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评价
2015-03-22王钰
王 钰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评价
王 钰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石漠化;综合治理;经济效益;贵州省
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对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济总产值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项目区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社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201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总收入较2008年增加515元;农民平均就业率为64.01%,相比治理前增加了10.84%;建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的比例为33.35%,较2008年增长34.99%。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项目区农林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就业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正逐渐演变为继北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国家决定 “十一五”期间在贵州省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下的治理方式,为 “十二五” 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试点工程实施后生态效益已初见成效,但尚未开展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基于此,我们根据石漠化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评价指标,对贵州省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旨在为推动该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项目区概况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包括清镇市、毕节市(现七星关区)、关岭县等55个试点县(市),总面积12.36万km2,计划治理小流域364条,治理石漠化面积2 533 km2,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地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三大类。项目区位于长江、珠江流域的上游,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其中92.5%为山地和丘陵。项目区平均海拔约1 1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以黄壤为主,多种类型土壤交错分布,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牧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为主,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
2 监测指标及方法
2.1 监测指标
针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我们以国家发布的林沙发〔2009〕172号文提出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贵州省石漠化工程实际情况及监测经验,对监测指标进行调整,主要包括18个监测评价指标: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畜牧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新增林果产品产量,新增薪材数量,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坡改梯面积,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小水电的农户数量和比例,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面积),农民就业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文化设施(人均文化设施名称及类型),人均受教育年限。除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监测时段是治理前后外,其余指标均每年监测一次。
2.2 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内容和指标,采用调查统计、收集资料的方法获取监测数据。通过实地调查、农户访问或收集资料获取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新增坡改梯面积、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增果品产量、主要粮食产量、农民经济收入等社会经济情况。利用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上报数据,由省级部门汇总分析全省55个试点县(市)的调查数据,对9条重点监测小流域省级部门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治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对项目区治理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3 效益评价
3.1 各产业总产值
效益评价期间项目区各产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55个试点县(市)项目区总产值 万元
分析项目区社会经济总产值变化趋势表明,试点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社会经济总产值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项目区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社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有效遏制项目区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农林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项目区农林牧及服务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和2009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较2007年有大幅增长。但由于2009年夏季至2010年春季贵州持续大旱,受旱范围基本遍布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较大,产量剧减,因而2009年农业总产值较2008年增幅不大,2010年农业总产值相比上一年呈现负增长。这说明正常年景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农耕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增强耕地抗旱能力,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项目区林业总产值在2007—2009年年均基本保持了10%~20%的涨幅,2010年因旱较前三年涨幅降低,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补植补造和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特色经果林等措施来构建林草植被,在恢复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出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区2010年牧业总产值相较2007年降低了3.64%,相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了4.61%和10.86%。据统计数据分析,项目区畜牧业发展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牧业总产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受凝冻灾害、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再就是石漠化工程实施的畜牧养殖措施初期,牲畜均处在幼龄期,牲畜存栏量大,出栏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整体上看,2008年和2009年项目区牧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但2010年发展势头有所好转,超过了2008年和2009年,并逐步接近2007年的牧业总产值。总体来看,随着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逐步解决了畜牧养殖的饲草来源问题,草地建设规模将逐渐与畜牧养殖规模相匹配,预计今后牧业产值将逐渐上升。
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农村道路的拓宽和改造,使农村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批发和零售业及餐饮业的不断成长。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结合农村生态旅游,推出了以特色“农家乐”为主题的餐饮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从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服务业总产值较2007年增加71.17%,由此可见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2 林果产品经济效益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发展的大量特色经果林,目前已初见成效。以桃树为例,桃子按项目区市场平均价格6元/kg计算,3年龄桃树平均产值为2.7万元/hm2,4年龄桃树平均产值为5.85万元/hm2,5年龄桃树平均产值为9万元/hm2。项目区共实施经果林3.33万hm2。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特色经果林将是项目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改变项目区经济成分单一、产业结构落后的现状。
3.3 农村经济结构
项目区部分特色经果林和畜牧养殖业目前已初见成效。调查发现,201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总收入为5 994元,较2008年增加515元,增加比例为9.4%。在经济收入组成方面,林果业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0.04%,畜牧养殖业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5.55%,传统粮食种植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5.09%,外出务工、副业等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9.32%。由此可见,经济收入组成中特色经济占主要成分,达到75.59%,说明特色经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从收支比来看,2010年为1.78,比2008年增长了0.03,表明农民在总收入和总支出增加的同时,支出剩余资金量在增加,间接表明农民整体净收益不断增加。项目区部分农户已经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特色产业的转变,在他们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必将又好又快发展。
3.4 农村生活环境
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的大规模林草植被建设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增加了周边农村的劳动力就业机会。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的3年间共投资11.62亿元,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农民参与治理而转化为农民收入,项目区2010年农民平均就业率为64.01%,相比治理前增加了10.84%。经果林和畜牧业的发展,在给农户提供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通过学习先进的栽培、管护知识,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参与,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而且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施工技能,间接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2010年项目区人均居住面积较治理前增加13.45%,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0年,较2008年增加了4.05%。项目区2010年建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的比例为33.35%,相比2008年增长34.99%,这表明农村生活环境正朝着健康、环保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4 结 论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克服了特大干旱、投资单价偏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圆满地完成了工程治理任务,各项措施已开始初步发挥效益。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同时也为项目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经果林和畜牧养殖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经济模式,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工程投入的圈棚、青贮窖、饲草机械等设施设备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沼气池、节能灶等清洁能源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蓄水池、排灌沟渠等设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道路工程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了部分特色优势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5)04-0057-03
王钰(1983—),女,贵州遵义市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工作。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