尿病肾病(17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篇);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总的主要证候为阴虚证(50.91%)、气虚证(43.05%)、血瘀证(29.73%)、痰浊(湿)证(24.32%)。结论:气虚、阴虚作为基本病机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并随着其病程的推移血瘀、痰浊(湿)等病理因素日显突出。因此在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益气养阴,并结合病情配以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之法。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证候

糖尿病已是世界上最常见慢性病之一,其发生不仅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更是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1],多种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已达11.6%,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2],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控制及治疗仍然是临床常见疑难问题。本文从文献着手,分析研究近5年中医文献资料,总结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证候类型演变及分布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检索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选择关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具有明确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诊断标准,及证候的临床特征(症状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备);2)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不限;3)文献辨证分型后有明确样本例数,且证型不应少于2种。

1.2 文献排除标准 1)专家经验总结及个案报道;2)重复发表的论文或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仅取1篇最完整的,其余排除;3)综述性文献;4)动物实验研究。

1.3 文献来源、检索、评价及筛选方法 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上,以“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等为检索式分别对题名、关键字,并以逻辑方式“并且”,全文包含“辨证”或“证候”,关键字及题名不含“进展”“综述”,对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文献1 734篇;阅读题目、排除不相关文献,检索的文献615篇;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病例报告、医家经验,无具体病例数及自拟方,辨证证型小于2个,剔除不合格文献,共获得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84篇。

表1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2008-2013)中医证候研究文献分布情况

1.4 文献数据录入的方法

1.4.1 证候名称的规范 参照《中医药学名词》[3]、《中医诊断学》[4]、《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5]先对文献证型名称进行提取。如果对于以上3种规范标准中没有陈述又不便于归类的证候,按原文献予以保留。有些证型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归纳为一种。例如将“肝火亢盛”及“肝阳上亢”与“阴虚阳亢”归为一类等。

1.4.2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按照《中医诊断学》分析证候的含义,并参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以及证候要素相关的文献,将复合证候分解为基本证候即证候要素。例如:阴阳两虚,分解为“阴虚”“阳虚”。

1.4.3 统计方法 1)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录入计算机,并建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2)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探索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2 结果

2.1 文献收集结果 根据拟定的检索词及纳入条件、排除条件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期刊文献84篇。其中糖尿病24篇、糖尿病肾病17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篇,具体内容见表1。

2.2 证候分布情况 对84篇文献中21 468文献病例出现的证型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糖尿病前期以痰浊(湿)证、气虚证、阴虚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31.23%、26.14%、21.16%;糖尿病以阴虚证、气虚证、热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6.55%、39.42%、22.00%;糖尿病高血压以阴虚证、气虚证、痰浊(湿)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9.55%、42.91%、12.99%;糖尿病冠心病以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3.54%、48.32%、46.95%;糖尿病脑梗死以血瘀证、痰浊(湿)证、气虚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4.79%、51.35%、34.41%;糖尿病肾病以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70.58%、54.20%、38.20%;糖尿病足以热证、气虚证、痰浊(湿)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3.85%、52.30%、41.5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0.19%、54.63%、51.1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等多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0.91%、43.05%、29.73%;其具体证候频次分布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并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由于病情的失治、误治等因素影响,常导致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3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上升显著,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医疗卫生支出造成巨大负担,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显得日益重要。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通过研究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证候探索其疾病病机,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其慢性并发症则涉及多种中医病名,根据症状及体征可归于“消瘅”“视瞻昏渺”“雀目”“尿浊”“水肿”“关格”“心悸”“痹证”“脱疽”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体虚等有关,既往学者认为其病机可概括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中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且发生常与血瘀有关[6];其并发症较复杂,可累及多个脏腑及组织器官,夹瘀、夹痰、夹湿、燥热、浊毒等均可为患。临床上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表现虽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病理是阴虚、气虚为本,燥热、血瘀为标,且血瘀、燥热等病理因素常交互为患。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脏腑功能失调是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形成的主要病机。

表2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n)%]

