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域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21芈凌佳
芈凌佳
(东华大学 学生处, 上海201620)
社会工作视域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芈凌佳
(东华大学 学生处, 上海201620)
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就业困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内部因素两方面出发总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同时根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设计高校社会工作方案,有效指导困难生就业实践。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物价上涨、“三农问题”等凸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教育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1],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群体。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家已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困难生建立起奖、助、勤、免、补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资助体系。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过往所拥有的学习、生活、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其就业困难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家庭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2%,高于农村家庭出身学生的81.2%。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外部经济资助体系的不断发展,使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解困”一词跃入大众眼帘,只有外部帮扶和内在驱动两种方式结合,才能使经济困难大学生真正羽翼丰满,在社会环境中自强奋进。为此,如何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现状
(一) 就业取向单一、缺乏创业意识
在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取向选择上呈现务实特点。由于经济、家庭等客观原因,他们更趋向于毕业后尽快分担家庭重担,回报父母。有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取向相对单一,他们更偏好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2],一般不愿到基层或回到边远山区去,并且鲜少有人愿意尝试创业。
(二) 薪资期待较高
受“读书意味着出人头地”等思想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生求职时薪资期望较高,他们将求学视为一种教育的隐性人力资本投资,并期待通过这样的投资来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在未来获得更大收益。“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希望就业后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并获得回报。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为每月2 443元[3],年收入不过三万元,远低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9 969元。另外,与其他毕业生相比,困难生在择业中出现签约时间滞后等现象[4],这种现象来源于困难生的一种择业观望心理,这种观望主要是由获得的就业机会与期待薪资之间存在反差而形成的。
(三) 就业满意度偏低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是自信乐观的一代,但是当下市场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各方面观念的碰撞,他们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上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这点表现在就业目的上,主要是毕业生认为职场是实现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平台。也正是基于此,家庭经济困难生实现自我价值以脱离困境的愿望更加强烈[5]。但是由于经济困难生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相对局限,而部分学生又在与其他人的择业对比中产生了负面情绪,其面对就业就多呈现出一种无奈心理。
(四) 求职途径以学校提供为主
麦可斯研究院曾就“来自不同家庭阶层的大学毕业生的第一求职成功渠道”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业中高层家庭的应届毕业生就业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获得”,而来自城乡无业失业人员、产业工人、从事农业工作的家庭其子女就业主要渠道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6]。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的主要途径来自学校,他们同时也非常希望依靠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寻找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困境成因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1. 用人市场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后金融时代的深刻转型期,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正处在培育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不断涌现[7]。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职业期待与市场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对于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又由于“囊中羞涩”和因此产生的自卑,他们一般生活相对封闭,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其求职范围的狭窄。
2. 高校就业帮扶措施同一化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就业部门和学生资助部门分属于两个部处,工作相对独立,学生资助部门主要负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涉及较少,而就业部门开展就业指导时,常采用集体活动、讲座等形式展开,覆盖面很广,但是无法针对困难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其实效性尚待考量。根据传播学的波纹传播原理,要放大教育传播力量,需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缺一不可。
3. 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就业负担较重
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而言,参与相关职业课程培训、考取技能认证证书均需要不少费用。仅以大学生求职阶段为例,其经济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包括异地求职交通费、食宿费、招聘会入场费、考试费、职业装等诸多费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不少企业还要求大四学生在实习期间自费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让深感茫然的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坐失就业机会。
(二) 内部因素分析
1. 心理压力大
受生活环境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都面临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紧张心理[5],加之激烈的求职竞争,让许多面临毕业的经济困难生心理压力骤增。如果不能很好地疏导与调节,就会致使部分遇到求职困境的经济困难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从此一蹶不振。
2. 就业期望高
因为急于改变家庭经济状况,部分经济困难生就业期望较高也是客观现实,他们对工作充满憧憬。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亦需贴补家用,部分毕业生还需归还国家助学贷款,这使得他们对于薪资的期待远高于现实。较高的职业期待,使得他们在求职中可选岗位较少,竞争也更加激烈。
