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珀·李《百舌鸟之死》的道德观
2015-03-22校潇
校 潇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论哈珀·李《百舌鸟之死》的道德观
校 潇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哈珀·李的《百舌鸟之死》从一个孩童的视角,一方面将南方道德世界的真实与变迁展示在世人面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道德教育的样本,并透过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得出了自己对社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又传达了作家鲜明的道德评判,讴歌和呼唤着正义与公正,明确表达了其道德偏向。同时,作者十分明确地采用性善论,指明了道德教育的方向,阐发了成长式的道德教育观和反哺式的道德教育观。这种道德教育观与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实践异曲同工。
《百舌鸟之死》;美国南方;道德观;种族歧视
哈珀·李(Harper lee. 1926-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美国文坛上一位知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百舌鸟之死》①《百舌鸟之死》(To Kill a Mocking Birds)是当代美国南方文学女作家哈珀·李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从道德层面抨击了种族歧视的罪恶,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作品的深刻主题既呼唤着人世间普遍的道德回归,又期望着南方社会的觉醒与净化。小说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广受大众的欢迎。该小说在中国的译著目前有三种版本:舒逊译:《百舌鸟之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高红梅译:《杀死一只反舌鸟》,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高红梅译:《杀死一只知更鸟》(精装纪念版),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在文坛上饱受赞扬,引起东西方文化界的高度关注:该小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各地发行;1961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又被改编成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产生很大的轰动。这部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读者,在美国高中和大学开列的学生阅读书目中,这部小说也一直稳固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这部作品里,哈珀·李继承发扬了美国南方白人作家的优良传统,讴歌了正义与公正,探索了人类行为的根源。她从一个新的视角——从一个孩童的视角,直接切入人性深处,将南方道德世界的真实与变迁展示在世人面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道德教育的样本,而作者本人也透过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得出了自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哈珀·李在《百舌鸟之死》中所反映出的道德观早已超越了小说本身,对于当今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百舌鸟之死》最高潮的部分和最中心的内容是黑人汤姆·鲁滨逊被诬告强奸案。汤姆·鲁滨逊是一位在种植园干活的善良正直的黑人,他在上工的途中总是经过白人鲍勃·尤厄尔家,尤厄尔的女儿梅耶拉常请他帮忙做些杂务。有一天梅耶拉请他进屋修一扇门,可是当汤姆进门后,梅耶拉紧紧抓住他的双腿,让他亲吻她,汤姆不从。但是当梅耶拉挣扎着要亲吻汤姆时,被她的父亲尤厄尔从窗口看到,汤姆赶紧逃跑了。随后,汤姆·鲁滨逊被尤厄尔告上法庭,指控他强奸女儿梅耶拉。而梅耶拉为了保全脸面,在法庭上反而诬告汤姆。白人律师阿迪克斯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汤姆无罪,由白人组成的审判团最终却判处汤姆有罪。在等候最终判决的过程中,汤姆试图逃跑,不幸被乱枪打死。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表现出鲜明的道德评判,讴歌和呼唤着正义与公正,明确表达着其道德偏向。但作者又不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当时当地道德失衡的社会历史原因,这就是美国早期历史所形成的种族歧视。
作者特别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梅岗镇这个寂寞的小镇正经受着大萧条带来的痛苦,愚昧、保守、自私和狭隘的习惯势力仍很猖獗。在这种充满仇恨、虚伪和偏见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头脑僵化,心胸狭隘,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黑人,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作品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即在资本主义文明相当发达的美国,种族歧视仍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在林肯解放黑奴之后的百余年,美国虐杀无辜黑人的事件还在发生,历史还在重演。
