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015-03-21柏杨
柏杨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柏杨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从学生管理方面入手,在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全力做好学生就业方面工作,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生就业 管理工作 提升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使得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28万,今年已达749万,数字再创新高。“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的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必须提速,提升大学就业能力刻不容缓。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因素
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两个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是大学毕业生的供需数量失衡,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迅速增加,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开始失衡,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的绝对值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远远大于市场能够提供岗位的数量;二是一些特殊行业和岗位,条件艰苦、环境特殊或是对专业技术知识需求苛刻,使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因而,这些单位便无人问津。
(二)用人单位因素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终端结构的用人单位,在保证大学生就业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效率的提升,由于固有用人惯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选择招收毕业生时过分关注毕业文凭,过于重视毕业院校,学历越高越好,一定要985、211类的学校,一定要硕士及以上学历,很大程度上给其他院校、其他学历的学生设定了一道屏障,造成人才浪费;其次,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婚姻因素、生理因素等,同等情况下更不愿意录取女大学生,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对于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用人单位未能给予充分理解,过于强调实践经验。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许多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不能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应技能的提高和适应。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对工作期望过高,对职业的选择、职业所在地、工资的期望都过于苛刻;扎堆北上广深,造成这些地区人才过剩;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造成这些行业人才过剩;承受挫折能力差,求职中被用人单位淘汰,便不能很好地调整自我心态,缺乏总结经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不高。
二、高校管理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作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即使最终找到了工作,但如何更好地融入职场,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却未能如愿。就业辅导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就业辅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环节中,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
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就业宠儿的时代早已过去。引领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需要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深入。一方面,错误的就业观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容易使他们选择工作时,一挑再挑错失机会,导致长时间都无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应及时渗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即使解决就业问题后,在工作过程中依旧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文化和工作文化不同,需要高校帮助大学生提前进行角色转换,过于依恋学生角色,自恃清高,浮躁不安,都不利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离不开高校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二)有利于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全面有序地开展学生工作,是各高校的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将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消除内心对择业和就业产生的不适,需要高校认真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探析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如何在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更高质量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以下一些工作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
1.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目前,一些高校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脱离市场需求,轻视实际操作。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动手能力缺乏,思维僵化,却成为应付各类过级考试的高手,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境要求。即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是否来自于985、211等硬性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但综合能力仍是各单位对于人才的最终需求。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课程的设置,提供更具灵活的专业内容,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培养途径,积极应对市场需求。
2.根据毕业生需要,优化毕业生课程设置。
高校存在两类现实问题:毕业生基本不安排课程;或与之相反,毕业这一年,仍安排较多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前者,这样的管理无异于放养,也就是说面临毕业,毕业生往往都是独自面对;而对于仍有较多专业课程学习的毕业生,无论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都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压力。所以,在毕业这一年,应强化学生综合实力,设置与实习相关课题,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3.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实践教育。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增进他们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应建立学生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相互反馈信息,既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就业,又为企业带来自己需要的人才。高校可以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前让学生感受就业,对于学生就业经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紧迫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熟练就业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信息、搭建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间双向交流平台,帮助实施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加入相关法律和政策,将科学的就业指导落到实处。例如,为低年级学生做好专业介绍、入学教育等工作;中年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强化就业目标,从市场就业信息入手,了解到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全面的引导工作;对高年级学生,可邀请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举办讲座和经验交流等。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中,运用发散思维,多管齐下,多种不同方案共同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三)注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
面临毕业,从未踏出过校园的大学生易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稳定的发展,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帮助心理素质相对弱的学生提出可行性意见,减缓就业压力;对于其他学生,应让他们做好新单位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心理调试准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教育,全面做好就业准备。
就业是大学生的主要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有效的管理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去向,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高校能否良性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
[1]杨宜凡.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2]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Jinyi Lei:Study on Strategies to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IERI Procedia[J].2012,Vol.2:754-758.
[4]吴高波.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