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学和历史学视角下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
2015-03-22刘洋,秦龙
刘 洋,秦 龙
(大连海事大学 a.航海学院; b.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战略学和历史学视角下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
刘 洋a,秦 龙b
(大连海事大学 a.航海学院; b.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从战略学经典理论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启示出发,阐释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理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马汉的海权论。结合历史学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启示,包括西方海上强国的历史经验、中国历史上的强国经验和陆权与海权的均衡思想,明晰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的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并提出建议,包括具体并宣示国家海洋战略,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关海洋政策与法制,让海权意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快海上军事力量及海外基地建设,整合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及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战略学;历史学;国家海洋战略
海洋战略属于国家战略范畴,通过对战略学、历史学的研讨,更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国家海洋战略并顺利实现。战略的眼界以战争为限,而“大战略”的视线则必须超越战争看到战后的和平。[1]当今的国家海洋战略属于“大战略”的范畴,若想达到目标,将是斗智与斗力的结果,智斗以英国人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间接路线”理论为代表,力斗以德国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战争论”理论为代表,国家海洋战略的建立与实现离不开这两种理论的指导。
对于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来说,海权论是其重要的方法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英国人李德·哈特指出,海权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虽然在海上并无任何决定性的会战,但经济上的压力却足以使敌人崩溃。美国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详细阐述了海权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功能等诸多方面,马汉提出的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理论是提出具体国家海洋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海权理论的基本规律。
但欲明战略学精髓,必先通晓历史规律。经典战略学家的研究一般都以历史学为基础,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历史学的造诣比战略学更深入。[1]李德·哈特说:“人类的弱点,那就是不向历史学习而一再重蹈覆辙。人往往大事糊涂,小事精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通晓历史,可使几千年的经验为当代所用,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许多规律是很相似的。
在战略学和历史学视角下,国家海洋战略的建立与实现要放到国家全局层面上来看,涉及海权与陆权的发展问题,是海上利益与陆上利益的协调问题,也是某一时期的重点突出问题。同时,要从国家利益层面考虑,涉及政治、经济、能源、国家安全等方面。要考虑国际大环境,是与周边国家的国家战略相关联的。要考虑自身内政的顺畅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战略学经典理论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启示
战略问题是居高临下,是高屋建瓴,是未雨绸缪,是料敌在先,是统领全局,是指导性纲领。战略境界的高低,发展方向的正确,都是关乎国本、关乎成败的大事。本文重点介绍英国人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理论、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理论以及美国马汉的“海权论”思想,以从战略理论的角度,阐述战略学经典理论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启示。
1.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理论
李德·哈特回顾了20世纪以前的战略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评述了经典战略学理论,尤其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思想,提出了“间接路线”理论,阐述了“大战略”概念。他指出:“大战略的任务为协调和指导所有一切的国家(或国家组合)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标。……军事权利仅为大战略工具中之一种,大战略更应考虑应用政治压力、外交压力、商业压力、道义压力以来减弱对方的意志。”[1]324李德·哈特强调,“间接路线”是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