在作品中,作者充满了对黑人受歧视、受压迫的境遇的同情和对种族歧视的憎恨。作品通过描写黑人与无辜的人所受的伤害,对种族歧视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批判。作品有一段对芬奇家的厨师卡尔普尼亚带他们来到当地的黑人教堂的描写,显示了作者对于正义和罪恶的鲜明态度。梅岗镇的黑人教堂是座很老的建筑物,是黑人获得自由后,用他们第一次收入所得买下来的,所以叫作”首次购买教堂”。在教堂里,黑人区的居民热情而亲密无间,他们拥抱着孩子们,热烈欢迎孩子们的到来。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梅岗镇黑人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教堂被一种绝望、贫困的气氛笼罩着,建筑物没有粉刷,教堂买不起赞美诗集,教区的居民没有文化。然而逆境似乎把黑人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造就了一种更强的社区感,这是在白人教堂里根本找不到的。而如此神圣的场所,白人却可以随意玷污。带有种族歧视情绪的白人不仅不尊重黑人的教堂与信仰,而且任意践踏黑人们的尊严,甚至连法庭上都设“有色人种旁听区”。
在种族主义偏见的影响下,不仅日常生活中受歧视,就是黑人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谩骂、侮辱对他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任何白人都可以随意欺压、枪杀黑人。比如作品中的鲍勃·尤厄尔是小镇上的无赖,贪吃懒做,生活穷困无比,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处于小镇社会的最底层。他家的孩子衣不蔽体,住的也是连勤奋的白人都不住的破木棚。可以说,尤厄尔“代表着美国南方黑暗的一面,无知、贫困、邋遢,内心充满了种族偏见和仇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但是在透露着平庸与虚伪的白人社会里,就算是这样一个人也有能力摧毁正直善良的黑人,只因为他是白人。在这种偏激、黑暗的社会里,黑人被限制在“有色人种席”上,而人们竟然相信鲍勃·尤厄尔这样卑劣无知的小人之言,而不相信善良正直的黑人是无辜的。虽然案件的判决结果是正义的一方失败了,但是在良心的审判中,失败的是沉迷于偏见与仇恨的白人社会。这个黑白混淆的白人社会没有丝毫的正义可言,分不清什么是忠实善良,什么是无知虚伪。
通过对这种社会历史环境的描述,尤其通过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深刻剖析,作者将梅岗镇上发生的这起罪恶的审判归之于社会历史环境,再具体一点就是归之于种族歧视,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比如当杰姆抱怨法律和社会的不公正时,阿迪克斯对他说:“到目前为止,你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干扰你的理智思考过程。汤姆的陪审团也是有十二个有理智的平常人组成的,但是你看到在他们和理智之间有了什么隔阂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使人失去理智——他们想公正也公正不了。在我们的法庭上,如果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对质,白人总会赢的。这是丑恶的,但却是生活的现实。”*[美]哈珀·李:《百舌鸟之死》,舒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页。
对于这种生活的现实,是顺从还是改造,作者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她不像同类作家那样重在描述种族歧视所带来的苦难与罪恶,而是着力于描述改造社会、再造道德的奋斗。尽管作品中的社会改造者只是阿迪克斯一个人,但这场“一个人的救赎”同样轰轰烈烈,可圈可点。在作品中,哈珀·李成功地塑造了阿迪克斯正义、正直的形象。阿迪克斯对事物的判断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的。一方面,他有着受人尊敬的道德良心,无法容忍梅岗镇居民对黑人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同意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在案件没有审理之前,就预言了这个审判案的结局;在汤姆死后和女儿斯各特讨论这个案件的结局时,他愤怒但无奈地说道:“在两百个黑人里面,多一个黑人、少一个黑人又算得了什么?”*②③[美]哈珀·李:《百舌鸟之死》,第270页,第270页,第25页。然而,阿迪克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当女儿问他:“阿迪克斯,咱们能打赢吗?”他说:“不,亲爱的。……在我们没打以前一百年,我们就被打败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再试一下。”②阿迪克斯看见了罪恶,但是仍然对人类的善良品德抱有信心。
阿迪克斯是作者着力塑造的道德英雄,通过他的形象塑造,作者力图告诉人们:应该像阿迪克斯一样,不应屈从于社会与环境,而应怀着道德勇气与邪恶斗争,维护人类社会的正义和尊严。这样一种道德精神的倡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作者在鞭挞社会之恶、褒扬社会之善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哈珀·李认为世界是善恶并存的,人性是亦善亦恶的,她的这种理念在《百舌鸟之死》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各色人等聚集在梅岗镇这个阿拉巴马州的小镇中:有思想保守、怀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中产阶级;有生活艰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穷白人;有讲究礼貌、注意生活细节的南方淑女;有维护正义、勇敢反对种族偏见的律师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天真善良、纯朴能干,但却遭受歧视与压迫的无辜黑人;甚至还有与世隔绝十余年、被人们看作是“鬼魂”的青年“布”。