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筑堤护坝显身手
2015-03-22
白圭(前 370-前 300年),名丹,字圭(一作邽),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前369-前319年)时在魏国为官。白圭是我国古代商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称“商圣”,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方式,总结出了“智、勇、仁、强”的经营四字诀。同时,白圭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筑堤专家、护坝能手。
战国初期,魏惠王雄心勃勃,想要称雄于诸侯。为了增强国力,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但是魏国大部地处黄河下游两岸,饱受水灾的威胁。为了消除水患,惠王命大臣白圭带领百姓在黄河两岸筑堤防水。
白圭在筑堤过程中,不墨守陈规,大胆进行了许多创新。他采用“大其下,小其上”,“其斜三分去一,大防外斜”的修筑比例,就是把堤防的横断面修成底宽而顶窄的梯形,背河面边坡比为三比一,临河面边坡还要更缓,使得堤防非常稳固,并确定堤防的距离为“堤去河二十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就是河两岸的堤防相距达五十里左右,堤埂虽不能做得十分规整,但平日里河水主流总可以在宽阔的两堤之间自行流动;而到了洪水易发期间,又可以容纳较大的水量,不致漫溢泛滥,淹没田舍。为了加固堤防,他率人“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民得其饶,是谓流膏”。就是说在堤埂上种灌木,栽柏杨树,这样一方面可以坚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一旦决堤,还可以就地伐木来堵住决口。在不需要防汛的年份,民众又可以伐木木料,可谓一举多得。白圭的防洪方法,主要是依靠堤防,勤查勤初,一发现小洞,立即填塞,不让其由小洞而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祸。所以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基本没有闹过水灾。
白圭发现穴居动物对堤防的侵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白蚁和獾这两种动物,对堤防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白蚁在堤防腹坝内营穴,不断生长繁衍,巢穴也就不断扩大。有时它们竟然能将堤防腹坝掏空,人们却很难从外部发现,一旦水涨,水流冲刷蚁穴,很容易造成大堤溃决,水泛成灾。为了消灭这类敌害,白圭不辞劳苦,起早摸黑,仔细观察白蚁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它们的活动规律,从而能够很精确地从外部的迹象发现堤内的蝼蚁之穴。针对蝼蚁之患,他想出了“挖、塞、灌、熏”等根治办法。所谓“挖”,即挖出蚁穴;“塞”即用黏土和泥浆堵塞蚁穴;“灌”即用有毒之水灌注蚁穴;“熏”即用毒烟熏杀白蚁。以上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大堤的安全,白圭也因擅长堵塞堤防和消除蚁穴而著称。
《韩非子·喻老》记载:“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白圭无水难……”这正反映了白圭在筑堤护坝这一技术领域内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