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审美理念的诗意表达——樊运宽诗词的美学意蕴

2015-03-21黄绍清

关键词:诗词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年届杖朝,皓首穷经。樊运宽教授在迎来八十华诞的良辰吉日之际,捧出了这本沉甸甸的诗集,可喜可贺可钦可佩!

在这之前,他于2006年出版了一本《竹韵泉声集》,收入诗词600余首。事隔9年,又出版了这本分量更重的诗集。这是他退下杏坛以后笔耕不辍、辛勤劳作的丰硕成果,是他汹涌于胸臆间的诗情喷发和审美追求的飞扬。这本诗集,是他以多维度的审美理念表达诗情词意的艺术结晶,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首先,他以多維的审美视野拓宽了诗词创作之路,审时度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精心选取重大题材的亮点,聚焦出格调铿锵之美妙华章。

在瞬息万变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神州大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可歌可颂的事儿屡见不鲜。樊兄以睿智的审美目光,常常因某些事象的触动而引吭高歌,抒发胸襟。他为中共十八大抒感“满园硕果百花香,赤县东风浩荡”、“天地终翻新样”。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美好梦想而写《渔家傲·追梦》:

华夏文明千载耀,炎黄后裔多才调。又得东风吹浩浩。春光好,扬波鼓浪风帆饱。

伟大复兴天下晓,和平发展阳关道。万马千军如虎啸。金梭巧,为圆美梦珍分秒。

这是一首蕴含理趣美的好词。从标题看,“梦”是一种虛幻的心理现象,真真假假,恍惚不定,能“追”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追”,在艺术创作上可以“追”,因为作者在“梦”中寄托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念、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把“虚幻”的景象和“理想”、“信念”融为一体,因虛实相生而形成一种朦胧的诗意美,新颖别致的标题显示的“理趣”相当精妙。上下阕的头两句都“直陈”“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而后四句则通过物象象征的艺术手法,抒发热烈“追梦”的豪情壮志。“东风吹浩浩”、“春光好,扬帆鼓浪风帆饱”、“万马千军如虎啸”的意象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发展”的艺术形象注释吗?这些意象象征中华民族全民“追梦”的主旨和启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是对“追梦”的社会景象所激起的万千枨触,只用平易浅近的语言作简明的描绘,便让“万众追梦”的磅礴气势跃然纸上。这种意境是“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1]的,“象外之趣”的韵味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展示了此词具有一种“特殊”的思想性,耐人咀嚼,引人思索,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樊教授对重大事像的咏吟多含“理趣美”韵味。他深知只有“理”不成诗,“理”入于“象”,“象”为“趣”化,便产生理趣美感。“趣”是诗词艺术美感的重要特征,心领神会者自然在动笔创作时使“理”“趣”有机结合,融为艺术整体。《渔家傲·根治宿疴》便是这样一首好词:

虎咽狼吞蝇竞啖,太仓硕鼠如鱼贯。暗盗明偷风泛滥。民怒怨,灵根受损邦危难。

壮士铁心宁断腕,疗伤刮骨除糜烂。猛药更兼高压电。防腐变,布施重典频挥剑。

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疾呼声中,抓贪官,铲腐败的锣鼓震天价响。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樊兄却巧妙地用“根治宿疴”四个字(像是政论的语言)浓缩了其间异常丰富繁复的政治内容。“虎咽狼吞蝇竞啖”的丑态,“太仓硕鼠如鱼贯”的乱象令人憎恶。这里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的社会事理,使深邃的理性与鲜明的诗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理”与“趣”相溶成为“美”。这是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体会进行提炼和概括并用形象的艺术手法表达出的真理性认识,使这首词显现一种特殊的形象性和思想性。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理”的立意和表现过程,让读者产生一种别有趣味的审美感受。“壮士断腕”、“刮骨除糜烂”,“猛药更兼高压电”等词句,生动形象而深刻地引人思索,在理性的内容里注入诗性的审美情趣,融趣为理,化理为趣,机智幽默,新意迭出,饶有风趣。

类似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他讴歌改革开放如“千帆出海虎啸龙吟”,他《欢呼神七发射成功》“飞光闪电,衶七拖长熖”,他描绘《奥运圣火传递》“破雾穿云到北京,熊熊圣火播天声”,他慨叹北川抗震救灾“救灾抗震心如铁,空投徒步千山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他写了多首诗词,提醒亿万中华儿女提高《警惕》,卢沟事变要牢记心头,“海陬又泛逆流,刀剑何能离手?”“三军报国意情稠,待斩猖狂来寇”。这些词章诗句,无不闪烁理趣相生的艺术美感的彩光。这正如明人袁宏道所云:“世人所难得者为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2]樊兄便是一位难得的“会心者”,故能通过艺术的审美表现抒写出这些“智性”的好词。

