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改革后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设计
2015-03-21徐喜梅
徐喜梅
摘 要:英汉互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自教学改革以来,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日趋重视。2013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将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对学生的翻译能力的考察提高到新高点。该文试从翻译教材与翻译教学实践的局限性出发,提出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的理论框架及构成要素。参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该框架由以下7板块构成,即英汉文化素养与背景知识、英汉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外语教学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不同文体的翻译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探讨较为合理的翻译任务设计,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CET4改革 综合英语教材 翻译任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a)-0248-02
英汉互译为中外社会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其广泛性和重要性日益显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极其重要且非常必要。蔡基刚教授(2003:63)指出:“这几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英语就翻译这个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但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翻译教学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高等院校尤其本科院校并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独自设置翻译课程。虽然大学英语翻译教材不断推陈出新,质量较高但在翻译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翻译教学实践也很难展开。因此,可以转向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使其在学生的翻译学习中发挥作用,另辟蹊径。
1 CET4改革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及翻译人才需求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发生改变,其中,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考试内容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考试比重由原来的5%上升到15%。改革后的段落翻译考察知识面广泛,包含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翻译字数为140~160个汉字。这次翻译内容的变革将不仅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一个新高点,而且对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新挑战,也对翻译教材改革形成新考验。
从市场需求来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单一的专门人才,而催生了市场对多元化的翻译人才的更大需求,,即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提高,对作为输入来源的翻译教材及翻译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翻译教材与翻译教学实践的局限性
英汉或汉英翻译教材近30年来蓬勃发展,在质和量上均有极大提高。市场上不乏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但香港中文大学李德凤教授在一次问卷调查(陶友兰,2006)中指出,目前的翻译教材“重复太多,新意不足,由于编者不知道教学理论,所以,大部分教材都是‘填鸭式教学思想的产物;而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商业化倾向严重”。此外,国内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虽然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翻译能力有具体要求,可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翻译教学不受重视。高等院校尤其本科院校并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独自设置翻译课程。据李忠华(2007)统计认为面向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院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以上事实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在翻译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翻译教学实践也无法展开。因此,可以转向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使其在学生的翻译学习中发挥作用,另辟蹊径。
大学英语教材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在非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所有课程中,综合英语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依托综合英语教材组织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英语(精读)》等,这些教材中的翻译比重很低,只有汉译英单句翻译练习及少量的段落翻译,仅在练习中只提供了少量的参考词汇与短语。这些教材中均无涉及翻译技巧或翻译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中的翻译任务进行研究,有必要探讨较为合理的翻译任务设计,进一步完善外语学习任务设计,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3 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之设想
3.1 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定义
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是外语学习任务设计的一部分。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任务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对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研究较为少见。我国学者夏纪梅(2002)探讨了英语教材练习/任务设计的认知标准和交际性标准。华维芬(2010)也提出任务是指为了促进语言学习所作的努力。戎林海和李静(2010)提出了六模块的翻译教材编写理念,其中包含翻译的基础知识、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描述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特殊结构及各种篇章文体的翻译策略。该文中的翻译任务指的是为全面提高英语翻译能力所做的全部努力。
3.2 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设计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需要注重培养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2007)。该文将围绕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翻译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旨在探讨较为合理的翻译任务设计,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并通过翻译实践来提高其翻译能力,以便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且使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外介绍中国及其历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该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关于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及分析;(2)根据以上师生对翻译任务设计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选取两套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依据外语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和相关翻译理论进行全新的翻译任务设计。研究设计如下。
第一,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的理论框架及构成要素。参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该框架由以下7个板块构成,即英汉文化素养与背景知识、英汉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外语教学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不同文体的翻译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英汉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板块和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板块处于核心地位,其他5个板块贯穿其中。
第二,基于该框架,对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2008,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 册)(2007,秦秀白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关于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内容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选取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各发放100份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调查问卷,并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师生对所用教材翻译任务设计的需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师生与任务设计达到和谐。
第三,依据该框架,对以上2套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内容进行研究并设计出全新的翻译任务指令及任务文本,从而使上述两套教材的任务在最大程度上涵盖或体现了上述7大板块的要素内容。
第四,该文在上述两套教材的基础上并依据教材中不同的单元主题编纂出两套较为完整的符合外语任务设计原则和师生认知需求的翻译任务文本,对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当前的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4 结语
国内关于翻译教材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策略及教材编写内容展开,鲜有学者对综合英语教材中翻译内容的学习任务设计进行专门研究。该文的研究对象《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与《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均为优秀的第五代教材,其中的翻译任务指令研究及任务文本设计乏善可陈。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们亟需此两套教材中翻译任务指令研究及有效地任务文本内容。该文的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设计为未来教材的翻译任务文本设计的选择与更新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有助于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研究、设计和选择,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师寻找到更适合本校师生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文本,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该文研究设计将促进第五代英语教材中翻译任务的修订与改善,有助于编写人员更科学、系统地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促进大学英语教材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5-68.
[2] 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5-40.
[3] 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6I2u-d7PVKJhwNTYQyMD4s1An
EyEAtZS2_CLI_Ryxn7HTBZODa4s_iqFHe9tmM1-n9bxzpRoxpLLRcB3ZvkEc8yYHuJFlw2vYVhpdB39ldm.
[4] 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5] 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练习的质量观——兼谈现代外语教材的师培功能[J].外语界,2002(1):22-25.
[6] 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两套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的分析与对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院,2010.
[7] 戎林海,李静.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观照下的翻译教材编写理念[J].外语界,2010(2):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