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樊篱里的空谷足音
——谈奥斯丁的女性创作意识

2015-03-21郑汉生

文教资料 2015年19期
关键词:奥斯丁达西伊丽莎白

郑汉生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传统樊篱里的空谷足音
——谈奥斯丁的女性创作意识

郑汉生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迥异于与她同时代的一般男性作家,她笔下的几个主要女性形象都有一种超前现代意识,体现出作者的女性创作意识。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她在表达初步现代女性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清教主义时代父权文化的影响。

男性叙事 简·奥斯丁 现代意识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最后一位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一生共写了六部长篇小说,奥氏是一个出身清贫、地位卑微,只到过伦敦两次的乡村女作家,因此曾有一些小说评论家认为她的小说题材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视野远不够开阔,没有一个人雄心勃勃地想谋一份职业,管理庄园,或去军队服役,她们远没有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走得远:谋求自身经济与人格独立。评论家莫那翰曾说:“不论奥斯丁的才智使她多么容易理解其他妇女的调情卖俏,顺利出嫁,猎取丈夫或伤他们的心等种种把戏,看来她一直摆脱不了自己家庭的影响。”[1]从某个侧面来看,对奥氏的这些评论是中肯的。

但当我们深入奥斯丁生活的那个时代,又可以明显感受到奥斯丁在她的创作中对其生活的社会现实有十分强烈的反叛意识,充分体现出知识女性的超前意识和果敢精神。不仅涉及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的生活与交往,体现出迥异于与她同时代的一般男性作家,更体现出一种超前的现代意识。具体来讲,有下面三个层面的体现。

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我们读奥斯丁的作品,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体现出爱情小说中的一个原型,即“灰姑娘情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一种失意、匮乏(低下)的状态,历经坎坷磨难,终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得美满的婚姻,从而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情感上最终获得满足。作家让她们经历一番艰辛,最终都把她们推向幸福,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各种偶然性情节的结合,不如说是作家的精心策划。这样的故事情节虽然有雷同之嫌,但这样一种迥异于男性作家的写作立场,不失为奥氏那种有违传统写作方式的最好注解。英国女性解放的潮流滥觞于19世纪中叶,故而一般认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夏洛蒂·勃朗特以来,文学才开始从女性角度、观点描写生活,女性才作为创作主体进入文学领域,特别是在女性作家辈出的英国19世纪中后期,女性作品的主体意识才得以凸显。然而,这种看法却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女性文学写作历史中,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男人在女人心目中的地位犹如上帝在人们心目中一样,是绝对权威的象征——女人必须崇拜、服从和依附于男人,女人对男人的背叛或忤逆被看做与亵渎上帝是同样严重的不轨。男人是女人的上帝”[2]。当我们将目光重新聚集于奥斯丁的写作立场时,不难看到,作品一反传统文学之于女性的歧视,以可贵的艺术勇气高扬了一向在文学中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权,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确立了女性写作的基点。由此可见,奥斯丁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仅能拿起笔来,在以传统男性为主体的创作领域里争得一席之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同样体现着女性意识的存在。

奥斯丁着力刻画的人物伊丽莎白成为19世纪妇女小说中最精彩的人物,她读了些书,有见识、观察力和判断力,聪慧机智、充满活力,而其周围男人没有一个能与她抗衡。其父班纳特先生虽然有学识,机敏诙谐,却有点玩世不恭,未尽到为人父的职责;柯林斯牧师趋炎附势,俗不可耐,形同小丑;韦翰则虚伪、背信弃义,道德败坏,是个十足的恶棍;温和善良的宾利则显得缺乏主见和没有头脑;达西被当做一个出色的人物来描写,但他最终从伊丽莎白那里学到许多知识。对于伊丽莎白这个形象,就连奥斯丁本人也曾说:伊丽莎白是出现在文学中最可爱的人,谁要是不喜欢她,我可不答应。与姐妹们相比,她最聪明、活泼、大方,与势利的彬格莱小姐相比,她有人格的尊严、精神的优越,在她所处的那个充满愚人的世界中,她是唯一“有理性的人”。作品赋予她迷人的色彩,达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小说整篇把伊丽莎白描写得生龙活虎,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她的活泼和机智给全书带来了生气,其他人物的滑稽可爱都是通过她的眼睛看出来的,读者的情绪总是随着她的感觉起伏变化。

二、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

奥斯丁在作品中更早于西方近代学者提出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这个课题并进行探讨。从这个角度看,奥斯丁可以说是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先驱。《傲慢与偏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其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最出众的人物,她聪明、睿智、伶俐、活泼、幽默,有强烈的荣誉感。她的高攀乃是一种“美德有报”——她的美德就是才女加淑女的种种女性的美质。可以说,伊丽莎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将自身某种价值判断、理想追求寄托在她身上,小说中的伊丽莎白论长相漂亮与性情温柔不及姐姐吉英,在才艺与举止优雅方面比不上彬格莱小姐,但她却是父亲眼中最引以为豪的女儿,对傲慢的达西有挡不住的魅力。小说中,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并振振有词地将他指责一番,但在达西一封信之后,她的全部控诉都证明是无中生有的,成了砸自己的脚的石头,“他的爱恋引起了她的感激”[3]182。她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盲目”、“偏心眼儿”、“有成见”、“荒唐”。由此可见,伊丽莎白能够坦诚又平心静气地在恋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见她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女性。