通过对84篇21 468例文献病例的证候要素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痰浊(湿)证最为常见;而糖尿病虽然气虚、阴虚仍为主要病机,但燥热、血瘀与痰浊(湿)等病理因素不容忽视;糖尿病并发症虽然涉及较广,但血瘀和痰浊(湿)仍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过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痰湿证较为突出,而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血瘀证较为突出,但痰湿与血瘀2种病理因素常交互为患出现在疾病过程中;糖尿病足患者热证则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由此可见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痰浊(湿)证是整个病程中常见的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湿)作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因素,已引起临床众多医家的高度关注。

以证测因,糖尿病患者痰浊(湿)病理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除先天禀赋为其内在条件,同时还与饮食不节、体力减少、情志不调、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关[7]。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极大发展,生活物质条件显著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其中包括饮食结构精细化、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等,同时在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加重等自然气候环境下,痰(湿)浊病理因素日显突出。运用因子分析162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证候,发现其病机与气虚、痰湿、血瘀有关,并指出“因虚致瘀致浊”为本病的病理特征[8]。总结304篇糖尿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发现血瘀证最多,其次是气阴两虚证[9]。557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中,气虚证、阴虚证最多,血瘀证、痰湿证为常见兼夹证[10]。

综上研究所述,虽然临床各医家对糖尿病及并发症认识不一,但从84篇文献中可以发现气虚、阴虚仍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并且随着病程的演变血瘀、痰湿(浊)作为重要病理因素日显突出,因此在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应以益气养阴为主,并根据病情应重视活血化瘀及祛痰化湿之法的临床应用。《素问·奇病论》曰:“……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就是论述化浊之法治疗糖尿病的应用,而这里化浊可包括化血瘀或化痰浊等。痰湿产物可加重消渴的病情,祛痰化湿法可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11]。吴深涛认为“浊毒”贯穿糖尿病及并发症整个过程,在治疗上主张化浊解毒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2]。因此,从众多临床经验及报道中,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过程中应用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湿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对于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研究,百家争鸣,各持己见。有学者认为中满内热是糖尿病的核心病机,2 158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热证、气滞证较为多见[13]。400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阴阳两虚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14]。针对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把握疾病病机的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是基于现代文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质量等影响,有关1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研究结果依然存在偏倚、误差等局限性。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登记研究,同时规范诊断、规范证候名称,分析证候动态演变特征显得十分必要。

[1]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8.

[2]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59.

[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124.

[4]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75.

[5]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279.

[6]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9-253.

[7]奚兴,张雪芳.痰湿体质的形成因素与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10):1578-1580.

[8]张智龙,陈宏,吉学群,等.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2011,52(16):1379-1386.

[9]赵红霞,白文静,贾海骅,等.304篇糖尿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34-835.

[10]尹德海,梁晓春,朴元林,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506-510.

[11]熊兴江,王阶.从痰论治糖尿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23-924.

[12]何燕.吴深涛.运用浊毒理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J].河北中医,2009,31(9):1285-1297.

[13]仝小林,毕桂芝,甄仲,等.2 518例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类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6-28.

[14]刘焱,王学美.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生存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西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76-79.

(2015-01-16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Literature Study on TCM Syndromes of Diabetes and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

Wei Junpping,Gao Jialliang,Lin Lan

(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yndrom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f pre-diabetes, diabetes and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 on literature in recent five years. Methods:We searched related journal articles about pre-diabetes, diabetes and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 (CNKI), from January 1, 2008 to June 1, 2013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yndromes of each group. Results:There were 84 articles were qualified.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rticles. In recently five years, the main syndromes on literature were diabetes (24), diabetic nephropathy (17),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10); the main syndromes of diabetes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are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50.91%), qi deficiency syndrome (43.05%),blood stasis (29.73%), phlegm/dampness syndrome (24.32%). Conclusion:Yin deficiency and qi deficiency are the two major syndrome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diabetes.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turbidity/dampness are becoming promin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erefore, to prevent and cure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the treating method of boos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combining with invigorating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 and eliminating phlegm turbidity in reference to the condition should be focused.

Pre-diabetes; Diabetes; Chronic complications; Syndrome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

高嘉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防治,E-mail:lianggaonmg@163.com

魏军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防治,E-mail:weijunping@126.com

R255.4;R22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0.042

猜你喜欢

阴虚证证型血瘀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阴虚证诊断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话说血瘀证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血瘀体质知多少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