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林土洞设计及施工
2015-03-22杨元红
吴 鸿,王 青,杨元红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1 概 况
松树林土洞位于黔中水利枢纽桂松干渠C7 标,经过一片松树林,地形较平缓。原设计为砌石结构输水明渠,经对其中一段进行开挖5 ~8 m深,未见基岩,开挖处为红、红褐色、灰白色黏土,夹少量碎石。进行了结构及经济比较后,确定对原渠道进行轴线调整拉直,并将其中380 m变更土洞进行设计,隧洞进口设置150 m城门洞型暗渠,出口接原明渠;隧洞为浅埋隧洞,最小埋深8 m,最大埋深14 m。隧洞上部为一乡村道路,平时有车辆经过。
2 地质条件
为岩溶剥夷面之上的残丘缓坡地带,渠线及洞线通过残丘垭口平缓地带,地形坡度5°~15°,高差25 m左右,受地形地貌部位及岩性限制,岩体风化深。经地表调查及施工现场分析,底板低于地表5 ~22 m,地表覆盖层厚4~6 m,为残坡积红、红褐色、灰白色黏土,夹少量碎石,可塑状态。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下统统栖霞组第一段(P1q )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灰岩,属软质岩。全风化厚6 ~15 m,岩体也全部变色为褐黄色,光泽消失,结构完全破坏,残留有节理痕迹,锤击有松软感已完全呈黏土化,强风化厚8 m左右,岩石大部分变色,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节理裂隙相对较发育,锤击声哑。岩层产状5°-15°∠15°-19°。经以上分析得:渠线、洞线位于全强风化岩体类,隧洞开挖应超前支护,及时衬砌。经地表及部分开挖施工调查,渠线及洞线穿越部位富水性差,渠线及洞线位于地下水位附近[1]。
3 土洞设计
3.1 隧洞型式
此段隧洞为土洞,隧洞围岩情况较差,采用受外力较好的圆形隧洞,因进行圆形隧洞开挖难度较大,固开挖采用马蹄形开挖断面。
3.2 隧洞水力计算
隧洞设计流量Q =12.237 m3/s,加大流量Qm= 13.396 m3/s;采用圆形过水断面,隧洞底坡1/3 000;采用加大流量核定过水断面尺寸,隧洞直径3.8 m,设计水深2.706 m,设计流速1.416 m3/s,净空面积比23.8%;加大水深2.920 m,加大流速1.433 m3/s,净空面积比17.5%;原渠道总水头损失0.146 m,土洞进出口水头损失0.006 m,沿程水头损失0.127 m,总水头损失0.131 m,较原渠道水头损失小,满足规范要求。
3.3 隧洞结构计算
隧洞为土洞,不能形成有效的坍落拱,采用全部土体容重计算隧洞外压(考虑外水压力),隧洞采用C20 混凝土,衬砌厚度0.4 m;隧洞衬砌进出口6 m设置一条永久缝,进出口各3 条,缝内填充橡胶止水带;洞内12 m设置一条施工缝;施工缝间距结合施工设备及浇筑长度设置,但≥6 m,缝内设置BW-Ⅱ遇水膨胀止水条;上下游渐变段设置伸缩缝,缝内依次填充沥青油毡、无毒双组份聚硫密封胶、M10 水泥砂浆。
分施工工况、运行工况及特殊工况3 种工况进行计算:①施工工况:衬砌自重+围岩弹性抗力+围岩压力+外水压力+车辆荷载;②运行工况:衬砌自重+围岩弹性抗力+围岩压力+外水压力+内水压力+车辆荷载;③特殊工况:衬砌自重+围岩弹性抗力+围岩压力+ 灌浆压力+ 车辆荷载。经计算,e0/h0<0.55,按规范要求,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偏心受压构件,裂缝可不作验算。
3.4 初期支护设计
隧洞开挖强调采用短进尺、分台阶开挖并及时支护的原则,应循序渐进的进行开挖,开挖后及时支护。钢拱架(I14,140-85-5.5)间距80 cm,两侧Φ25 锁脚锚杆8 根,单根长3.0 m,钢拱架顶拱180°架设φ42 导管,间距0.3 m,单根长4.5 m,搭接长度1.5 m,钢拱架之间采用Φ25 纵向钢筋连接,间距1 m,钢拱架外侧铺设单层Φ6@200×200 钢筋网片,喷C20 混凝土厚10 cm并预留Φ50 排水管,单根长50 cm。
