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天堂若尔盖谱写草原新牧歌
2015-03-22罗晓庆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云端天堂若尔盖谱写草原新牧歌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热尔大草原 供图/若尔盖县旅游发展局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黄河从这里流过,格萨尔在这里征战过,红军从这里走过……这里有中国黄河第一湾,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草原,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种群——四川梅花鹿的家园,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的故乡,这里便是若尔盖——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四川省十大牧区县之一,素有“云端天堂”之称。未抵达之前,就心向往之。
五月底,本刊记者一行从松潘川主寺出发,一路沿着213国道行驶,两个小时左右,眼前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一条笔直的道路往天边延伸,随时可见成群结队的牛羊,触手可及的蓝天和棉花糖般的白云将所有的情绪化为敞亮、轻松的心情,大家都欢喜得不得了。
被誉为“川西北高原的绿洲”的若尔盖县,是中国第三大草原川西北大草原所在地,全国五大天然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场12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78万亩,是四川省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县之一。水草丰茂的草场,为若尔盖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直以来,若尔盖县都是阿坝州畜牧业大县。以牦牛和藏绵羊产业为重点的草原畜牧业是若尔盖县广大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而,和其他草原一样,若尔盖县也长期存在因“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片面追求牲畜出栏量,超载过牧的现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畜牧业经济效益低。而今,若尔盖畜牧业发展走出新思路,立足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县,突出生态经济的概念,牧民也逐步告别“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画出一幅草地县的现代畜牧业新蓝图。
以“质”换“量”,调整畜种结构
小雨中,从若尔盖县城出发,行驶半个多钟头,本刊记者一行已经抵达若尔盖县班佑乡求吉南哇村。五月底的若尔盖,大地回暖,大草原绿意萌发,但冬日的寒气还未完全褪去,有人感慨,穿着冲锋衣都冻得瑟瑟发抖。
目之所及,村子里房屋外墙上绘着极具特色的藏式图案,每家每户独立成院,院子都有木栅栏作为围墙围起来,木栅栏上随风飘扬的经幡色彩浓郁,大红色居多。眼前所见就像一幅幅油画,令人印象深刻。
记者一行下车前往若尔盖县班佑乡求吉南哇村牦牛良种繁育选育场。不远处,错落有致的房屋整齐排列,聚集在高山草甸上,山上也有五彩经幡在风中飞舞。近处,膘肥体壮的牛羊或悠闲踱步,或埋头专心吃草。偶尔传来几声具有穿透力的藏獒吠叫,令人闻之胆寒。
据选育场负责人阿泽介绍,该选育场位于班佑乡姜冬村,是由阿坝州畜牧兽医局批准的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资质的大型选育场。选育场主要用于牦牛新品种繁育与改良,调整牧区畜群结构。为了便于选育场的发展管理,若尔盖县班佑乡求吉南哇村牦牛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挂牌成立。阿泽也是合作社成员。
据悉,合作社成立时,村子里108户牧民每户各带一头优质的种牦牛入社,如今经过两年多的良种繁育,已经有700多头种牦牛,主要销售给邻近17个村镇里的牧民。“你看这一种看起来个头大的,毛发更黑更长的,就是从青海引进的优良品种大通牦牛。”阿泽指着一头牦牛说道。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而杂交牦牛具有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繁殖率较高等优点。
若尔盖县冬季牧场 摄影/左继军
2012年,牦牛品种繁育与改良的相关项目在班佑乡做试点,政府耗资38万元从青海引进大通牦牛64头,较大地提高了本地牦牛的生产性能。
“因为时间一久,本地牦牛繁育的后代个头越来越小,肉质变差。牲畜不是优质优种价值就低,卖不出好价钱,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收入,所以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调整畜种的质量。”阿泽补充说道。
若尔盖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旦珍塔解释:“从草场资源建设和保护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草原沙化退化,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都引导老百姓减畜。但是不能空着肚子保生态,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是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据悉,若尔盖草原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加上牲畜反复践踏对土地造成强烈的机械积压,加剧了草场退化,使得草场亩产牧草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700到800公斤下降为现在的320公斤,牲畜多牧草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今,该选育场依托合作社,每年可提供优质种牦牛1000头以上。为了推动调整畜种结构,提高牧民改良牦牛品种的积极性,若尔盖县委、县政府还给予每头种牦牛2000元的良种补贴。
自2012年以来,若尔盖县以建设“川西北最大的牦牛、藏系绵羊生产示范区”为目标,狠抓牛羊改良繁殖、疫病防治和优质牧草种植等举措。同时,开展了牲畜越冬育肥工程。