在伊丽莎白的塑造上,拒绝达西这个情节的意义更在于这个在全书中处处嘲笑别人的智者一时竟成了愚人。这种意想不到的多层次处理显示了作者的一番匠心独运。在《傲慢与偏见》的喜剧世界里,伊丽莎白的碰壁好像是生活同她开的一个玩笑,好像人人都难免被生活的现实嘲弄,显示出连自己都觉察不到的滑稽可爱或愚笨的一面,这种处理好像跟人物开了一个玩笑,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评价,伊丽莎白这个聪明人被愚弄、闹笑话,比柯林斯的丑态更有力地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无论是聪明绝顶的伊丽莎白还是迂腐可笑的柯林斯牧师,都不能如实认识自己,这不是很有趣、很令人思考的现象吗?

无独有偶,《傲慢与偏见》中的另一主要人物达西同样具有伊丽莎白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心路历程。作品中这样写道:“他这样忏悔道!我虽然不主张自私,事实上却自私了一辈子。小时候,大人只教我如何做人,却不教我改正脾气,我是个独生子,从小给父母宠坏了。我父母虽然都是善良的人,却容许我,怂恿我、甚至教我自私自利、高傲自大,除了自家人以外,不要关心任何人,看不起天下所有人,至少要把他们看得不如我聪明、不如我高贵。我从八岁到二十八岁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不是多亏了你,最亲爱、最可爱的伊丽莎白,我可能到现在还是那个样子!真是多亏了你!你教训了我一顿,开头真有些受不了,却受益匪浅。你把我恰如其分地羞辱了一番。我当初向你求婚,满以为你一定会答应我。你使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博得她的欢心,那就决不应该自命不凡地对待她。”[3]187

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和达西这两个主人公对自我的反省与认识的态度,深度并不亚于近代的西方学者,其中透露出来的现代意识昭然若揭。

三、敏锐的理性判断能力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要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3]2《诺桑觉寺》中,奥斯丁又借作品中人物的话:“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怎么讲,没有钱这东西是不行的。”[3]94据此,有人认为奥斯丁是用最透避的眼光向人们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在奥斯丁生活的时代,正统的婚姻关系对金钱和门第观念甚为看重,《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就是这样,她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商品,迫不及待地推销给任何一位有钱的买主,然而,这一套商品交易式的婚姻是为奥斯丁所不齿的,她曾借《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凯瑟琳之口说道:“我憎恶金钱之间的追逐,为金钱而结婚,在我看来是生活中最不道德的事。”奥斯丁认为,理想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奥氏的这些观点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在《傲慢与偏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伊丽莎白的两次拒婚。第一次是她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牧师的求婚,这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无疑是坐失一次良机。卢卡斯小姐乘虚而入,而她母亲班纳斯太太则为此气得濒于发作精神病的险境。这不是夸张的描写,正如柯林斯牧师对伊丽莎白说的:“我觉得我向你求婚,并不见得就不值得你接受,我的家产你决不会不放在眼里,我的社会地位,我同德·包尔府上的关系,以及跟你府上的亲戚关系,都是我非常优越的条件。我得请你考虑一下:尽管你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不幸你的财产太少,这就把你的可爱,把你的许多优美的条件都抵消了。”[3]97而当时伊丽莎白也清楚地知道,恰如她母亲常常警告她,如果她不找个有钱的丈夫,那么父亲去世后,她是连衣食都无着落的。面临这种危险,她仍然果断地拒绝了有钱有势的贵族青年达西的求婚。在这里,表现在伊丽莎白身上的是“偏见”还是“卓见”?十分值得商榷。

奥斯丁洞察她的时代对妇女的贬低,可是并没有使她产生激进的理想主义思想,要求完全重新组织社会结构,相反,她以理性而敏锐的眼光注视着妇女担负的职责,发现妇女事实上被赋予了一种充实而关键的社会作用,尽管她们受到鄙视。因此,奥斯丁对妇女的态度是直接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发出来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其透过社会表面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之中。奥斯丁的理性还清楚地体现在其对上流社会的本质描绘之中,对于上流社会的真教养和假斯文,对于内在蕴涵的价值和身外之物——地位、财产,奥斯丁总是泾渭分明。世俗推崇的礼貌教养本是建立于土地和金钱之上的,这些东西可以大大补偿一个人的天生劣质,而在奥斯丁笔下,从凯瑟琳·协·包尔夫人和彬格莱小姐、蒂尔尼将军、约翰·达希伍德夫妇及丘吉尔之流,虽个个富有资产,却称不上有真正价值和良好教养的范例,虽然由于他们的地位和资产使周围人趋之若鹜,然而奥氏却毫不留情地揭开其假斯文的真面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奥斯丁在创作意识里,无时不体现出作为时代女性对现实的超越。

[1]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85.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上海:三联书店,1995:111.

[3]奥斯丁,著.王一科,译.傲慢与偏见[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奥斯丁达西伊丽莎白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GC-MS法分析藏药坐珠达西中的化学成分
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
靖边气田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