其次,他以多维度的审美理念,审视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农村日新月异的新景象而欢呼雀跃,抒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

他出身于壮族山村的农民家庭,似乎对农村特别钟情;看到农村的崭新面貌,情不自禁地放声赞唱,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词章。如《西江月·乡下人家庭院》:

风过春畦摇绿,游蜂飞蝶沾花。瓜棚处处乱枝桠,古井傍依篱栅。

卓立残垣鸡唱,主人含笑分茶。檐前休憩沐云霞,客忘身心入画。

这是一幅静谧的乡村水彩画,没有描写农村的红墙碧瓦,没有阐释农民的丰衣足食,没有描绘热闹的笑语喧哗,没有劳作的斧锄犁耙,却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巧妙地反映了“小康”已经接近了这里的乡下人家。《小重山·瑶寨》也是这样一首精美的词章。

原木门墙三五家,垂瓜棚架外,好桑麻。蜿蜒蹊径入荒遐。天地绿,上下漫云霞。

屋后屋前花,垄头多玉笋,换新茬。林梢早晚落慈鸦。游客叹,景物此殊佳。

这个深山老林里面的瑶寨原来如何贫穷谁也不知道,不必道明。词中也没有人物活动及其他形象描写,而仅从外景描写的侧面看到游客的喜悦心情,已让读者感受到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这三五家瑶族同胞生活的美满幸福。这种只能意会的艺术手法,便是诗词艺术含蓄美所赐予的。这种手法在《渔家傲·神岭农家》更有淋漓尽致的抒写:

木屋数间依岭峤,潺潺流水村边绕。鸟唱蝉鸣藏树杪,烟缥缈,白鹅绿鸭长脖翘。

竹翠松青生态好,清幽静谧如蓬岛。好客东家舒笑貌,游客到,楼台让座茶香袅。

这样的“农家乐”之游,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词的题材内容与前两阕相类似,但词意的侧重点在于张扬“生态好”的审美理念,围绕“生态好”的旨意展开翰墨的“绿色”讴歌,显示了“绿色发展”的前瞻性。《醉太平·神岭山村》更从山、水、花、草的“清氛”进一步強化了“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山长水长,花香草香。清氛沁透肝肠,醉魂游梦乡。

新庄老庄,莺翔燕翔。杨堤柳岸徜徉,把尘烦尽忘。”这样的“强化”,并不是枯燥的理性说教,而是“诗意”的艺术表达,唯其如此;“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辩骨,靓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3],“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4]

再次,他以多维度的审美理念,审视同一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审美客体的多面艺术形象,使之显露出风姿多彩的立体艺术美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5]所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善于做诗填词者,需有一双好眼睛,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要有“足够的智慧”,便“能从惯见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6]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艺术地告知我们,要识庐山真面目,不能停滞在山中的一个“点”上,应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看,才能真正全面认识庐山的巍峨雄伟和千姿百态。任何景物的存在和引人入胜都由于它千姿百态的美感使然;这就启迪我们进行文艺创作,以多维度的视角和审美理念审视审美客体,才能全方位地把握和认识其“诗意美”之所在。樊兄就有这种本领和智慧,视野开阔,与世界共休戚,与社会同忧喜,与人民共歌哭,因此能产生大量的才情,反映出现实生活和动人景观多棱镜般的彩光。例如,他抒写长城,以“临江仙”、“浣溪沙”、“一剪梅”、“如梦令”、“南乡子”、“蝶恋花”等词牌写了多首词,既有“田畴万顷稻菽盈”的丰收景象,又有彰显那“重峦叠嶂沐高风”的雄伟气势;既有“烽火台疏阔荒落”的感慨,又有“骨肉筑坚城”,“紫塞千秋碧血凝”的惊叹;既有“顿觉壮怀开豁”的感触,又有“万代千秋肝胆在”的骄傲与自豪。特别是下面这两首更值得认真品味赏读。

《南乡子·长城》写道:

骨肉筑坚城,岭上蜿蜒万里行。陵谷沧桑成巨变,心铭,紫塞千秋碧血凝。

八达岭登临,烽火台前万绪兴。莫道工程形迹好,须明,应把长城筑心灵。

长城是以数以亿计的砖石筑成的,何以说是“骨肉筑坚城”?长城延绵万里,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何以说“应把长城筑心灵”?这就是作者独到的“美学感受”。没有中华民族刚毅的骨肉,长城难以筑成!没有华夏子孙捍卫国土的诚挚情怀,长城何处之来?“骨肉”、“心灵”蕴含多么深邃的寓意!“骨肉”、“心灵”乃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骨肉”、“心灵”的艺术意象舍弃“砖石”等具象,将审美客体提炼升华,为唤起读者审美感情的另一种形式或符号(骨肉、心灵),使词的诗意美感显得更加贴切、形象,深沉而凝重。可见作者构思的别具一格,独出心裁!