“间接路线”理论对于海洋战略来说,即是拥有海权的一方,虽然在海上没有任何决定性会战,但是经济上的压力却足以使对手发生崩溃。[1]对于这一点,美国做得最好,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号召力来限制和削弱对手的发展,打击敢于挑战美国利益的弱小国家,却从不向大国发动战争,对于大国只打代理人战争。因此美国二战后享有了长时间的世界性海权,苏联解体后更是变成独一无二的世界霸主,全球16条战略水道的控制权皆归其所有。而英国恰恰是一个反例,一战和二战表面上是打垮了德国为首的集团,实际上却是打垮了英国的世界霸权,英国人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世界。究其原因,是因为英国为了争取这些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导致其战后无力巩固自己的地位。正如李德·哈特所说:一个国家把它的力量用到匮竭的阶段,结果必然会使它的未来政策变得总破产。[1]305
因此,可以说,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理论的精髓就是智斗,用最合理、最经济的战略实现自己的目的,用最绵亘的力使自己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2.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战争法典,讨论了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战争计划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战争为政策的延续、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战略和战术的基本原则、战略要素等思想与理论。他的“战争论”为近现代战争理论的鼻祖,他强调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各国军队所遵循的模板。虽说如此,但他的理论不是刻板机械的,因为他还指出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2]他认为战争当是一门艺术。
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表明了政治和战争的关系,这一思想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克劳塞维茨强调通过战斗来消灭敌人,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2]他提出的战略战术原则,诸如“没有还击的防御是根本无法设想的,还击是防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如果不知道用战争要达到什么和在战争中要达到什么,那么就不能开始战争,或就不应该开始战争……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的重心……进攻应该像一支用强大的力量射出去的箭,不应像一个逐渐膨胀而最后破裂的肥皂泡”[2]827,902,930等都是战争理论的经典。此外,他还提出了战略要素的概念,笔者按重要次序依次排为精神要素、统计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物质要素。所有这些理论和原则,对当今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依照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国家海洋战略不能仅是防御性质的,必须要有进攻性;对于要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知道用战争手段想达到什么目标,这目标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对于已经开始的战争,必须要找准对手的关键,尽全力一击,速战速决,逼迫对手尽快签订合约,以结束战争,获得最大的战争红利,切忌战争过程拖泥带水,看似稳妥的步骤,往往最容易陷己方于不利的境地。这样的借鉴意义有很多,总体来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海洋战略的启发就是要敢于战斗、善于战斗,对国家核心利益要敢于做坚决斗争,敢于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其精髓可以理解为力斗。
3.马汉的海权论概述
对于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来说,海权论是其重要的方法论,通过海权论,可以知晓海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怎么才能保证海权发展过程中的方向正确性,这些都有助于建立和实现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美国人马汉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详细阐述了海权论的思想,笔者从中总结四个对国家海洋战略最有借鉴意义的理论,分别为: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理论、海军远海锻炼理论、海外基地理论、海权发展要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理论。[3]
马汉将国内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这三者归结为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提出海上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权的构成要素。[4]3此为马汉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理论,指出获得海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转,建设强大海权的必需要素可形容为以海上力量为脊梁,以海上基地为骨架,以海上交通线为血肉。
“远洋海军必须经过远洋锤炼,否则,即使舰队出海了也只能用没经过充分锻炼的军官和舰员,去对付那些身经风暴和战争洗礼的老战士。”[4]63此为海军远海锻炼理论,可以看出只有经过充分海上锻炼的海军才能在各种条件下皆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才能真正成为远洋海军。
