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和谐实现——基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观察

2015-03-21蒋炳庆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族群华人马来西亚

蒋炳庆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因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需求,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程度存在文化隔阂和利益冲突,很容易造成民族摩擦,影响多民族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因此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问题。多民族共存是世界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多元文化背景下消解文化带来的隔阂和冲突,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实现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期待。因历史原因,马来西亚社会形成了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存的民族结构,虽然民族成分复杂,文化种类多元,但是在马来西亚政府和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马来西亚不仅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持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关系和谐的双赢格局。马来西亚在民族问题上的成功源于多种原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执政者的英明、合理的民族政策等都是促成民族关系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来看,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和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元化民族思想意识的统一、经济基础的调整、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民族利益的区别保障等。虽然其部分政策和行为的实施并不是基于以上缘由而推进,但是在客观上形成了促成以上问题解决的效果。马来西亚在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说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冲突和利益分配矛盾并不是无法调和,只要坚持正确的民族思想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冲突的根源,在对各民族利益区别保障的同时,加强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使民族政策的执行循序渐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改善便指日可待。

一、以国家观念统一多样化的民族思想

在马来西亚民族结构中,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按照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的人口统计,马来人口数量在400万以上,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族群,华人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印度人数居于第三。不同族群的文化习俗各有不同,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使用马来语,尊崇苏丹,马来主权和马来人至上是其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华人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支撑,虽然在信仰方面并不统一,但是在节庆习俗上保持高度一致;大量印度人因英国殖民统治而移民马来西亚,印度社会以宗教为主导,因此印度人的生活和宗教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得马来西亚国境内意识形态呈现复杂的多元化态势。与生俱来的族群文化习俗植根于不同族群民众的脑海深处,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思想,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使得各个族群难以在行为上保持步调一致,这样的现状显然很难形成马来西亚强大的向心力,推进马来西亚发展。为了使民众忽视民族差异,东姑·拉赫曼开始从公民权着手,打造各个族群群体民众的国家概念,为此,拉赫曼鼓励各族民众参与到社会事务建设中来,并通过体育形式来使民众展示其对国家的忠诚。对于多元化的族群思想文化,拉赫曼并没有采取强制镇压或否认的的举措来取缔,而是在正视了多元化文化的现实,从更高层次着手,从国家层面来弥合不同族群之间思想文化的差距,这样举措显然对于马来西亚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1]在马哈蒂尔执政期间,同样出现了以国家大旗来统召多元文化思想的政策,这一思想在其《2020宏愿》中有直接体现,在这一政治构想中,马哈蒂尔以马来西亚民族来称呼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在内的所有的民众,提出各族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不会改变,只要各民族在保持民族文化习俗的同时,能够以马来西亚国民自居,具有国家观念就可以。虽然两者的表述和具体措施各有不同,但是马哈蒂尔和拉赫曼同样都是以国家思想来统一多元化的族群文化,意图在保持族群文化特性的同时,又能使民众建立统一的国家观念。对于族群文化的尊重是对族群群体特性尊重的突出表现,马来西亚历史上对不同族群文化思想特性在国家范围内的允许,尊重了事实上的民族文化差异,同时又把族群观念纳入统一的国家思想,满足了各个族群的文化尊重需求,同时又与国家统治的目标保持一致,因此不仅能得到各族群民众的认可,又用此种形式强化了国家对各民族的领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对于不同文化的厚此薄彼往往是造成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多元文化环境更需要政府在民族意识观念方面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马来西亚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国家意识引领的做法使得多民族民族思想的差异因国家观念的链接达成了统一,使各民族关系在宏观上形成了从对立走向同盟的格局,无形中弱化了民族之间的敌对意识,减少了不同民族因意识观念差异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促进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的和谐共存。

二、调整经济基础促进民族均衡发展

因历史基础不同,拉扎克执政前的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族群色彩,马来人以农业为主,华人以工商业为主,在拉赫曼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华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虽然拉赫曼对于农业也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举措,但是以农业为主的马来人在经济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华人,因族群劳务分工而造成了族群经济方面的不均衡,形成了事实上的社会分配不公,因此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经济是民族关系的根源,华人和马来人在经济基础方面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两者社会关系方面的矛盾激化。在此基础上拉扎克展开的新经济政策推行了明显倾向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鼓励马来人的经济发展,虽然新经济政策因其对马来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强化受到各方质疑,但是其对马来人的经济水平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马来人的经济发展迅速,马来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参与也由单纯的农业向工商业和服务业等方面渗透。新经济政策对于马来人经济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使得马来人在经济地位和华人的并立,缓和了两者因经济基础不均衡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消除了民族分歧和隔阂。因新经济政策对民族关系改善及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该政策在马来西亚保持了二十年。

在新经济政策中,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使得社会资本得以重新分配,经济基础的变动从根源上改变了马来人和华人因经济要素分配不公而产生的对抗和冲突。经济是基础,经济问题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往往会使各个民族产生利益上的争夺,经济问题的发生很容易和政治、文化方面的民族事宜发生连锁反应,因此通过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来形成经济地位的均衡,可从根本上缓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虽然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此调整民族关系,但是其在资本的重新调整,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改变,从根本上调整了民族关系的经济基础,从而在客观上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马来西亚对经济要素的重新分配是在增大社会“蛋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资本调整,而并非直接把华人的应得利益划分给马来人,因此虽然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看似在马来人方面明显的民族偏向倾向,实际在根本上并未损害华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新经济政策在推动马来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整体上带动了华人社会的进步。在新经济政策全方位的民族倾向下,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改变了之前形成的族群在经济方面的畸形结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的均衡发展。后来的新国家发展政策淡化了族群色彩,但是对族群分配的平等性依然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照顾族群分配平等作为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2]由此可见,民族差异并不是民族摩擦对抗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基础作用,意味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处理关键在于推动各民族经济方面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均衡发展格局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改善。[3]

