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退化防护林改造探讨
2015-03-21王华庚李大银张飞
王华庚,李大银,张飞
河南省退化防护林改造探讨
王华庚1,李大银1,张飞2
(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 郑州 450045;2.尉氏县农林局,河南 开封 475500)
河南省防护林中,退化防护林占1/3,严重影响生态效益的发挥。通过对河南省退化防护林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到了河南省防护林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改造措施。
退化防护林;改造;措施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份,地形复杂,部分地区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干旱、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繁发。防护林体系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御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自然条件和经营水平所限,河南省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等情况;加之自然灾害、成熟老化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防护功能下降、林木损失加大,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的发挥。科学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保障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替,直接关系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关系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关系美丽河南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全面落实。
1 河南省退化防护林概况
1.1 涉及区域和面积
按照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于2015年对全省退化防护林进行了摸底调查,全省现有退化防护林面积576 357 hm²,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11.41%,占全省防护林面积的35.60%。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四大山系,少量分布在豫东平原。涉及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濮阳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商丘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南阳市16个省辖市的63个县(市、区)。
1.2 分类及所占比例
在576 357 hm²退化防护林面积中,水源涵养林面积391 251 hm²,占总面积的67.88%,水土保持林面积154 300 hm²,占26.77%,护路林面积 12 018 hm²,占2.09%,农田防护林面积9 138 hm²,占1.59%,护岸林面积6 235 hm²,占1.08%,防风固沙林面积3 415 hm²,占0.59%。
按起源分:天然林地面积为345 620 hm²,占60%;人工林面积230 737 hm²,占40%。按权属划分:国有林地面积66 844 hm²,占11.60%;集体林地面积303 896 hm²,占52.73%;个人林地面积 203 218 hm²,占35.26%;其他林地面积2 399 hm²,占0.42%。按事权划分:国家公益林298 847 hm²,占51.85%;地方公益林277 510 hm²,占48.15%。按龄组划分:幼龄林383 849 hm²,占66.60%;中龄林152 755 hm²,占26.50%;近熟林21 332 hm²,占3.70%;成熟林14 615 hm²,占2.54%;过熟林 3 806 hm²,占0.66%。按退化程度划分:重度30 hm²,占0.1%;中度111 714 hm²,占19.38%,轻度464 613 hm²,占81.61%。
2 防护林退化原因
2.1 自然灾害
河南省退化防护林中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所占比例接近95%,这些林地相当比例要么处在山区分水岭两侧,山高坡陡、土层瘠薄,要么处在河流、水库两岸,容易受到大风、干旱、雪压、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形成雪压倒伏、风折、翻根、干枯等退化现象;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等因素所限,部分防护林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等情况,造成林分抗逆性差,生长不良,引起森林病虫害经常发生,生长缓慢,逐渐形成“小老树”林。根据调查,由于这类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达到305 200 hm²,占全省退化防护林面积的52.95%。
2.2 经营管理不到位
许多天然防护林在前期都经历过长期的“拔大毛”(即砍优留劣)式的经营,加上群众有意到低矮林木上采种育苗(低矮树木结种多,易采),再用这些劣质种苗造林,引起林木优良种质严重退化。形成大别山、桐柏山区大面积病虫害严重、生长缓慢、树干弯曲、杂灌丛生的马尾松“小老树林”;伏牛山、太行山区大面积的多代萌生、主干低矮或呈丛装、林相残次的栎类林。另外,长期的“拔大毛”式的经营,大树被逐年伐掉,使得林分年龄一直徘徊在中、幼龄阶段,造成林分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调查,由于这类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达到241 799 hm²,占全省退化防护林面积的41.95%。
2.3 立地条件差
防护林特别是国家重点防护林有相当部分处在土壤瘠薄、干旱多风的山脊地带以及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早、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中下部,这些地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管护难度更大,致使一些防护林发生退化现象,生长不良、小老树现象尤为显著。根据调查,由于这类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达到22 548 hm²,占全省退化防护林面积的3.91%。
2.4 生理过熟
解放后,为了防风固沙,河南省先后在豫东、豫北营造了7条大型基干防风固沙林带,这些以刺槐为主的防护林目前仍有部分保存,没有得到更新,随着树龄增长,衰退老化严重。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大别山地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营造的马尾松林,多年来只是进行一般性的管护工作,并未进行彻底地抚育改造采伐,有些地块人工林树龄已达40 a以上,进入自然成熟期,林木老化,生理机能衰退。根据调查,由于这类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达到6 810 hm²,占全省退化防护林面积的1.18%。
3 改造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好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专项解决退化防护林改造资金,将改造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引导林木所有者、林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投资投劳开展改造;鼓励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积极探索大户和企业承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认建等新型组织方式,规模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力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3.2 强化科技支撑,严格技术要求
尽快开展退化防护林诊断评估、机理分析、树种筛选、种苗扩繁、采伐更新,以及林分结构优化、人工林地力维持、灾害防控、效益监测等领域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交流合作,密切跟踪退化防护林改造新技术、新方向和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升退化防护林改造的科技水平。
严格执行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相关技术标准和公益林管理规定,客观评判改造对象,在做好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改造时严格控制皆伐面积,杜绝乱砍滥伐;注重保护措施,采取低扰动整地,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时就近隔离处理带病虫源的林木、树桩、枝桠等,防止林业有害生物传播;严格控制种子、苗木质量,优先采用优良乡土树种,优先使用当地苗圃生产的良种壮苗。
3.3 合理选择改造模式
3.3.1更替改造
对重度退化(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40%以上),因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林木生长极差,功能与效益低且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受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且难以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因经营措施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功能与效益显著低下的林分;进入衰老期,丧失自然更新能力,整体衰败的林分;受自然灾害或人为不良因素严重危害,林相残破的林分。伐除死亡和生长不良的林木,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采伐更新、间伐补植更新等方式改造。推广近自然林业经营,造林树种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
3.3.2择伐改造
对中度退化防护林(防护功能明显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40%),根据枯死、濒死木分布状况,可采用群状择伐、单株择伐等方式,伐除枯死、濒死木、病虫害危害严重、过密树木,并补植补造,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调整林分树种结构,保护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树,促进天然更新。蓄积量择伐强度不超过40%,伐后郁闭度尽量不低于0.6。
3.3.3抚育改造
对轻度退化防护林(防护功能出现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以下),可采取疏伐、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方式,伐除容易引起病虫害的枯立木、风(雪压)倒木、风(雪压)折木、濒死木和受病虫害危害的林木;林木过密和质量低劣、不健康、林冠上方的霸王树、无培育前途的林木。调节密度、改善通风和光照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同时,对林间空地进行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割灌除草,结合保留的优良植株,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大保留木的营养空间,使幼苗、幼树得到快速生长,提高防护林目的树种比例和生长率。
3.3.4渐进改造
主要针对退化农田防护林进行改造,可采取隔带、隔株、带外、半带、断带及带内整行等方式更新改造,及时伐除枯死、濒死木等。
3.4 强化检查验收
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退化防护林改造实施的全过程监管,对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和实际作业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切实加强对林木采伐、保护措施、更新造林、种苗质量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管理规定和相关技术要求得到落实。发现借机对不该更新改造的防护林提前更新改造,行取材之实,或者套取造林资金,毁林造林等现象的,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责任编辑:王文彬)
2015-09-12
S 727.2
B
1003-2630(2015)03-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