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2015-03-22,,,
, , ,
科学界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由动物传染给人,是因为人接触了雨林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尸体,黑猩猩、果蝠、猴子等都是可能携带这种病毒的高危动物。埃博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约为50%。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0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1],2014年2月以来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人数已达4 033人,首次超过4 000人大关,7个国家共报告了8 399个感染病例。联合国大会主席库泰萨[2]指出,随着埃博拉病毒病的扩散,目前存在疫情迅速从区域层次演变为一场国际危机的可能。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1]预测,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到2015年1月,这轮疫情可能会导致140万人被感染。因此,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危险的来临,而应主动出击将危险消灭在国门之外,保障国民的健康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埃博拉病毒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把握埃博拉病毒研究趋势,为我国疾病防控研究和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GoPubMed 是PubMed 的智能分析工具[3],能从What、Who、Where和When四个方面对PubMed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展示文献的研究主题、研究作者、研究者所在区域、研究发展趋势等特点。本文于2014年8月25日以Ebolavirus为主题词,通过GoPubMed进行检索,不限定出版时间,共检索出1 150篇文献。为比较中外研究现状,同时以“埃博拉病毒”或“埃博拉出血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文献,共检索出741篇,导出题录信息,运用BICOMB 2,SPSS 19.0等软件分析其趋势。
2 结果
2.1 When分析(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检索结果绘制国内外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图(图1)。图1显示,我国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始于1995年,2003年达到高峰,之后不断下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趋势并不平稳。其原因可能是2000年8月至2003年4月底乌干达北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短时间内连续爆发埃博拉疫情引起了我国研究人员的关注。而国际上埃博拉病毒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较平稳。
图1 国内外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What分析(研究热点分析)
国内外埃博拉病毒研究的热点主题见表1。国际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畜共患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研究热点包括埃博拉病毒的暴发、病毒繁殖、免疫学研究、相关类似病毒研究、病毒的分子结构等方面。
表1 国内外埃博拉研究热点对比
续表
为便于对比国内外研究热点,利用BICOMB 2软件提取741篇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并统计频次,构建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和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利用SPSS 19.0分析词篇矩阵,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得到聚类树状图(图2)。
图2 埃博拉病毒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树状图发现,我国埃博拉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马尔堡出血热传染病学、流行病学调查、新发传染病研究、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疑似病例报告、艾滋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
此外,由于目前正处于新一波埃博拉病毒爆发期,埃博拉病毒抗体和疫苗的研制工作尤为重要。中国具备埃博拉病毒诊断试剂的研发能力,并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基因,目前正处于疫苗研发的准备阶段[4]。搜集相关文献有助于推动我国疫苗研究工作,因此本文对国外疫苗(Vaccines)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检出该研究方向共230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5位作者分别是Feldmann H(19篇),Chepurnov A(12篇),Jahrling P(14篇),Geisbert T(12篇)和Bavari S(11篇)。
2.3 Who分析(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2.3.1 国外作者情况
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作者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Feldmann H的发文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作者。由合作网络图(图3)可以看出,埃博拉病毒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作者合作群,群内联系密度较高。在三个核心作者群周围包围着很多小的作者群,作者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在作者合作网络中未发现我国的作者,说明我国未有作者与国际核心作者合作交流。
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作者中,有15位来自美国,说明美国在埃博拉病毒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最强。
表2 国际埃博拉病毒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作者
图3 埃博拉病毒相关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2.3.2 国内作者情况
CNKI中共检出了741篇埃博拉病毒相关文献,涉及789位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为15篇,693人仅发表了1篇文章。由此可看出埃博拉病毒中文文献发文量均较少,文献分布较分散,不利于分析,因此选择PubMed收录的我国学者的外文文献进行分析。以“Ebolavirus[mesh] China[geo]”为检索策略,从GoPubMed检出中国学者发表的外文相关文献30篇,作者合作网络见图4。从图4可看出我国埃博拉领域研究的核心团队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Zhou Y,Wang Q,Feng Z,Nie Q组成。
图4 埃博拉病毒相关文献中国作者合作网络
2.4 Where分析(文献来源国家和地区分析)
发文量居前20的国家和地区见表3。
表3 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
由表3可以看出,美国的发文量接近全部文献的一半,说明美国对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关注度非常高。前20位的国家中包括加蓬、中非共和国、乌干达、刚果共和国共4个非洲国家,共发文42篇,说明非洲国家对数次肆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我国仅发文15篇,所占比重较少。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非洲中部、南部和亚洲东部发文量较少。
3 结论
3.1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晚且发展趋势不平稳,国外的研究起步早且投入稳定增长
对比国内外埃博拉病毒文献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热度和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埃博拉的爆发时间,缺乏稳定的、持续的关注和投入,这样时断时续的研究不利于研究成果的累积。国际上埃博拉病毒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国外的研究机构正逐渐加大对于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并未因疫情的平息而中断或忽视相关研究。
3.2 我国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多倾向于流行病学及防控方面
由研究主题分析可以看出,国际上相关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免疫学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结构方面,而我国则多是疑似病例上报、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文献,转载科普、疫情跟踪、国外研究进展较多,少见针对埃博拉病毒检测、疫苗研制相关的文献,这可能也与我国相关机构无法获得一手实验资料有关。
3.3 国外相关研究人员合作紧密
加拿大人类及动物健康科学中心的 Feldmann H是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与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合作较多,并且通过Jahrling P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殊病原体分支机构的Ksiazek T,Rollin P等保持着较紧密的合作与交流,还与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病毒学研究所的Klenk H,Volchkov V等学者共有研究成果。目前我国未有作者与国际核心作者合作交流,但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Zhou Y,Wang Q,Feng Z,Nie Q也有着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4 建议
加强与前沿研究机构及前沿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能够有效提高研究效率,推进研究进度,丰富研究结果。为了提高我国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效率,推进研究进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持续关注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
虽然埃博拉疫情多集中爆发于非洲,但处于现今人口流动逐渐加大,传染病无国界的环境下,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饱受威胁。作为公众健康捍卫者的疾控人员应该积极出击,坚决将致死率如此之高的致命性传染病隔绝在公众健康之外。建议我国从事疾病防控的相关研究人员应保持研究热情并提高对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关注度。
4.2 加强疫苗方面的相关研究
为了降低埃博拉出血热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在提高防控意识,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制,从根本上找到控制其蔓延和传播的方法。应该与国外相关机构及学者的合作,向国际研究热点靠拢,加强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将埃博拉疫情的大爆发消灭在萌芽中。
4.3 加强与国外处于埃博拉病毒领域前沿的学者的合作
我国科研人员应积极发表外文文献,加强与国外专家同行的交流合作,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目前疫苗研究成果较突出的国外机构有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及动物健康科学中心和密歇根大学。我国疫苗研究人员应积极与他们建立交流或合作关系,加快我国埃博拉疫苗研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