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社会成本分析
2015-03-21刘文义
刘文义 宫 佳
(南京农业大学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0000)
应试教育的社会成本分析
刘文义 宫 佳
(南京农业大学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这是对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准确概括。学者们对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进行了研究,但多限于教育和文化方面,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从经济角度研究还不够深入。在经济成本方面,教育主要表现于社会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应试教育付出了难以估量的隐性成本,造成了失衡的机会成本及高昂的边际成本。从社会成本分析应试教育所耗费的代价有助于我们对应试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应试教育 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
从文化角度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吸收和创新的主要方式,从社会层面看,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对个体而言,教育、学习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尽可能地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造良好的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中国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这是对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准确概括,因为中国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考试,都围绕着各式各样的考试运行的。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从社会成本分析应试教育所耗费的代价有助于我们对应试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及其成本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就有“应试”的成分,测试作为一种衡量教育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是需要的,但如果完全以考试作为目标,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教育活动以考试为中心,教育的目标是获取考试高分,教育成果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甚至是唯一衡量的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和盛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历史看,科举制度在近代考试体制中起着决定性引导作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都产生重大影响。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通过科举考试,把当官看做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现实原因是中国用于中小学教育的资金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少,人均教育资金水平较低,从受教育者方面的投入可以弥补资金的短缺。另外中国社会就业压力大,凭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喜欢的、收入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由于只有一部分人能工作,如果采用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考量基准,会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不公平,所以只有高考才相对公平一些。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教育必须是投入的,并且是社会最重要的投入,所以教育也是有成本的。教育与商品生产同样有投入与产出,但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又不完全等同于商品生产。在成本方面,教育主要表现于社会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应试教育付出难以估量的隐性成本,造成不可回转的机会成本及高昂的边际成本。
二、巨大的隐性成本
社会成本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按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汇总起来的总成本。社会成本是一定时期生产出各种产品或劳务总的投入及对整个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包括整个社会中由于各种企业对社会自然和文化环境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和公害。社会成本是不易计算的,以货币衡量的资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社会成本很大的一部分是被忽视的隐性成本。教育的成本与经济生产以货币表现的可量度的成本不同,教育的投入包含巨大的不能用经济的数量衡量的隐性成本,应试教育的隐性成本更是巨大并难以估量,这主要包含在人力和文化方面。
从人力劳务方面,应试教育决定了有关各方面的人力围绕分数的疲劳战。应试教育极度地加重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负担,耗费巨大精力。应试教育因为进入学校就开始排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和家长从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就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常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样,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休日、节假日也没了,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加重,使教师身心疲惫。
按分数排名,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学生方面看,分数低的学生受到忽视,自信心难以建立,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同时,学习反复受挫也会造成许多如恐学病、逃学病、精神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这种心理可能影响到一生的成长。高分数的学生同样有心理负担,每次考试都担心因失误,分数降低而心理紧张。应试教育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分数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家庭暴力时常发生。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都说“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化,做出一些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放大和扭曲。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投机取巧,污染了学风,也助长了拉关系、请客送礼、托人说情之风,导致权、钱、分的交易的不良社会风气,这些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污染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极为不利。
三、失衡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原理中,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社会成本还可以看做是一种机会成本,即把社会的经济资源用于某一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该经济资源最有利的其他机会。
机会成本要求在人们作出行为选择时,应该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限的精力付出需要我们在不同的行为和内容之间做出选择,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语文还是数学。由于生活和智能的差异、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习的条件不同,学生会根据自身需要和有利于自身的情况做出明智选择。但在“应试教育”下,由于考试科目的限定,就不允许做出不同选择,缺失机会选择的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扼杀想象力,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地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副作用”。
经济学研究了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这对社会是一样的,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中国技能人才紧缺,影响到经济的质量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宣扬孩子要上学、上大学、找好工作、坐办公室,很少说上学可以学技术、长能力、踏踏实实谋生。应试教育以放弃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代价。
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过了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畸形,给今后的发展留下阴影。“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这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教育原则,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应试教育还造成性别的机会不平等。有人指出:“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由于性别决定的性格的差异,对男孩的伤害更大,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好动、竞争与叛逆,这是男孩的天性,但对于应试教育,却被视为缺点而成了不利因素。数据和现实情况都表明:通过各级考试,男生的比例越来越低,并且,男孩在体质方面和心理方面,不健康的状况比女孩更严重。“我们发现从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男孩学业成绩全线溃败。男孩还身陷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1]。
四、高昂的边际成本
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指出:在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递增,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应。增加一单位的产出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简单而言,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的变增加量除以对应的收益上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总成本增加量/产量增加量。
由于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换言之,机会成本递增。例如一个学生每天用2个小时学习一门课程,可达到80分,加1小时可达到90分,如果再加1小时,就可能只能提高1、2分。应试教育学生奔赴考场,1、2分在名次上可能成千上万,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冲刺”提高分数,哪怕只有1分,为此付出极高的边际成本。
应试教育高边际成本的收益就是平均分数提高几分,如果这几分确实对培育人才至关重要,则高边际成本也还有一定意义,但正如我们所知的,结果是出现许多“高分低能”,这对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是不利的,高几分对绝大多数学生是弊多利少。我们假设将平均分数降低几十分,教育也将大大降低边际成本,这将给学生提供向各种方向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正是教育培养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试教育高昂的边际成本付出,在学生追求分数的痛苦中,以牺牲学生其他兴趣和综合发展和大多数学生的科学发展需要为代价,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培养少数高分“人才”。在应试教育中也出现一些所谓名师,他们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学生平均成绩得第一、培养了几个高考状元。至于经济收益就是各种出版商以各种考试辅导资料和各种培训机构以各种考试辅导班而大发其财。
从文化方面,教育的目标是文化的传承、吸收和创新。应试教育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链,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退化及创新能力低下。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学生很少能够学习,更没有能力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对与人生和社会有关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社会意识方面的注意不够,难以形成个体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人格。在“应试教育”下,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扼杀想象力,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总之,应试教育以极高的边际成本换取的是很低的,甚至是负边际收益。
在分析了应试教育的成本后,我们就能够理解我国应试教育的社会巨大的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因为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规律,效率却是低下的。就算不能确定“高压教育”或“应试教育”与“高分低能”和没有“创造性”是否具有联系,但从社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角度,从应试教育的巨大的隐性成本、极不均衡的机会成本和高昂的边际成本,也应促使我们反思这种教育模式。
[1]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
[2]黄济.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5.
[3]荣悦.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4.
[4]陈华.文化学概论新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