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玻璃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探讨
2015-03-21王永辉
王永辉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随着建筑、汽车、装饰装修、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要求的提高,安全玻璃、节能中空玻璃等功能性加工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滁州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两翼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家电、化工、非金属矿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主要指以硅基原材料的硅(玻璃)产业,生产玻璃、铸造、陶瓷及耐火材料等材料.滁州市所辖凤阳县,石英石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储量和品位居华东首位、全国前列,华东地区玻璃企业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凤阳,是“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滁州一带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玻璃制造生产基地.
1 前言
因滁州市千亿元产业(硅产业)需要大量行业工人,大量农民工涌入到玻璃行业从事工作,因此农民工问题是滁州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重视,很多研究关注农民工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状况,这是因为农民工不仅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生活中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精神方面的产生的孤独、自卑、焦虑、压抑等,物质方面如家庭经济条件、打工居住条件、工作类型等带来的影响,生物因素如工作时间、强度等引起的生理心理问题[1-4].有研究发现[5-6],性别、年龄、工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资水平等与农民工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可为提高农民工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农民工的适应能力提供借鉴作用.目前研究和探讨较多的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7-8],农民工心理状况等问题则较少涉及.本研究拟以滁州市玻璃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就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2 农民工的心理特点
2.1 文化程度较高及向往城市生活
现代农民工一般都是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些“80后”、“90后”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有的还在中职学校学习过,他们具备初、高中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容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因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的差距等,使他们更加向往生活在城市,有着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和意识.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新的城市工人,寻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想在城市生活,真的“进城”,但现有条件不能让他们在城市立足,户籍制度的限制、居高不下的房价、城乡体系不同,教育入学难、享受的医疗保障、就业限制等等,都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并没有被城市接纳,成为城市里的特殊群体.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步伐.
2.2 消费观念城市化,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强烈
现代农民工都比较年轻,没有成家,所以他们现在没有大的负担,平时的开支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消费,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迅猛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老一代农民工也截然不同,他们挣的工资让他们有能力适当享受城市的生活,比如泡吧、看电影、逛酒吧、KTV等,这些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都属于“月光族”,没钱的时候就问家里父母要,长此以往个人经济压力增大,受到的精神压力也将增强,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3 务工目标及重视自我发展
跟老一代农民工挣钱养家相比,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多种多样,如搬运工、办公室文秘、酒店服务员等,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各不相同,同时内心有自我发展要求,对现在的工作更多的考虑以后有没有发展性,同时还考虑工资待遇高低,可以获得的社会保障、培训的机会、工作时间、强度、工作环境等.
2.4 意志力不强
新生代农民工都是80、90后,缺乏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跟以往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是在一个比较富裕的条件下成长的,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挨过饿,有些人甚至是在城市中长大,也没有种过地,缺乏艰苦锻炼的机会,因此没有他们的父辈所拥有的忍耐力和敬业精神,不能吃苦.在生活工作中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只是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全面对待问题,怨天尤人,动手能力差等,一旦碰到困难,很容易走极端,出现心理问题.
3 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教育
要构建相应的心理调适机制,提升农民工的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可成立心理辅导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电话,专家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和解决方法,同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也可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筛查,发现心理困扰者就通过预约咨询热线提供帮助,让他们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有时感到无助、自卑,因此要建立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如提供住房保障,改善居住生活条件,向他们开放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馆等公益性设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政府、工会及社会文化团体利用各类资源帮助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问题,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想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甚至定居,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提供给农民工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而以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有些是不公平的,如医疗保险、住房、教育、就业等给他们设置了障碍,住不起医院,买不起房子,小孩上学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让农民工就很难融入到城市中.显然政府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正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例如放宽农民工获得城市户籍的限制,深化户籍改革制度,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完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制度,推进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逐步有序地构建覆盖全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3.3 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升其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初高中的文化水平,但在就业及工作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市场对各类工人的技术需求,只能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低工资的工作,待遇不行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劳动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力量应联合起来,利用好社会闲散的资金及场地、设备等资源,建立了市、县、镇职业培训中心,针对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学习劳动法律知识,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4 自我调适,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在城市的生活中,农民工想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在城市中所从事的都是比较辛苦工作,待遇不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贡献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有自卑感、低人一等的想法,这样对社会的和谐产生影响.如出现心理问题,可通过与老乡及同事的聊天来缓解压力,还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走出去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拓展社交范围,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工作生活中不公平的待遇,要以恰当的方式处理矛盾并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政府、社会团体等可开展讲座、宣传,同时也可借助媒体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4 结论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群体,在受到外界的各种压力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表现得很敏感、脆弱,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整个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要联合起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不仅要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健康发展和生活,他们的发展将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这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
〔1〕康来云.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J].求实,2004(7):85-88.
〔2〕陈小蓉,谢红光,张勤,等.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3):11-21.
〔3〕孙崇勇.东北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1):17-19.
〔4〕胡荣华,葛明贵.对408名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理,2008(3):196-198.
〔5〕刘衔华,罗军,刘世瑞,等.在岗农民工及留守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23-925.
〔6〕张永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N].广西日报,2009-01-08.
〔7〕魏丽华.刘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00-102.
〔8〕刘连龙,李琼,夏芸,等.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