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甸县杨林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2015-03-21丹东市江河流域管理处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11期
关键词:谷坊流域工程

□程 薇(丹东市江河流域管理处)

杨林小流域属于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宽甸县大西岔项目区的工程区之一。工程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措施实施后,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维护边境地区国际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小流域概况

杨林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宽甸县东南部的大西岔镇杨林村,土地总面积为30.47 km2,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5°07′26″~125°12′36″,北纬40°36′05″~42°42′19″之间。流域总面积30.47 km2,流域形状呈长方形,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1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29%,其中,轻度侵蚀9.35 km2,中度侵蚀8.25 km2,强度侵蚀3.50 km2。经分析,水蚀是侵蚀的主要类型,与之相伴出现的还有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这三种类型。

该流域内属于石质山区,地貌类型总体上属于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00~600m之间,相对高差200~300m。流域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程度逐年加剧,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2150 t/(km2.a)。流域平均长度12.20 km,流域平均宽度8.50 km,沟道平均比降22.6‰,沟壑密度为3.85 km/km2。

2 防治思路

在本流域设计中,基本指导思想是将本流域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1 坡面防治体系

坡面防治体系的构成,遵循从本流域地理位置、地形条件以及当前生物环境现状出发的原则,以改变微地形环境和增加植被为主要手段,以人工石坎梯田、地埂植物带、横坡改垄为三种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达到以工程促植物,以植物保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蓄水保土作用的原则。同时做到分布科学,衔接自如,配套成龙。

2.2 侵蚀沟壑防治体系

由于侵蚀沟壑的存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必须采取谷坊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缓侵蚀沟扩张,特别是针对耕地的切割问题,要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道下游的小河道,采用种植植被和造林的绿化生态工程,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改善,改善流域水质,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拦蓄坡面径流泥沙,而且使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

3 技术要点

3.1 梯田工程

在本流域治理工程中,梯田建设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植被的恢复,坡耕地的保护和改造,对基本农田进行兴建,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生态农业顺利过渡。为此,要遵循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技术措施上,要将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栽植地埂植物带,调节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2 水保林

根据立地条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针对覆盖度较低的荒草地,应通过栽植水保林来提高绿化面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在植物选择上,要坚持生活的多样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水文条件来进行选择。比如:在红松栽植方法上,采用旱春土壤解冻时进行植苗造林,起苗时带宿土,春季植苗客土栽培,每坑一株,采用传统的植树方法即“三埋、二踩、一提”,最后覆土踏实灌水。苗木运输时将根部包扎,随起随栽,保证根部湿润。第一年入冬前应采取覆土防寒,用土将松树地上部分盖严,苗头压东南向,翌年春针叶转绿时将土扒开,并及时锄草松土。在整个造林工程建设中,始终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落实造林工程工作,并注重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从而使水保林工程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经果林

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气候类型和立地条件类型,果园主要选择交通方便、能灌溉的塬面台地和沟底。针对10~20°坡度的新建板栗园进行池台田整地。该种治理方法的特点是保留带与带之间的地表植被,工程量小,省工省时,方便施工,便于幼龄果树的田间管理,可将原生植被的幼嫩枝叶作为增加绿肥肥源和提高果园的土壤肥力。根据板栗园密度3m×4m,则每公顷板栗840株。即每公顷池台田个数为840个。本流域已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果林基地,带动农家乐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3.4 沟道治理工程

沟道是径流汇集冲刷最严重的部位,流域内工程建设在主抓梯田、林配套措施的过程中,在流域内的支毛沟依次布设修建了治沟谷坊、沟头防护以及植物护岸等工程。项目利用山区石料丰富的特点,选择节约工料、一般采用干砌石谷坊、铁丝石笼谷坊,谷坊顶宽1.00~1.20m,迎水坡坡比为1:0.20,背水坡1:0.80。谷坊的高度取1.50~2.00m,基础埋深0.30m或清基至岩石层,干砌石谷坊顶用混凝土压盖10 cm。

植物护岸工程护岸林选择适生的乡土树种——枫杨。枫杨是一种落叶乔木,具有喜光、湿生、生长快、萌芽力强的特点,枫杨植物护岸在宽甸县实施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益。

4 治理成效

4.1 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从坡面到沟道,从植物措施到工程措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域的农业生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

4.2 改善交通

工程区经果林面积在林地中占较大比例,但经果林中的作业路却不发达,作业路支离破碎,作业道路的修建不仅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4.3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项目实施后,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随着各项措施保水能力的逐年落实,到措施全部生效时,每年可增加蓄水量达45.35万m3,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6.79万t。

4.4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本次治理工程中,通过抓好梯田建设,提高基本农田的产量,实现农业生产用地的梯田化,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管理效益。待项目全部完成并发挥效益时,年平均增加总产值895.90万元,其中增产粮食5.08万kg,价值6.10万元,增产秸秆5.08万kg,价值0.50万元,增产果品71.30万kg,价值356.30万元;增产枝条127.87万kg,价值12.80万元,增产活立木0.39万m3,价值520.20万元。

5 治理经验

杨林小流域治理实施以来,以科技为支撑,效益为中心,机制创新为动力,创建精品工程为重点,精心组织科技人员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小流域项目建设工作,把治理开发、监督管理、科研监测、示范推广融于一体,创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5.1 充分论证,科学规划

杨林小流域项目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每一项工作都按相关程序进行。项目从规划到立项以及设计等前期工作都进行了严格的论证。项目确定后,对工程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全方位的调研,经过多次商讨与论证,先后编制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鸭绿江流域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项目区杨林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

5.2 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为保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组织实施。

5.3 加强建设管理,创建文明工地

骨干工程采用招标投标制。项目实行建管、监理、施工三结合,人员、设备、措施三落实,进度、质量、安全三兼顾。

5.4 加大管护力度,确保苗木成活率

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苗木成活率。一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成立专业林业管护队,定期、不定期对流域内的苗木长势和病虫害防治进行全面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5 分类归档,加强档案资料管理

由专人负责项目审批文件、图片等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专柜存档。对工程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填写整理并上报、审核。认真加强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技术人员对流域内每个设计图都实地踏勘,逐一落实,确保造林面积真实、树种核实,同时积极深入施工一线,掌握一手资料,并认真填写工程技术资料,对技术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做到资料齐全,管理规范。

5.6 强化监督,依法管护,巩固示范治理成果

在本次治理工程项目责任体制建设方面,实行的是三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不同的管理部分,具体到每一个负责人,并签订责任状。通过严抓落实,确保工程质量。在监督方式上,实行部门、群众、舆论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确保责任的落实。

杨林小流域治理实施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 km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71%。林草覆盖度提高23.04%,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87×10-2hm2,每年人均纯收入平均递增1200元以上,水土流失基本控制,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200 t/(km2.a)以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06(2).

[2]宋玉芝,田光辉,邱瑜.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问题及建议[J].山东水利,2012(9).

[3]王立斌,孙汝岳.黑龙江垦区黑土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3).

[4]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5).

猜你喜欢

谷坊流域工程
压油沟小流域
西藏地区沟道治理中谷坊应用实例浅析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辽东山区沟蚀治理新技术
——石柳谷坊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