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居民当中,从善恶的角度看,小说中的阿迪克斯、茂迪小姐等是善的代表,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另一些则是无恶不作的像尤厄尔之流的败类,他们声嘶力竭地鼓吹种族主义,不顾一切地制造民族纠纷,他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至于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却是很难予以定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理解成善良的人或者是邪恶的人。比如肯宁安先生、杜伯斯太太等人,他们的性格中存在着恶的一面:他们歧视黑人,参加暴动,辱骂为黑人辩护的正直律师等。但是作者在展示他们恶的行为的同时,也强调了他们身上善良勇敢的一面:他们基本上是善良的,只是有一定的心理缺陷,在他们的内心里,隐藏着一些恶的和不良的心理动机。虽然或许这部分人会慑于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德的压力,不敢冒犯公众舆论和自己的良心谴责,所以会把这种心里缺失限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一定会产生恶的后果。
我们以小说中的人物沃尔特·肯宁安为例。在哈珀·李的笔下,沃尔特·肯宁安本是一位善良忠厚的人,他曾经委托阿迪克斯办过一件事,但是因为家境太穷困,无法付给阿迪克斯酬劳费,于是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阿迪克斯表示感谢:先是送一大车劈柴,接着又送一袋子山核桃仁,圣诞节时又送一筐节日用的物品,春天又送一大口袋萝卜缨子,以至于阿迪克斯说:“肯宁安先生已经付得太多了。”③而作品又同时赋予他人性的另一面,即他是一位狭隘、充满种族歧视情绪的人,他曾参加了一些种族主义者的行动。有天晚上,肯宁安先生和一群聚众闹事的乌合之众来到关押汤姆的城镇中心监狱门前,他们要求对汤姆·鲁滨逊动用私刑。而纯真善良的斯各特用天真的话语和举动感化了他,使他意识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善良。这时,他人性中隐藏的善良的一面复苏,良心又驱使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主动驱散了闹事的人群。在他的身上,集合了善良与偏见等多种因素,他身上有善也有恶。
哈珀·李通过对他们心理转变的细致描述,试图提醒人们还有善的希望残存在他们心中,对于这类人,应该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影响施加压力,在他们走向不归路之前把他们拉上正轨,善良还依然是支撑着他们行为的道德准则,还依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性善论与性恶论是道德哲学中争论了数千年的命题,这一争论本身也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起点和方向。在《百舌鸟之死》中,作者十分明确地采用了性善论,从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梅岗镇,无论白人孩子还是黑人孩子,他们对于公平与平等的认识是天生、本能的理解,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种族问题,极少有歧视的现象,但是他们天真的想法在现实社会中是并不可行的。当他们面对不平等或者是不公正的事件的时候,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例如,当杰姆知道案件结果的时候,他也对阿迪克斯说:“这不公平,即使他有罪,他也没杀人。他没有伤害别人的生命。”*[美]哈珀·李:《百舌鸟之死》,第268页。他们本能地具有这种正义感,所以他们也试图去反抗这种非正义、非公正现象,但是却只能选择一些很幼稚的手段去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在孩子们的纯净的心灵中,种族歧视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黑人们的存在就像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白人们的存在一样正常,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完全平等的。
值得注意的是,哈珀·李对于孩子们纯洁天性的刻画,不仅渲染了孩子们天真烂熳的人性,也通过孩子们纯真的视角讽刺了他们所看到的社会黑暗现实。他们单纯的视线所摄取的是现实世界不掺杂任何世俗偏见的精确实录,是对错综复杂、纷繁多变事件的本能简单理解。但是在这种无法解释的简单理解中,我们却能看到对世俗社会的明晰与冷静的透视,对肮脏罪恶的事情不加掩饰的嘲弄和一种理性的审视;也能看到对正义与善良的热切企盼与真情歌颂。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孩子们眼中道德世界的描绘,作者让世人明白了人类公平、正义与善良的源泉所在,在此基础上,阐发了成长式的道德教育观和反哺式的道德教育观。前者告诉我们要格外珍视孩子们纯洁美好的道德天性,要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引导其成长,培育其强大,而不是满足于人为地将后天的道德理念灌输给孩子;后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开发和运用孩子们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使之改造社会,改造他们的上一代人,实现道德反哺。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实践中,许多地方正在开展的诸如“小手牵大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认识与之异曲同工,由此可见,哈珀·李在《百舌鸟之死》中所阐发的道德教育观仍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公 羽]
校潇(1982- ),女,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I712.074
A
1003-8353(2015)01-01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