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成效的策略
2015-03-20来尧林
摘要 跨学科主题德育弥补了学科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程的局限,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成效,必须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选题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生活、成长、发展、学业等方面选题。还必须遵循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一些特点,做到 “八重”“八不重”。
关 键 词 跨学科;德育 ;主题教学
作者简介 来尧林,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科所,中学高级教师
跨学科主题德育,既有别于学科德育,也有别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它目标明确、内容适切、贴近生活、形式多样、重视实践,大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它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涉及到很多学科。因此,跨学科主题德育弥补了学科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程的局限,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对跨学科主题德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开展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活动,但收效往往不大,原因主要在于德育选题的针对性和特点把握的精准度不够。如何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成效,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德育的选题和教学特点进行探索。
一、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的选题针对性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实践活动要提高成效,主题的选择非常关键。作为学校教师,应该如何选择跨学科的德育主题,我以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发展中的道德困惑选题。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比如浪费现象,劳动观念不强,等等。有学校针对目前孩子劳动意识不强与劳动技能低下的现状,开展了“热爱劳动我最美,自强自立我的梦”为主题的小学生阶梯式劳务菜单活动。活动以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在低中高年级不同层次、有梯度地开展。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化,如劳动故事讲述、观看电影、主题班会、劳动读写绘等等。通过一个时期的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该校学生的劳动热情普遍高涨,
第二,从学生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选题。有时候,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收效并不一定显著。如有一所学校,多年来开展少年军校的校中校特色活动,活动形式从军训、参观部队、革命传统教育等多方面展开,但学生的散漫现象还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住校生,寝室卫生与秩序一直是管理老师最头痛的问题。由此,学校开展了“洁美寝室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参观部队活动时,一改以往的观看机枪大炮、部队荣誉室等常规项目,而是专门组织住校生参观部队的宿舍内务。军人宿舍的整齐洁净亮丽,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回来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是订方案,表决心,开展洁美寝室大比拼活动,从寝室的布置美化,到卫生死角的清除,再到平时的保洁等各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学生寝室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从学生学业的关键节点选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会有一些关键节点,如入学、毕业、升学等阶段,都是学生思想变化最大的时期,把握好这些关键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小学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恐惧和对新环境的抵触心理,开发了为期一周的“入学课程”,课程以晨诵、绘本、电影为内容替代始业教育,引导学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热切向往,培养孩子爱学乐学、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并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和文明礼仪训练。既消除了孩子的畏惧心理,建立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道德教育又自然地蕴含其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四,从学生成长的敏感问题选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比较敏感的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如小学低年级会有孩子因为喜欢而偷拿别人的东西,中学生在男女交往上出现一些出格的行为等等。之所以说这些是敏感问题,是因为它的发生往往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还涉及到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把问题简单化,教育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某小学开展“学做‘小绅士、小淑女教育主题”活动,某初中开展“青春期性道德养成”教育活动,都是很好的选题。
第五,从学生生长的区域环境选题。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某小学地处三江交汇处,江边建有矿山、电镀、造纸等污染企业,还有周边村庄的居民环保意识十分淡薄,生活垃圾随意往水里乱扔。这所小学连续10年开展了“传播生态文明、提升环境意识”为主题的生态德育工程。学校与团区委、镇政府启动“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环保活动工程,开展了设立水资源监测室、做好环保宣传、创建环保林、签订绿色承诺、编写绿色教材、开设绿色讲座、开展废品回收、考察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活动。多年的生态德育活动,不仅在学生中普及了环保意识,养成了环保习惯,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家庭、周边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遵循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活动,要取得较好的成效,必须遵循主题德育教学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做到 “八重”“八不重”。
第一,体验重于认知。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道德知识与道德标准,它的目标在于针对学生道德行为中的某些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原有态度,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尊重上,在于学生身心的投入和情感的认同上。这种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色彩决定了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
第二,理解重于记忆。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中虽然也有认知的内容,需要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但它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以记住为目的。主题德育要通过各种现实情境,让学生来理解与认同道德规范,而不能只是通过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生活重于课堂。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也需要课堂教学,但它的主阵地应该不在课堂而在生活中。因为“德育与其他各育差别甚大”,“德育所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思想意识与觉悟修养的提高、利益关系的调整、态度的改变、行为的约束。”这样的任务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
第四,践行重于分数。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与学科教学、专门的德育课程相比,其教学成效是不能用分数来简单衡量的,即便是用各种评判考核标准得出的分数,也是价值不大的。所以,教师在开展主题德育时,不能只是把相关的规范、规则传达下去,把相应的思想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就算达到教学目的,应该看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地践行了这些规范、规则。
第五,长远重于眼前。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不是不要眼前的教学效果,但不能仅停留在学生阶段对规范、规则的知识化学习和识记上,也不能仅停留在当下学校里的表现上,而是更要重视学生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它们。教师不能认为学生离开了学校,就似乎与之不相干了。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德行习惯的培养,要引领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养成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产生求善和践德的行为活动,最终在道德美的愉悦中享受道德生活。
第六,目标重于形式。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需要一定的形式,甚至需要一个隆重的仪式,但它更重视目标的实现。每一个主题德育活动,都要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德育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第七,引导重于说教。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有时需要一定的说教,但往往难以达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比如一些班规条约、家庭守则等,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来拟订,教师从旁指导即可。许多主题德育活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与组织实施,教师可以站到幕后,充当参谋与顾问。
第八,内化重于表象。跨学科主题德育教学其效果不能只看学生一时一事的行为表现,而更要看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人们常说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而要做一辈子好事,就要有内化的助人为乐的思想与品行。
总之,有效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成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关键是要抓住德育主题的选题原则,提高德育选题的针对性和把握的精准度,同时,在践行中还应注重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 “八重”“八不重”的特点。只有把握住了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选题和特点,我们才能在德育工作上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