三、推进族群之间的交流沟通

因民族历史、条件等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之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异的克服在于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在对不同文化理解基础上,因差异带来的不适自然会淡化,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排斥自然也会减少或消失,因此加强和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多民族国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各有不同,在英国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下,各个族群互相敌对,少有沟通,因此当时的民族之间关系基本以敌对和仇视为主流,民族之间的交流较少。多元文化的各自为政显然不利于国家向心力的培养,在联邦政府成立后,拉赫曼正视了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认为文化最终要通过交流走向融合,因此他提出让各个民族不仅要培育自身的文化,更要彼此参加对方的节庆活动,了解他民族的文化。多元文化有助于国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各个民族文化的合力更能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继拉赫曼之后,马哈蒂尔政府深切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优势,该政府认为多元文化是国家资产,文化多元是马来西亚的文化优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增强了马来西亚文化的丰富性,并为马来西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多元文化的结合,将促进马来西亚的更加强大。因此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便成为马哈蒂尔政府的重要理念,为了推动该理念的实践,马哈蒂尔本人和当时政府的其他高官通过各种活动来亲身践行以在民众中间强化此理念意识。

在马来西亚建国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多元文化一度曾经成为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困扰,但是在马政府的推进下,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主流,多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提升了文化之间的包容度,同时也使得文化之间互相借鉴,互相提高,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但是每种文化系统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交流便于文化沟通,沟通有利于文化的包容和融合,马来西亚政府正是在以上认知上,打破了之前不同民族社会之间不互相往来的沟通状况,增加了民族之间的理解,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4]对于国内少数民族而言,多数民族因自然环境和外界在沟通上存在天然屏障,但是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因自然条件带来的沟通障碍,也是民族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样,少数民族更需要和其他民族之间加强交流,使各民族在交流中理解,在交流中成长。鉴于当前各民族的实际状况,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分的搭桥牵线,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民众有主动沟通的意识,通过各种平台,把民族文化推广给更多的外部民众,增进外部对民族的认知,减少民族偏见。

四、结合民族实际区别保障民族利益

平等、繁荣和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但是实际生活中,由于民族文化、信仰、实践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诉求偏重并不一致,因此民族利益的保障方式也各有不同。根据民族情况,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区别对待,才能使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并得到民族民众的拥护。在马来人文化中,马来人享有政治特权是天经地义的,而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保持基本的公民权利、本民族文化受到尊重、公平对待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共同愿望。而在现实中,由于马来西亚人一直以农业为生,在英国殖民政策下,马来人的土地不能随意出卖给非马来人,所谓的保留地政策在看似保障马来人的权益下,也使得马来人的发展局限于农业领域,而华人因缺少土地不得不进入工商业领域,政治导向下形成马来人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华人也形成了经济水平较高,但是在政治方面缺乏参与权利等情况。针对此种情况,“马来人保持政治优势,非马来人保持经济优势”的默认原则成为马来西亚联合政府的基本原则,这种表面上看似保障各族群利益的政策并未得到各方面的认可,马来人的贫困及非马来人在公民权利等方面的缺失使得此种原则并未从真正上满足各个族群的诉求,因此拉赫曼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利益保障问题,这意味着该阶段所构建的稳定的民族关系只能是暂时的,5.13族群冲突事件的爆发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5]在拉扎克的新经济政策中,虽然其政策具有明显的民族倾向,但是该政策的提出在根本上符合了马来人的经济发展需求,与马来人的经济利益在根本上达成了一致,因此该政策的推出在根本上稳定了马来人的民族情绪。而对非马来人而言,该政策所提出的土著优先并不是实质上的民族歧视,马来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非马来人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追求也可以自由进行,因此,看似有民族倾向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对各民族利益进行了区别保障,满足了各民族的的根本利益诉求,为民族关系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之后的新国家发展政策更是从各民族民众的共同利益着想,使各民族民众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深层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而言,各民族实际情况不同,相关政策的出台需以平等为基础,从根本上对民族利益进行保障,由此,相关政策的出台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并真正推动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在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始终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不断地磨合调整中,马来人的各种政策基本上切合了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使各民族得以均衡发展,并成功地使多元化的民族思想纳入国家观念体系中,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最终促成了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国家发展的统一。虽然马来西亚在部分具体问题方面的做法存在争议,但是其在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上达成了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处理而言,虽然民族结构各有特色,民族问题的缘由各有不同,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其所秉持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唯有尊重、区别和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和谐、繁荣和进步。

[1]曹庆锋,熊坤新.民族关系维度下的马来西亚治国理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

[2]曹庆缝.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及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3]李普者.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4]陈沛照,向 琼.互动中的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5]尹晓娜.马来西亚争取民族和谐的经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族群华人马来西亚
何为“华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有你在可真好呀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