“英国一国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胜利,是由于在和平时期利用海洋获得财富,战争期间利用它的规模巨大的海军、依靠它的大批的生活在海上或靠海洋生活的臣民,并利用它的众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作战基地来控制海洋。”[4]83此为海外基地理论,可以看出,海军远洋一定要有海外军事基地作为落脚点,以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海外军事基地是一个国家海权的重要支点,可以这样说,无海外军事基地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而没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基地,也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海权。所以,若中国要做世界海洋强国,若想有效地保护海上贸易线,就必须拥有海外军事基地,并且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所有这些惊人的发展,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成的,这种发展像朝生暮死的植物一样,当失去政府的支持时,也就消衰了。因为这段时间很短,不可能使这种发展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4]93马汉这段话指的是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法国的海权,可以看出,海权的发展强大,离不开政府大力持久的支持,更离不开人民路线。一个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海权,不会是真正的海权,有的只会是昙花一现、高层领导一不重视就迅速滑落的海权,只有海权深入广大国民心中,才会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海权,才会是其势不可撼动的海权。笔者称这个理论为海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
李德·哈特强调用经济等非军事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方式来逼服对手,属于智斗、巧斗,是用最合理、最经济的战略实现自己的目的,当前美国的霸权主要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号召力,非常适合拥有霸主地位的国家使用。而克劳塞维茨强调不战则已,战则一剑封喉,属于力斗的范畴,非常适合新兴强国使用。虽说李德·哈特和克劳塞维茨都声称自己的理论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但智斗和力斗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为上,因此,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既要体现智,又要体现力,要兼取两者之长,更要遵循经历史检验的海权发展一般规律来发展海权。
二、历史学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启示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历史的目的是以史鉴今,学习历史发展的规律,参透历史规律,以指导将来。历史是伟大的教师,通晓历史,可使几千年的经验为当代所用,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许多规律是很相似的。借鉴历史谋战略,历史学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建立与实现有着深刻的启示。
1.西方海上强国的历史经验
按时间先后顺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曾是海洋霸主,美国是现任霸主,这五个国家都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力量通过战争夺取并维持海上霸权,并通过海外殖民地与海外贸易积累大量财富,促进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最终建立基于海洋霸权的金融霸权。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选择了海洋作为自己的立国根本,并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其陆上周边没有强国,因此自然而然也选择了海洋,选择了最好的时机介入世界事务,获得了持久的世界霸权并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五国都是海权强国的典范。
历史上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都挑战过英国或美国的霸主地位,但以失败告终。相对于英国而言,法国不得不面对来自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威胁。法国的地理位置具备了拥有海权的良好条件,但其无法忘记其大陆位置,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大陆战争,因此,法国政府总是在发展陆权还是发展海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5]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的法国最具代表性。法王路易十四执政的前十年,由于政府强有力的海洋政策支持,法国海上力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从而使法国迅速地超过英国而获得了海权。但随后几十年间,由于深植于法国心中的陆权思维影响,法王改变了海上发展的策略,而是企图利用其军事实力在欧洲大陆扩张以获得最高权力。因此,法国在陆上向荷兰发起了大规模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冲击了法国海权的根基,使法国大量的资源都被用到了陆上方面,从而使海军及海外属地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海洋力量和海洋基础都快速衰落,最终在英国和荷兰的联合绞杀下,法国被撵出了海洋,进而在陆上也遭受了失败,这直接导致了英国的迅速崛起,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法国经受了空前的浩劫。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但19世纪末至一战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是个狂热的马汉迷,深深痴迷于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一心想把德国带上海洋强国之路。因此,他罢免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摒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而奉行世界政策,从专注陆权、辅以海权,变成海权为本与陆权并重的新的海陆政策,从均势政策、抑法政策,变成了海陆全面出击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从而导致海上加深了与英国的矛盾,陆上加深了与俄国的矛盾,把两个本来很有希望联合的盟友推到对手阵营,从而导致德国帝国的总破产。