“越冬育肥,关键是圈养,增加出栏量,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怪圈。”旦珍塔告诉记者。
他说,首先严格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要求,切实保证生态奖补政策落到实处,指导牧民进行分区轮牧。眼前这片牦牛正在啃食的就是选育场的冬春草场,等到六月底,牦牛将去往另外一片夏秋草场,根据四季变化确定放牧的区域,这样既保证了牲畜的食量,又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其次,打牢基础,如进行舍饲、半舍饲暖棚建设。在寒冬季节,舍饲可以保证牦牛不掉膘,或者不至于死亡。夏天因为水草丰茂,可以半舍饲放养,膘也长得快。此外,还要加大草原围栏、牲畜暖棚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着力规划建设一批打草贮草基地、围栏草地、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草料基地储备的草会等到季节寒冷的时候,分发给牧户,起到抗灾保畜的作用。”
再次,加强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春秋两季疫苗注射的工作力度。“国家补贴了两万多元,自己出资了四万多元,建起150平方米钢架结构的牲畜养殖暖棚。有了这个暖棚,养殖牛羊就不怕它们在寒冷的冬天死亡或者掉膘了。”该合作社成员泽让扎西说。
保护本地藏绵羊品种,提高畜牧科技含量
藏绵羊养殖基地 摄影/ 何林隆
近年来,若尔盖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以及国家、四川省、阿坝州实施扩大内需、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机遇,坚持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有效加大了产业结构和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除了坚持开展牦牛杂交改良,还开展藏绵羊本品种选育等畜种改良工作。
辖曼种羊场所在地是著名的若尔盖湿地核心区,这里保存着目前中国面积最大、最原始的沼泽地,国家早在1998年就以辖曼命名并将其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生态公园。
在这片保护区里生长着国家珍贵的野生动物黑颈鹤、黄鸭、狐狸,冬季也有狼在此出没。气势宏伟的黄河从这里奔流而下形成了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
据若尔盖县辖曼种羊场场长格科介绍,辖曼种羊场是阿坝州唯一的本地种羊选育基地,基地面积2万亩,建成轮牧小区41个、人工割草地1000亩。这里距县城91公里,海拔3500米,东与嫩哇乡和达扎寺镇向东村、岭嘎村相望,南与唐克乡相邻,西与甘肃省玛曲县隔黄河相望,北与辖曼乡相邻。1958年,建立了公私合营的辖曼牧场,1974年,改为辖曼种羊场,1983年,畜牧实行包产到户。
“本地藏绵羊就是最优质的品种,肉纤维细,肥而不腻,口感非常好,最肥的时候可以达到180斤,且耐旱,成熟周期短。阿坝州、甘肃省很多地区的牧民都来我们这儿买种公羊。”格科表示。为了保护本地优良藏绵羊品种,对本地藏绵羊进行规模化经营,自2007年起,阿坝州委、州政府在若尔盖县辖曼种羊场启动了阿坝牧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项目藏系绵羊选育基地建设工程。2009年,选育基地开始从嫩哇乡、辖曼乡选优质公羊,进行培育之后提供给牧民。“2011年,选育出来的种羊开始出售,效益十分可观,如今,种公羊已经达到两三千只,肉价一斤可卖到三十元,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万元。”据格科介绍,与种牦牛选育场一样,牧民来辖曼种羊场买种羊也可享受一定的补贴。在防疫病方面,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给每个村都配备了两名防疫员。
①牧民定居点 摄影/ 何林隆
“改良品种的目的是向质量效益型产业转变。现在一只羊的价值抵得上过去两只羊。羊的数量多了对草原破坏也大,品种差的死亡率也高,牧民成本更高。”种羊场书记宋定彬解释,在科研方面,辖曼种羊场在育肥、草场改良方面也积极跟相关科研院校、机构合作,通过划区轮牧等养殖方式改变牧区长期以来粗放并以损害草原生态环境与遗传物质资源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以生产初级原料为主、养殖效益低的状况,促进牧区传统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藏绵羊标准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和生态型生产,真正意义上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截至2014年8月,基地已经基本完成牧道、牲畜棚圈、配种圈、草料加工坊、贮草库、沉井、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藏系绵羊核心选育群11个(基础母羊1000只),围栏划区草场8000亩,建人工贮草基地1000亩,总共完成建设投资700万元,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从2010年起每年可生产合格种公羊500余只,保育肥羊1000只,并对10000亩草场进行改良和小区围栏,下一步,基地准备进一步扩大选育核心群规模,使核心基础母羊达到两千只。届时,基地年供种能力可达两千只,基本能满足阿坝牧区半数养殖户对种羊的需求。通过本品种选育,基地内的种羊可以为若尔盖县乃至全州、全省牧区,甚至青海、甘肃部分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优良的种羊。
告别“逐水草而居”,一窥农牧新居新图景
从辖曼种羊场养殖基地出来之后,记者一行人随车驶入场本部。红色的瓦,白色的外墙,一排排牧民新居整齐有致。远远就听见音乐声、喧闹声,热闹非凡,经打听,原来是村子里的孩子们正在为儿童节准备节目。
如今,像辖曼种羊场这样的幸福家园定居点在若尔盖已经不再是稀罕事。据悉,作为牧民定居点,村子从建设之初就规划建设了包括转经房、卫生院、小学在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沿着一条蜿蜒的道路前行,走进一个院门,便到了藏族老人兰卡台衣的家里。
“我们家有六口人,现在只有我们老俩口在家。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在乡上做生意。”老人年届花甲,却并无白发,他向记者描述起了2010年搬入这处牧民定居点的生活。全村共有250多户。
②牧民定居点 摄影/ 何林隆