3. 就业实力相对较弱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没有关系很难找工作[2]。这其实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和其他大学生群体就业存在差异的关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其能吃苦、踏实等特点,在就业市场是易受到青睐的。而其他学生相较于困难学生的优势可能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素质教育的起点相对较高,掌握更多的才艺及技能,拥有更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仅以沟通能力为例,它是面试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因不善沟通,导致自身优势还未得到发挥,在求职第一环即失利。
三、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提供新视角
要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水平需要采用科学并有效的方法,搭建相关教育体系。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给我们启示,可以借鉴社会工作者运用的专业工作理论和方法,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需求和服务多样性需求为目标展开学理和可行性分析,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个人、群体开展专业性育人活动,将工作方向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社会工作视域下的资助与育人并举,也是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实践。以下主要就四个方面探讨社会工作理论如何介入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指导。
(一) 从优势视角挖掘经济困难生就业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优势视角是其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指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勇于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8]。该理论对于略带自卑心理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对学生优势的评估可涉及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者可通过提醒学生注意可能被其自身遗忘或忽视的才能及资源,以达到不断强化的教育效果。这里,如何发掘学生优势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现实的操作中,可以分若干次个体谈话或团队交流实现。问题的设置可以围绕生存性问题——支持问题——评价问题循序渐进展开,如:“你如何面对困难?”“哪些人可以给你帮助?”“你预想的未来?”“做什么使你快乐?”等。这些问题能帮助教育者发现困难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线索。
(二) 从助人自助视角提升就业能力
社工的专业价值中的“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9]。助人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这一点与现代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是契合的。高校对学生的资助不再单纯是提供物质经济的帮助,而是致力于学生自信的恢复和素质的提升,所以这个助人的过程对于学生是一个提供支持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可在调研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对象主体需求分析,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公益意识、责任意识、沟通能力、领导素质等方面打造多角度的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三) 从赋权视角探索就业途径
赋权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这是一种用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过程[10]。针对经济困难生就业、创业资源不丰富这一现状,可以考虑搭建实训平台,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困难生参与实习实践。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部门合作新模式,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并进一步探索经济困难生的创业新途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设校园人向社会人、创意向产品转化的孵化基地。
(四)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供就业指导
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在社会工作中提供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11]。这些方法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可以得到借鉴与应用。对于经济困难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该包括点、面、空间三个层次:其一,依照社会个案工作要领,点对点开展咨询,通过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深入发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障碍点,助其梳理问题症结,引导学生发现其不当的认知,从而进一步作出相对理性的决策,开展合理求职行为或求职积累行动;其二,在社会团体工作理念启发下,开展自我探索团体辅导,针对经济困难生中出现的就业期望过高及对自我认知不清晰等问题,高校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以自我探索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帮助经济困难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入探索自己的能力、优势、技能、价值观、兴趣及性格特质;其三,社区工作是一个相对较宏观的概念,包括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争取社区外的配合、协作与支持。这点回归到经济困难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搭建上,应争取各方资源,并有效整合,促进经济困难生好就业、就好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了社会工作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体的应对建议,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经济困难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其发展路径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指导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学生澄清个体需求,促进个人生涯发展。
[1]韩梅.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J].群文天地,2012,(22):278.
[2]陈宓宓.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27.
[3]央广网.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4成在啃老[EB/OL].(2014-09-07).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907/c1004-25617972.html.
[4]万丽华.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7-8.
[5]庞波,齐怀峰.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状况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26-29.
[6]李婧.调查显示:父母无业失业,子女就业最困难[EB/OL].(2009-9-23).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0102677.html.
[7]侯捷.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3):23-27.
[8]赵明思.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8):15-19.
[9]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343-348.
[10]何雪松.迈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建设[J].江海学刊,2012,(4):140-144.
[11]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J].社会工作,2013,(1):3-15.
2015-01-26
芈凌佳(1983—),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mlj@dhu.edu.cn
G641
A
1009-9034(2015)01-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