而日本像英国一样本来是个海洋国家,但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海权国家,而制定了向亚洲大陆扩张和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下海”的目的是为了“登陆”[6]。最终日本陷入陆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在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打击下,最终彻底丧失东亚、南亚及西太平洋霸权,海权和陆权完全丢失,其历史教训很值得深思。
俄罗斯虽有海陆兼具的属性,但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海权的发展很受制约,其实,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实质就是寻找出海口,但除了远东之外,俄罗斯的出海口皆受他国控制,因此,俄罗斯还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即使是冷战时期苏联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俄国人的海军是一支了不起的海军。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陆权的保障都岌岌可危,更谈不上海权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国、德国、俄罗斯都是海陆兼具的国家,抛弃海权彻底发展陆权或者抛弃陆权彻底发展海权都遭受了失败,而日本从地理上讲是一个海洋国家,当其脱海入陆之后也同样遭受了失败,而同为海洋国家的英国则专注于海权的发展,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美国虽也是海陆兼具,但其强盛时期陆上威胁不大,从而也可以专心于海权,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海权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中国历史上的强国经验
同时也要知晓,不一定非要全部借鉴外国海洋强国的经验,不论陆上还是海上,强国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都是相近的,都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一点当前很多人没有看到,一味地以海论海,把中国五千年陆上经验丢得干干净净,陆上争霸的理论同样可以用到海上争端中来。强国的过程,都是内部整合,关系捋顺,国库殷实,民心向上。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出的思想博大精深,譬如《鬼谷子》的谋略术、《孙子兵法》的兵家术、法家的法术势、儒家的中庸、汉唐的强国范式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所以说,悟通中国历史,就等于获得了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当前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制度的建设。完备而高效的制度是强国的基础,在政府组织模式、选举或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中国各代皆一脉相承,且多有创新,制度的高效性和创新型尤以汉唐两代为最。汉代的地方政治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唐代的租庸调和两税制,[7]更是当今中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汉代的举孝廉、唐代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两个范式;汉代的普及兵役制、唐代开创的自由兵役制,都是当今兵役制度的鼻祖等。所有这些制度都是汉唐富国强兵的根本保证,汉唐的文治武功皆来源于此。
我国当今国家海洋战略的制定与实现的首要就是制度建设,制度高效与否,能不能良好整合运作,适不适合当前国情与国际形势等都是关乎成败的关键,这些制度的规律性和实效性很多都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找到答案,我国的国家战略、政府政策、经济制度、组织模式、国防力量的发展、人才培养等都可以借鉴历史经验。
其次是民心建设。我国古人非常重视民心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等经典名言都在阐述这个道理。对于我国国家海洋战略而言,实现海权最重要的就是海洋意识有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众支不支持,国家海洋战略会给国民带来哪些好处,国民如何随国家战略而动等。只有军民结合广泛动员群众关注海权、关注海洋权益,让海洋意识深入人心,使海权思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通过政策引导,让国民切实体会到海洋主导权带来的实惠,我国的海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再者是外交策略。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与连横(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合纵;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连横)对当今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非常有现实意义。如何合纵抗击美国霸权,如何连横破周边敌对势力,是向战国的纵横家学习的时候了。
笔者用一句话来表达中国的历史观: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3.陆权与海权的均衡思想
就地理环境而言,对于海洋国家来说,发展海权是首要选择,也是最易成功的选择;但对于兼具海陆属相的国家来说,由于历史上来自陆地的威胁一直远大于海上,因此陆权思维深入骨髓,在海上利益急速增长并需要保护时,国家战略和政策常常在陆权与海权之间左右摇摆,造成顾此失彼,或者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局面,最终,往往是陆权没有发展好,而海权又丧失殆尽。