“政府补贴三万元,贷款三万元,自己花了一万元修建了新居。”藏族老人家中可见不少藏传佛教的图案和画像,有用牛粪做燃料的新式火炉,简单的木式家具。跟其他牧民家一样,这位老人家的主要收入还是畜牧业,如今老俩口养了七十多头牦牛,一百只羊,都转交给亲戚在放牧,年收入两万多,足够老俩口生活,还能攒点积蓄。
步入牧民习科家中,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两层藏式小楼房,宽敞明亮的房间,雕刻精美的藏式家具,电视、组合音响等各类家电,干净整洁的厨房、卫生间,让人感慨牧民定居给牧民带来的生活新图景。
习科的一个儿子正在远牧点放牧。“住帐篷冷,不方便。现在定居了,小孩看病、读书很方便。”他笑呵呵地说。
辖曼种羊场场长格科介绍,靠着畜牧业,辖曼牧场的人均GDP去年末达到了9230元。部分一开始不太愿意参加定居工程的牧民,后来也因此转变了看法。
据悉,2009年以来,若尔盖县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程中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完成了71个村场9493户50319人的牧民定居,新建定居民房83.03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定居民房17.76万平方米。
如今,一栋栋牧民定居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远方延伸,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盲区不断减少,崭新的定居房取代了祖辈居住的“牛粪棚”,迁徙不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不是主流。逐步告别“逐水草而居”生产生活方式的若尔盖广大牧民群众正迎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龙头企业强势带动深加工产业链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才有凤凰栖。”旦珍塔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若尔盖以延长牦牛、藏绵羊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条为目的,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牦牛、藏绵羊皮、毛及其内脏等附产物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引进培育了新希望美好食品、新原牧业、西藏高原之宝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草产品加工企业。
高原之宝彭总说:“牛羊的全身都是宝,如果都加以利用起来的话,其效益非常可观,比如牦牛奶的蛋白是大大高于圈养奶牛出产的牛奶。我们也正在跟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进行衔接,老百姓也能获得更大的实惠。”据他介绍,若尔盖牦牛奶无污染,且营养丰富,主要营养成分比其他牛奶高出近一倍以上,部分有益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高出近几十倍,堪称牛奶中的“极品”。
近年来,若尔盖县引进了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是全国唯一一家牦牛配方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是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推荐的6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之一。
③暖棚
公司自2010年组建以来,共投入资金1亿余元,建成粉类产品和液态产品两大车间和5条生产线,日处理牦牛鲜奶能力可达100吨。该公司主要生产牦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牦牛奶调制乳粉系列、牦牛奶全脂乳粉、牦牛纯奶、牦牛酸奶及牦牛酥油等10余个产品。目前,在红星村、班佑村等地都可以看到该公司在牧场上建设的收奶服务站,牧民可以第一时间将产出的牦牛奶售到收购站。
据悉,该企业将在2015年投资1.9亿元,新建厂房及附属设施20000平方米、婴幼儿奶粉生产线1条,以及其他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合作建设4个20万亩以上奶源基地;扩建库房、办公楼1200平方米;扩建、改造便民收奶服务站25个,购买收奶设备、挤奶桶、运奶桶6000套,运输车辆7台等等,甚至达到冬季生产要求,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深加工奶制品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若尔盖县加快牦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的标准化建设,达到有机食品规范性生产要求,并指导企业完成新建藏绵羊屠宰加工生产线。
2010年,若尔盖县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新希望集团美好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阿坝州新希望牦牛产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屠宰、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美好”清真系列牦牛肉火腿肠等产品,并销往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该公司的投产运营为若尔盖县在牦牛肉产品深加工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望未来,若尔盖县目标明确,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牲畜舍饲棚圈建设、牲畜集中免疫巷道圈建设、退化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牲畜改良、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投资项目都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完成。美丽的若尔盖正在谱写现代新牧歌!(责任编辑/艾莉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