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理论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5-03-21张莉
张莉
(赣州市第四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合作学习理论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张莉
(赣州市第四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让课堂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是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的愿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合作理论框架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势必对中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以合作学习方式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已经逐渐趋于常态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在学习中强调合作和互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总体而言,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而且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兴起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风潮。从70年中期至80年代末,合作学习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概念在其不断发展的几十年里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定位为合作学习给出了不同定义,具体如下:
国外合作学习研究起步较早,约翰逊兄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可以应用于任何年级和任何学科的基本教学策略。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Slavin.R.E.)在早期研究中明确表示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凭借小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7]。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Sharan)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雅各布、鲍尔和范恩(Jacobs,Power&Wan Inn)直接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促进学生更有效合作的思想和技术[10]。
国内合作学习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研究,到了90年代才进行实践研究。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6]。盛群力则认为,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队的教学活动[5]。
事实上,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一点是合作学习是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因此,其实质应该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是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看,合作学习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足,合作学习效率仍旧比较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就教师而言,某些偏远地区的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缺乏深刻认识,或者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对合作学习的态度较冷漠。毫无疑问,如果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或者不能积极进行专业自主发展,那么他的教学理念必然相对滞后,同时惧怕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这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有一部分教师出于学生升学压力的考虑,只是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课堂点缀,走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把合作学习当做日常教学的一种常规手段和策略,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就学生而言,某些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同时缺少合作技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且互相信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太信任其他小组成员,或者不愿意和其他学生合作,更有甚者表示不愿意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或资料。也有些学生愿意与其他学生合作,但是不清楚该如何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不合理,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窘境。
2.2 对合作学习的设计不够合理
合理的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倘若任务设计不够合理,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合作方式较单一、合作任务较枯燥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设计。日常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是最普遍的方式,长时间使用这种方式必然让学生失去对它的新鲜感和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受到影响。此外,调查显示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合作学习都用在讨论篇章和句子的理解方面,这样的任务固然对师生互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但是课堂内的合作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思辨型的,缺乏足够的数据或材料支撑,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探究问题的热情,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2.3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够科学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仍旧以传统终结性评价为主导,换言之,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是一学期表现优劣的唯一评判依据。有些学生在日常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得非常优异,但是仅仅由于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导致期末总评成绩不够理想。显然,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并不科学,而且这种评价方式根本无法反映和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如果长期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综合表现理应作为该生学期末最终成绩的一项参考依据,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一种认可和首肯,更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良性循环的积极效果。
3.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时代对高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培养意识与观念、优化实施方案、完善评价体制等方面加以改善。
3.1 努力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观念
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合作学习意识既需要学校的鼓励更需要教师的努力。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在职培训和进修,让他们了解信息时代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合作学习意识与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的举措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指示性,能够督促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培养自身合作学习意识与观念。在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合作学习意识与观念的过程中,内因同样不容忽视,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与科研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触合作学习,如大量阅读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优化合作学习等,通过不断接触增强教师的合作学习意识,并把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与观念当做从事教师职业的一个必修内容。毋庸置疑,思想上的积极认同和操作中的频繁接触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意识和观念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
3.2 精心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要让合作学习有效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制定一个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吕叔湘曾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就合作学习而言,目标分为学术性目标 (academic objectives)和合作性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8]。在制定并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应该把学习目标明确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认清教学的重要性与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应该谨慎,可以充分利用展示成果、解决问题、组间竞赛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富于变化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能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锻炼学生,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合作方法,并将合作内化成一种能力。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保障。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合作学习评价体制
教育心理学认为,肯定、表扬与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正诱因”,而否定、批评和惩罚是打击学生自信,从而驱使个体回避或逃离学习活动的“负诱因”。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多为终结性评价,这种方式很难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一旦学生的努力和付出未能获得教师的首肯,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容易受到打击。对合作学习而言,课堂评价应该是评价团体和评价个人相结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相结合,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都应该遵循准确、客观、及时的原则。通过建立完善的合作学习评价体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4.开展合作学习局限性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这一点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论著已经有所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确能够达到积极的效果,但是同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反思和总结。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尤为关键。小组成员构成不能过于单一化,应该既有优等生、中等生,又包括学困生。与此同时,每个小组都必须有一至两名积极主动且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协调小组成员的分工及监督小组合作活动进程,否则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很难有效开展。其次,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的外部环境较高。刘次林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传统体制之下,要么显得中听不中用,要么用的滋味全无[3]。教师和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他们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解是否准确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营造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5.结语
合作学习概念的提出及合作学习模式的产生对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1]顾春红.试论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胡流丽.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孙淑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盛群力.合作学习方式与教学任务的适配[J].人民教育,2004(5).
[6]王坦.合作学习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7]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8]王玲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2012.
[9]杨丽萍.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朱万香.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