因此,一个兼具海陆属相的国家一定要使自己的陆上利益和海上利益均衡发展。否则,如果政府陆权思想过重,就会在陆上陷入疯狂,从而严重损害国家的海上利益。因为,军舰和海军是用来进攻的,是用来拓展海上战略空间和保护海上贸易的,政府过于偏重陆权,则海上力量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就会被缩减,以腾出经费支援陆权的发展。但丧失海权,往往又意味着财富和资源的逐渐枯竭,最后严重影响陆权的发展。同时,应当看到,对于海陆属相的国家,如果过于强调海权而削弱陆权,也很容易招致陆上威胁而中断海权的发展。所以,这里面还涉及海权与陆权在某一时期的重点突出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此为笔者提出的陆权与海权的均衡思想,基于此思想,笔者分析了我国的国家战略选择问题,以对当前时期我国陆权与海权的选择进行阐述。
毫无疑问,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关注陆权的大国,但我国作为一个陆地幅员广阔、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却有着广泛的海上利益,当前我国财富的主要来源为海上贸易。发展至当代,我国的陆权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海上战略形势却不容乐观。
陆地上,俄罗斯作为我国现在最大最紧密的战略盟友,两国总体的基调是合作,互惠互利,互为对方的战略犄角。至于我国的西南线——印度,其战略,笔者认为,是“东北守,西北攻,向南控制印度洋,海上发展”,其中,“向南控制印度洋,海上发展”,才是印度的核心利益和战略重心,陆地上中国这一侧不是印度的核心利益,中国对印度当是斗争中求合作,争取共赢,防止军事过激行为的产生。中亚地区对中国至关重要,不论能源还是国家安全,若能得中亚地区主导权,我国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当今中亚地区是三方势力在角力,分别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俄罗斯以及中国。当今,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在极力地向中亚靠拢,俄罗斯不愿放弃自身近2个世纪以来得到的中亚地区,也在竭力维护其在中亚的话语权,而中国对中亚则是稳步投资,多做少说,力图恢复中国像在历史上那样对中亚地区的主导权。所以,三方势力在暗暗角力,谁都不会轻言放弃中亚。中国自古在中亚地区就拥有传统的影响力和民心基础,所以中国对中亚的策略当是:避其兵锋,发挥传统优势,利用利益共赢,在中亚稳稳投入,当前中国还是“收紧篱笆,稳步投资”为上。至于朝鲜方向、蒙古方向,当前是防备居多,无特殊情况,不会大动干戈。至于越南方向,中国当与海权联动,中越陆上发生大规模战争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而海上,东海方向,日本咄咄逼人,南海方向,越菲挑衅不断,印度洋马六甲方向,印度蠢蠢欲动,它们的背后是美国为维系自身霸权的频频出牌,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威胁中国的海上贸易线,挑起代理人战争,以中断中国快速崛起的进程。
从我国陆上周边的战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陆上战略压力大减,但仍是暗流涌动,我国为了进一步获得陆上利益(主要是西线中亚地区)和防备陆上威胁需要消耗不少国家资源,陆权不可轻易削弱。但同时,海上战略形势非常不乐观,鉴于迫在眉睫的海洋权益保护问题,发展海权又是势在必行。到底是下海还是西进,是突出发展海权还是突出发展陆权,笔者认为,这并不矛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来说,海权能和陆权均衡发展,对于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进一步说,我国在陆上稳步进取的同时,可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海权为重,快速提高海上力量,加强海上建设,以破除海上热点和障碍,建立起自己的海权体系,待通过海权建立起金融霸权这个终极目标后,则可以以海养海,国家就会极大地缓解压力,陆权也会获得较好发展。
三、国家海洋战略的明晰与建议
通过经典战略学,可以明了智斗与力斗的精髓;通过历史学,可以得出国家战略中陆权与海权的定位问题、富国强兵的历史经验问题;通过海权论,可以知晓明确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宣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性、稳定的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性、让群众广泛参与海洋事务的重要性、海外基地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有助于建立和实现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海洋战略属于国家战略范畴,一个国家所有的海洋政策都在其海洋战略的指导下,有什么样的海洋战略,就有什么样的海洋政策,与之相关的所有海上事物就都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从宏观上讲,当以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为纲发展海权,快速提高海上力量、加强海上建设,要坚决拥有一定数量的海外基地,近海为远洋,远洋为近海,以建立起自己的海权体系。从实践上讲,我国具体的海洋战略策略为:海上力量向西发展,经南海,出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红海、阿拉伯海、非洲海域投射远海力量,以保障中国经中东及非洲向东而来的海上能源通道和海上商贸通道。[3]围绕国家海洋战略,国家海上军事力量当首先盘紧自身,采取“东守南攻”策略,向东攻击式防御,攻是假守是真,继续与日本等国家在东海等区域纠缠,以稳定东海态势;向南真正采取攻势,获得中南半岛主导权,进而获得南海主导权,需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进行威慑、攻击、拉拢、扶植。
总体来说,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想要成为海洋强国,保护海上贸易,就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要落到实处,在战略上勇于破局,在事务上精密运作。笔者对于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具体建议如下:
1.具体并宣示国家海洋战略——国家战略保障