《蝶恋花·长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雉堞逶迤横紫塞,嘉峪居庸,莽莽雄关态。西控皋兰东接海,中华大地添风概。

自古炎黄多气派,烽火高台,筑到云天外。万代千秋肝胆在,遗踪举世齐青睐。

比之上一首,长城意象的突兀“雄关态”显得更加豪迈。词高度概括而形象地描写了万里长城的全景图,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如果你未登临过万里长城,先读这首词再去攀登那“筑到云天外”的烽火高台,定然会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伟大创造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故言之,这并不是作者纯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热烈的激昂中”,让“灵魂的火焰”以“足够的力量把造成的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7]这“天才”的材料就是作者以多维度的审美理念审视长城的整体以后,以不凡的构思技巧创作出这意境高远,情景交融的优秀词作的。

他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饱览人文胜地的绮丽风光,几乎每处都抒写多首诗词抒发怀抱,如重游天安门广场的七绝、满庭芳,游昆明湖的七律、浪淘沙,游故宫的七绝、临江仙;谒陶铸铜像的七绝、清平乐、采桑子、念奴娇等等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展现了审美客体的独特具象。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对桂林山水风光的潇洒挥毫,倾心泼墨,《桂林古东景区纪游》写了23首,让读者感受到了“潺潺流水惊游梦”,听到了“阿牛三姐歌声起”,读到了“千沟万壑皆如画”,观赏了像是红火在燃烧的丹枫,饱览了“溅玉飞珠洒雾烟”的瀑布,走过了“千米牵连两险峰”的跨越长空的吊桥,品味了“清泉甜润酒般醇”的蝶泉之水,穿越了“瀑布红枫待仰观”的山道等等,这些诗词对不同的景点作了各具特色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东景区引人入胜的水光山色,奇花异草;游客不禁“餐霞饮露枫林醉”,“情怀全向峰峦诉,半逐飞鸿半悬空”,“画意诗情逸兴浓”,怎不令人“销魂在古东”呢?如不以多维度的审美目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观察和抒写,能反映出古东景区富丽多姿,令人产生共鸣的艺术感染力吗?

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多彩和审美主体的学养智慧所决定的,因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樊兄对不同的审美客体的抒写都有各异的技巧表现。就大美桂林的大美景观而言,他多用多维度的审美视角进行观察,抒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词章。如《画堂春·桂林》、《釆桑子·桂林》、《少年游·桂林群山》、《望海潮·亱眺桂林解放桥》、《水调歌头·王城》、《高阳台·重游桂林》、《台城路·桂林》、《蝶恋花·城郊》、《王城抒感》、《游王城读书岩》、《临江仙·月亮湾赏桂林夜景》、《踏莎行·榕湖古南门怀古》、《鹧鸪天·榕湖抒怀》、《江南好》(四首)、《象山凭栏巡眺》、《浪淘沙·伏波怀古》、《还珠洞怀古》、《八声甘州·登伏波山避雨还珠洞》、《伏波山游兴》、《伏波山前仰瞻马援跨骑雕像》、《伏波山前马援塑像》等等,诗思喷涌,滚滚而来,写得得心应手,令人目不睱接。这都是由于“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8],因而触景生情反映到自己的诗词中来;他的这些诗词之所以可贵,“正是由于他提出新的东西,能运用其全部直觉,深入到通常统计学和逻辑学所难以深入的领域中去。”[9]满足读者对视觉感官的审美需求。

还有,他以多维度的审美理念调遣语言美感元素,追求语言精练美、色彩美、音乐美,其造诣也相当值得称道。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常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而深厚的意蕴,通过反复琢磨,精心锤炼,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创造出最优美最生动的意境,大有言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艺术魅力。樊兄遣词造句,多加推敲功夫,故精炼美之处俯拾皆是。如《十六字令·猫儿山》:

山,万叠千重似碧澜。齐翻滚,奔涌上青天。

山,高耸云端沐翠岚。绵延路,天外转千弯。

山,莽莽苍苍卧两间。顶巅立,星斗绕身边。

山,千百盘坳遍涌泉。三江水,源出壑林间。

这组词描写的是华南之巅的猫儿山的雄伟壮观。第一首描写山的气势雄浑,静止的大山在作者眼中却像汹涌澎湃的“碧澜”在“奔涌”“翻滚”,化静态美为动态美,有形有色有声,把山写活了。第二首写山的高耸多弯,“天外转”形象活画出了其与众不同的奇观。第三首写山的博大崇高,“星斗绕身边”便道出了它伟岸顶巅气派。几个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猫儿山的艺术意象便“活”在读者的心中了。四首小令均流淌着“三江水”的逸韵而显得刚柔相济,刚中怀柔、柔中蕴刚,妙趣横生的精炼美。这不就是陆机《文赋》中说的“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的美景吗?此词因“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胡仔《苕溪渔隐丛活后集·孟浩然》)仔细赏读,则体悟到此词的自然之美,天作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汉俳中的《仰泳》“碧海照丹心∕枕波倚浪寄浮沉/清暑又销魂”。仅17个字,把仰泳的“销魂”之意描绘得活灵活现,“照”、“枕”、“倚”、“ 寄、“消”、“销”等动词真是“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体》)

