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挖潜增效的优先重点和技术
2015-03-22侯向阳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草原挖潜增效的优先重点和技术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经过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草原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但退化局势仍未根本扭转。根据内蒙古草原现状、问题和挖潜的意义,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草原挖潜增效的办法和技术。
内蒙古;草原;挖潜增效;重点;技术
1 内蒙古草原现状、问题和挖潜增效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处内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域辽阔,东西距离4000多km,土地总面积114.5万km2,其中草原面积13亿亩,可利用草原10亿亩,是我国最大的天然大牧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滥垦乱挖、气候变化及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内蒙古草原退化严重,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生态生产功能衰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90%以上的天然草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占草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草原调查内蒙古草原生产力为1035 kg/hm2,到2011年内蒙古草情监测生产力为600 kg/hm2,下降40%左右,严重地区下降60%-80%。草原经营仍以传统经营为主,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牲畜个体和单位草原产出率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加大了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长期欠账太多,积重难返,草原的退化局势仍然没有根本扭转,草原保护建设和挖潜增效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任重道远。
内蒙古草原挖潜增效的战略意义,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的同时增加优质饲草;二是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三是有效提高牧民收入;四是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等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新时期,草原挖潜增效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关乎国家的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是现代草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草原挖潜增效的优先重点和原则
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途径,一是进行退化草原恢复,提高生产力;二是进行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高效草业。时至今日,仍然缺乏针对内蒙古草原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环境限制状况的明确、持续、长远的战略方向和重点。本文在系统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挖掘和提升草原生产潜力、解决牧区草畜矛盾的优先重点的依据原则。主要包括:
一是潜力大小原则,主要包括牧草产量提高程度、草产品质量提高潜力、畜产品转化率提高潜力、投资回报率/周期等。
二是挖掘潜力的难度原则,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投资(单位面积、总规模)、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生产投资来源的难易度、国家和经营主体的投资意愿。
三是生态环境效应原则,主要包括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沙化率、水土流失等。
根据加权法计算优先度,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依据资料、数据及经验知识,对退化草原恢复、旱作人工草地、灌溉人工草地按每个原则进行赋值,对优先途径按原则的赋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加权计算公式为:优先度=潜力-难度-环境效应。
3 内蒙古草原可挖掘的草原生产潜力分析
提升草原生产潜力的首要途径是退化草原的治理和恢复。内蒙古草原90%以上发生退化,其中中度重度退化草原占50%以上。这是草原的现状,是草原牧区生态生产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但同时也为可持续挖掘天然草原生产潜力带来机遇。因此,采取科学高效的草地改良与恢复措施,将有望加速退化草原恢复的进程并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20-30%,这样,基于目前的本底产量计算,内蒙古天然草原每年至少可增加优质饲草1300-2000万吨。
内蒙古南部沿长城一线是绵长的农牧交错带。长期的农牧交错形成独特的半农半牧农业结构、模式和农牧业文化。近些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苜蓿等产业中大面积采掘地下水,造成局部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局部区域出现土地沙化和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限制的条件下,一味地大面积发展以采集地下水和大型喷灌圈为特色的高耗水草业,是不可持续的草牧业发展道路。因此,在半干旱的牧区半牧区应该大力推行以旱作粮改饲为主的旱作节水人工草地。在多年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的指导下,整合农牧交错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科技为先导,建设抗逆丰产的旱作人工草地,以建设5000万亩旱作节水人工草地计,如提高生产力2-3倍,可每年增加饲草1000-1500万吨,可有效解决饲草的短缺问题,而且长期不影响区域水资源。同时,在区域水资源条件较好且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可解决牧户或养殖经营单元的饲草补给问题。
4 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优先技术
4.1 退化天然草原改良技术
从传统技术来讲,在过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恢复与改良退化天然草原的技术途径(表1),概括起来,主要为自然恢复、优化利用、人为改良3大类,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放牧对草地影响的过程进行反向调控,从放牧压力、土壤结构、植物繁殖体、养分水分管理等几个方面解除放牧对草地劣变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可用于退化草原管理的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在自然恢复方面,可基于3S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模型模拟技术等,提出适合不同草原类型区不同退化阶段的围封策略和围封最佳时限,提高退化草原恢复过程中的综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优化利用管理方面,基于放牧生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过度放牧和优化放牧的生物和土壤等标识,实施草原恢复标识管理。在修复改良方面,采用激素调节、以肥促水的水肥调节、促进土壤动物、微生物、内生真菌的生物调节、维持优势物种竞争力的活力标识调节等修复管理。
表1 退化天然草原改良的主要技术途径
4.2 旱作人工草地建设技术
4.2.1 旱作牧草品种选育。以挖掘本土牧草优异资源为主,选育和扩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种。
4.2.2 旱作草地栽培管理技术。研发推广提高种子萌发、增强苗期抗旱性、提高返青期抗寒特别是倒春寒能力、田间杂草防控技术,以“混播+补播”发挥牧草补偿性生长优势,实现增强产量和群落可持续性的管理。
4.2.3 旱作草地收获技术。研究适用于旱作草地农业特点的牧草收获技术。
4.2.4 保障技术与产品。研究适应旱作草地的种子包衣剂、土壤保水剂、除草剂、专用肥料(菌肥)等。
4.2.5 土壤保育技术。旱作草地农业的关键在于发挥土壤的生产功能,改善持水特性,增强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壤种子库、芽库等资源。
4.3 灌溉人工草地技术
灌溉人工草地在传统草业研究中十分普遍,技术手段相对成熟,在品种选育、高产管理等方面需要有更大的突破。要大力发展合理布局的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采用适用的喷灌/滴灌/微灌/膜下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形成规模化的人工草地建植基地。开展灌溉人工草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监测和评价研究。开展高效优质生产加工储运及调制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现代草业和草牧业。
5 内蒙古草牧业挖潜增效的区域分异
内蒙古东西距离绵长,水热等基本条件差异悬殊,因此草牧业挖潜增效的技术和模式分异显著。内蒙古西部降雨量在250-300mm的地区,产草量在50kg/亩左右,一般20~30亩草地饲养一个羊单位。主要采取禁牧休牧和舍饲相结合的畜牧业饲养方式,较大幅度地降低草原载畜量,同时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加快退化草原恢复,提高生产力;部分地区适当发展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的补充灌溉的家庭牧场人工草地;在雨养地区,利用退耕还草土地和部分粮改饲土地,适当发展旱作人工草地,改善和提高草畜平衡状况和水平。内蒙古东中部降雨量在300-400 mm的地区,由于长期的超载过牧,造成草原较严重沙化、退化,但如果部分禁牧和大部休牧则草原植被可较快恢复,可主要采取适当年限的禁牧休牧措施,以及新的草原修复技术,加速退化草原恢复;在具备可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发展高效生态草业和畜牧业;同时,该区也是主要的粮改饲、发展旱作人工草地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可大力发展家庭生态牧场模式、优良品种保护与特色畜产品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以质量效益型代替过去的数量型畜牧业。
S812.5
2095—5952(2015)03—0001—03
2015-06-30
侯向阳(1963-),男,山西浑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对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