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当以海权三环节与三要素为纲发展海权,海军加强远海锻炼,建设一定数量的海外基地,使海权思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我国海洋战略目标确定后,应当勇于对国内外宣示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宣示我国的核心利益。因为,有了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并勇于宣示它,则一切政策都有了本源,海军有了用武之地,海外基地得到了有效建设,则海上交通线、海上战略通道就会有强有力的保障,此为符合海权发展规律的逻辑,我国当遵循它。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关海洋政策与法制——国家法律保障
国家在现有海洋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立法建立军地联合保障海上运输通道保障体制,加强海上军事力量的合理合法运用;立法明确我国的海洋权利和主张,加强对海上通道邻接海域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公海事务的调查研究和管理,立法保障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公海保护区建立、航海识别区制度等有关公海的热点问题。
3.让海权意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路线保障
让国家海洋战略与国民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让国民认识海洋带来的财富和安全,让国民充分认识到海洋主导权带来的好处,引导国民踊跃去海上拓展,则我国的海权自然强劲。
4.加快海上军事力量及海外基地建设——海上军事力量保障
继续加大海军军费投入,加快武器装备更新;增强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加强航海保障能力;增强海军人员综合素质,建立适合现代海战的指挥体系;扩大在重要海峡的影响力;坚决进行海外军事基地建设。我国海上基地建设方向主要是向南、向西,与海上主要贸易和能源通道一致,与海军前出目标一致,而向东主要是攻击式防御。具体说来,向南主要是在南海建设立足点,策略为稳固西沙,积极进取南沙;向西采取以缅甸实兑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东非海岸适合港口为主要支点,以投资泰国兴建克拉地峡运河来破解“马六甲困局”等措施,实行建立海上军事基地的战略,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湾、东非海岸的广大地区拓展我国的海上力量,保障我国的海上通道安全。
5.整合强化海上执法力量——维权力量保障
(1)建立有权威、效率高、职能相对集中、权责一致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统筹对内行政执法和对外维权执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海岸警卫队”。
(2)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扩大巡航范围,完善海警、军方、外交三位一体的海上维权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并稳步推进西沙、中沙、南沙等重点岛礁的建设,保护海上通道航行安全,为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提供安全保障。
(3)快速更新我国海警执法装备,大幅度增加先进核心装备。
6.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国际关系保障
(1)我国应在强大的海上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边合作的一切机会,积极与通道各国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在海上通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上,以及情报信息共享与交流、后勤支持与保障、共同打击海上犯罪活动等具体协议,实现海上商贸通道的共同安全,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就南海及印度洋周边的商贸海上通道来说,我国应当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岛国家、埃及、非洲东海岸沿岸国家等友好国家加强安全合作机制。
(3)就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商贸海上通道来说,我国应当加强同委内瑞拉、智利等南美国家和巴拿马运河周边国家的商贸安全合作机制。
四、结 论
我国的国家海洋战略既要体现智,应用政治、外交、商业等手段来减弱对方的意志;又要体现力,找准对手的关键,尽全力一击,速战速决,逼迫对手尽快签订合约;要兼取两者之长,更要遵循经历史检验的海权发展一般规律来发展海权。同时,通过历史学的探讨,提出海权与陆权均衡的思想,阐述了在某一时期内,海权与陆权的重点突出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的观点。最后,笔者针对国家海洋战略、政策与措施提出了具体化建议。
[1]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M].钮先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3]刘洋.基于海权论思想的国家海洋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6-88.
[4]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5]员九菊.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战略转型与实现路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6]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J].现代国际关系,2007(6):1-6.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014-11-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14YJCZH104);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课题项目资助(ZW2013002)
刘 洋(1978-),男,博士,讲师;E-mail:liuyang0880@126.com
1671-7031(2015)01-0075-07
D6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