樊兄诗词的色彩美也是相当靓丽迷人的。这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视觉审美所使然。他写了不少花蕊诗词,多以色彩美见长。《卜算子》中的玉兰,“几树灿如银,几树红霞艳”,《点绛唇》中的兰“色泽轻黄,簇簇多风度”,《减字木兰花》中的牡丹“姚黄魏紫”,“富丽奢华”“烁光异影”,《咏荷》中的荷花“一片丹霞映绿莎”,“曳白摇红开烂漫”;《紫荆花》“辉映太平呈异彩,五湖四海凤来仪”,“终岁绽,嫣红姹紫辉光焕”,《咏烽火树》的“丹砂”“烈焰”;《临江仙》中訾洲郁金香的“耀眼黄蓝橙赤紫,玲珑剔透琼瑶”,“红衣翠袖拥江皋”,“霞彩映晴霄。”特别是《江城子·三月杜鹃园》对平凡而绚丽的杜鹃花的描写,彩色更为繁富诱人!

春神哈气灿千丛。浅深红,俏姿容。白英净洁,冰魄驭精龙。凝紫流光浑似火,争艳丽,尽瑶琼。

游蜂飞蝶紧追从。诉初衷,颂繁秾。沓来纷至,朋侣兴冲冲。悦目赏心魂梦醉,天地物,乐融融。

杜鹃花的“繁秾”姿色,流光溢彩,写得淋漓尽致,诗中有画,画中蕴诗,诗画合璧,表情达意,出乎自然,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一幅多彩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超越了审美客体的写景效果,“冰魄驭精龙”的譬句使这种“天地物”呈献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而让读者的心思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樊兄诗词追求语言的音乐美也值得称道,富于音乐美是诗歌语言艺术的显著特征,优秀的诗词无不以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吸引读者。这是诗词诉之于作者听觉审美产生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从诗词的平仄韵律、声调节奏等元素中可见其得失。试朗诵《江城子·奥运圣火传递桂林》:

女郎男士气昂昂,着时装,喜洋洋。如云翻动,处处起人墙。空巷倾城迎圣火,歌响亮,笑声扬。

殷红似火泛霞光,赤旗张,映朝阳。漓江南北,锣鼓铿锵惊大地,添意气,慨而慷。

“奥运梦”将在中华大地实现,十亿神州谁不雀跃鼓舞,欢欣若狂?怎样抒写这件举世瞩目的大好事,樊兄仅从一个小侧面来取材描写,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处处起人墙”,“空巷倾城迎圣火”,“女郎男士气昂昂,着时装,喜洋洋。”句子长短交错,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响亮,声调琅琅上口,全词一气呵成,胜似行云流水,诵之若口嚼橄榄铿锵之间韵味无穷。

此外,运用多种体制创作诗词,也是樊兄以多维审美理念表达诗意的得意技巧。他运用了近百种诗词体制进行创作,在今人的旧体诗创作中是相当罕见的。而樊兄却用得左右逢源,驾轻就熟,“擒章缀翰”,“好尚互舛”,“随而用心”,(吕本中《童蒙诗训》)“自然工夫度越过人。”[10]关于运用多种体式创作诗词的成就,我在《樊运宽咏桂林山水诗词浅赏》一文中已作过较详细的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樊运宽的诗词创作,营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是他人生历练和勤勉结出的硕果,也是他一生的执著耕耘的寄托和收获。其作品的美学意蕴耐人咀嚼,平心静气赏读,反复仔细玩味,便可探知其间的堂奥,领悟绵长的无穷韵味。

[1][清]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A].袁中郎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唐]刘知几.史通·叙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梁]刘 勰.文心雕龙·隐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法]罗 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62.

[6][德]歌 德.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

[7][法]司汤达.给路易·格芳赛的信[A].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283.

[8][苏]高尔基.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A].高尔基.文学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1.

[9][苏]卢那察尓斯基.马克思主义批评任务纲要[A].外国理论家谈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37.

[10]黄绍清.樊运贵咏桂林山水诗词浅赏[J].广西文史,2015,(2):96.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