3.5 进口暗渠及洞脸设计
进口暗渠采用城门洞型,暗渠与隧洞进口连接渐变段长10 m,隧洞出口与明渠连接渐变段长12 m。进、出口洞脸采用1 m厚钢筋混凝土作为永久性洞脸加固。暗渠边坡每6 m高设置一级马道,马道宽2 m。隧洞进口暗渠边坡作为临时施工边坡,挂单层Φ6@200 ×200 钢筋网片,喷射C20 混凝土厚100 mm,设置3 m长锚杆,间距3 m,排距3 m。隧洞出口明渠边坡坡比采用1∶1.1,坡面挂单层Φ6@200 ×200 钢筋网片,喷射C20 混凝土厚100 mm。隧洞出口正面边坡坡比1∶1.5,坡面采用格构梁护坡,梁格尺寸0.3 m×0.3 m,间距2 m,梁格交汇处设置4.5 m长锚杆,梁格间填充干砌毛石。所有边坡上部均设置0.3 m ×0.3 m的排水沟。
4 土洞施工
4.1 施工准备
根据设计图纸,组织施工人员及机械进场;联系钢材及水泥等厂家,进行施工材料准备,报监理开工申请后准备施工。
4.2 进洞施工
从隧洞出口进洞,采用隧洞出口明渠作为进洞通道,暗渠边坡坡比1∶1.1,采用锚喷支护,厚100 mm,挂网钢筋采用Φ6.5@200 ×200。洞脸架设14#工字钢并进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采用Φ42 导管沿洞顶圆弧段布置一排,间距0.3 m,外插角控制在3°~5°。
4.3 边坡排水
在洞脸及暗渠边坡采用C15 混凝土修建0.3 m×0.3 m的排水沟,确保施工期边坡排水,避免地表水对边坡冲刷。
4.4 隧洞开挖及支护
隧洞开挖采用短开挖强支护原则,每次进尺控制在1 m范围内,根据情况可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坚持弱爆破结合人工风镐开挖,尽量减少对洞室围岩的扰动,施工中对已开挖洞段及时支护,合理组织施工工序时间,尽量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及时进行有效的隧洞围岩初期支护。隧洞前40 m隧洞支护采用设计的初期支护,随后因地质条件变化,浅埋隧洞洞顶掉块严重,对支护参数作出了调整。采用Φ42 导管,间距0.2 m,沿洞顶圆弧段布置一圈,导管内注射水泥浆,搭接长度为2 ~2.5 m,外插角控制在3° ~5°;喷混凝土厚15 cm,采用Φ6.5 间距200 ×200 双层钢筋网;14#工字钢间距调整为50 cm,钢支撑底部加横向支撑,并对较软基础进行混凝土置换。
4.5 隧洞特殊情况处理
隧洞为浅埋隧洞,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顶拱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掉块现场;隧洞上部为乡村公路,考虑到安全因素,地表立警示牌,拉警示线,并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及安全专员进行值守。对掉块部位优先采用超前长锚杆穿透至较好岩层,对已垮塌部位采用短间距钢支撑支护,拱顶以上采用圆木及喷射C20 混凝土进行回填;针对洞顶垮塌围岩较薄处,人工开挖使其冒顶,设置短间距钢支撑,钢支撑上部设置Φ6.5 间距200 ×200,喷射C20混凝土厚100 mm,然后于地面进行回填处理。
5 结 语
洞口边坡稳定,未有垮塌发生,未对安全、进度造成不良影响;洞内开挖后及时支护,未见有钢支撑变形;对洞顶垮塌部位进行安全监测,避免出现人员财产伤亡,并对掉块部位及时处理,保证施工安全及进度。
[1]邢莉,李宏卓. 土洞设计和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 安徽建筑,2004(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