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22艾克拉木艾尔肯
艾克拉木·艾尔肯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水利局,新疆 昭苏835600)
1 昭苏县基本情况分析
1.1 昭苏县地理位置
昭苏县位于新疆西北边陲,为中亚内陆腹地的一个高位山间盆地。地处位于E81°10' ~81°30',N42°38' ~43°15',北与察布查尔县田比领,南于拜城县,温宿县相连,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东与特克斯县接壤。全县总面积为11 162.9 m2。
1.2 气候
昭苏县属于山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长无夏春秋季相连”,具有大陆性气候的共性,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长冷而多雪,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初雪日不稳定,寒冷多雾,暖季多雷和冰雹。
年平均气温29 ℃,年极端最高温度33.5 ℃,最低温度-32 ℃,年均≥10 ℃的积温度为1 417 ℃,全年天霜期为96 d,全年日照实数2 699 h,年平均降水量为512 mm,全年平均蒸发量为1 261.6 mm,全年称行西北风,风速2.8 m/s,最大风速28 m/s,最大冻土层厚1.27 m。
1.3 水资源
昭苏县高海拔,降水多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全县主要有23 条大小河流,全县水资源年平均流量110.6 m3,年径流量为40.73 亿m3,其中本县产流年径流量34.88 亿m3。其他入进流量5.85 亿m3,(特克斯河入进5.3 亿m3,哈桑河0.55 亿m3)。
2 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远中期的各项水利建设规划之后水利发展较慢
远中期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之后并不够深入各部门,配合意识不强,所以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统一上交之后随意性较多,导致在工程规划建设技术等方面因地之宜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许多方面不能统一相互兼顾,工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涉及到搞水利项目建设的各部门之间统一性较小,没有按照全县的远中期各项水利建设规划来实施[1-2]。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其他部门工程质量要求不高,建设质量差,工程维修和返工多,工程寿命短,工程建设过程中投资多等原因,工程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农牧民群众意见多,各项远中期水利规划之后,项目前期费用不足,造成设计单位配合开展前期工作的热情不高,由于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撑造成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仅不会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为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水资源保障[3]。远中期项目储备不够,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各方面投入尚不平衡,行业自身能力不强,水利设施不配套,征收水费标准低、收费难,基层职工办公、交通、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较差,困难较多。
2.2 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配套资金短缺,投入渠道单一
农村税费改革后水利实施建设,农牧民投工投劳和比例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在取消“两工”后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维修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议而不决现象普遍存在等、靠、要国家投入的思想依然存在,这是造成灌区支渠田间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和水利行业众多债务的主要原因。
2.3 现行水价偏低成本高,效率低
因为水费属于政府定价,由于社会各界对水利行业产业政策、水价政策和当地水利建设情况不是很了解,把调整水费与增加农牧民负担等同起来。群众意见较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相当困难或调整不能按成本到位,虽然调整水价但执行调整价难以落实到位。长期以来水价偏低,水费实收率较低,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无法补偿。供水成本导致了水利工程惯养经费严重不足,工程老化,年久失修,并险加剧,一大批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安全运行,严重影响农牧民生产及农牧民收入。局、县农业局提供的2008-2012年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数据显示水费仅占农业生产成本的4.5%,2012年昭苏县水管总站多方收集资料重新做了水价调整测算,测算结果为单位供水成本0.23 元/m3,结合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新水水管[2012]4 号)文件,昭苏县主要作物基本灌溉定额指标为365 m3/亩,只算83.95 元/亩,应收实收差距大5.2 倍。
2.4 水利建设工程投资少、设计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水系和灌溉利用系数偏低
大多数水利工程在80-90年代起步,源于“天山杯”东风农牧民投工投劳来建设的,国家投资很少的情况下搞了一些干支渠骨干水利工程。主要是干砌石和土渠为主,设计标准低,质量较低,使用年限长,老化设施严重,满足不了农牧民的用水要求也达不到实际引水流量,冲坏的地方和不安全线段渠道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产水平和经济收入,还有一些属于低标准建设性的水利工程效益低下。据统计州直管区内严重老化的工程。老化率达到55.1%,干、支、斗三级渠道防渗率仅为44%,比全疆平均水平56%落后12个百分点。毛灌溉用水量753 m3/hm2、亩次用水量高达215 m3/hm2,高于全疆(地方)毛灌溉用水量709 m3/hm2和每次用水量154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6,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0.43,渠系利用系数0.45,低于全疆平均水平渗漏蒸发,水头流失严重,防渗率低,渠系利用系数和灌溉利用系数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防渗比较落后,大水满贯情况严重,征收水费标准低惯养费用严重不足导致了水利行业欠账多,困难多,满足不了农牧民生活和生产要求。
2.5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水利系统仅有预决算人员1个人,农田水利建设专业人员3个人,无水利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部门职能要求,需要配备预决算人员至少2个人,农田水利建设施工专业设计人员7 ~9人,水工建筑物专业设计人员10 人,九乡一镇需水利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10 人。
3 改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力度,高起点做好各项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
1)建立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保证重大项目前期经费足额到位,根据国家有关项目投资政策要求抓好及提升项目前期的质量和水平,坚持高位推动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从项目规划储备立项申报跑办各个环节给于关注和支持。加快水利综合规划,各项专业和项目规划完善安全引水规划及牧区水利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重点围绕保障农牧业灌溉和提高农牧业用水效率量大目标,研究提出今后对昭苏灌溉面积的扩大总体规模和空间布局,发挥好水利规划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筛选打造一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骨干水利建设项目认真策划科学论证,因地之宜结合昭苏县实际积极主动开展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和充实项目储备库,形成项目策划储备建设的良心循环机制。
3.2 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合理确定水价
应当按照“有效供应,成本补偿,合理收益,鼓励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灵活的水价调节机制。对农牧业用水和非农牧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离定价。合理确定水价加强水费征收力度,是促进水管单位转轨变形和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必须明确水利工程产权
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的资产来源很复杂,既有国家补助,又有集体资金和土地投入,还有群众自筹和投劳折款。应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合理界定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劳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应归国家和集体共同所有,按国家投资,群众投劳折款,集体土地折款比例划分产权。以乡或村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属于乡或村集体所有。
3.4 扩宽投入渠道,解决好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1)加大财经预算对农牧区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牧区水利实施补助专项资金,对农牧民兴建小型农牧区水利设施于补助。
2)把引导农牧民投工投劳作为建立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的一个主要方面。
3)变以往农牧区水利建设靠行政命令行事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科学决策,抓管理,抓服务上来,引导农牧民资助实施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是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
3.5 做好相关项目衔接工作
根据各部门的项目前期进展情况,县项目领导小组适应召开项目衔接协调会,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或前期设计变更多,工程质量差,工程维修多,工程寿命短等杜绝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原则是小项目要向大项目倾斜,捆绑分散的项目资金向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上倾斜。水利建设有关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应将河道管理、防洪、大中型灌区改造、引水安全、水能开发、水土保持等可能发生的需要衔接的因素考虑在内。关键是协调好有关涉及部门的关系,实现向设计部门通报本地的项目整合的配置情况。
4 结 语
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建后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1]张华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20):33-34.
[2]孙继昌. 强化监督 科学管理 扎实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 (04):8-16.
[3]孙继昌.30年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回顾和展望[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2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