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护士心理压力及对策
2015-03-20邵卫华李冰
邵卫华 李冰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 河南郑州 450000)
当今,护士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主要构成群体之一,职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模式的转变,使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新入职护士作为这一行业的新生力量,角色转换与工作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心理压力加剧,离职与离职倾向不断增高,给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怎样使新入职护士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在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的环境中完成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成为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心理压力的构成
1.1 工作时间压力 工作时间长、无规律、劳动强度大,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护理人员的短缺更加剧了这一现象。频繁倒班导致饮食不规律,生物钟紊乱[2]。紧张的工作节奏与学校规律的学习生活形成强大的反差,使其不能适应,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和抵制情绪。
1.2 工作要求压力 患者病情变化多端,不确定因素多,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并准确迅速做出反应,且经常面临急重症抢救,时间紧、风险大、难度高,工作经验不足,心理素质相对较弱,造成工作中精神负担加重,影响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另一方面,若工作中出现差错,会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3]。
1.3 角色转换障碍 从实习护士到临床护士,脱离带教老师进行独立工作,承担责任的增大、工作要求的提升使新护士需要时间适应,而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迫使新入职护士缩短适应时间,在这过程中易出现角色转换障碍,致使护士离职倾向加剧。
1.4 沟通压力 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同时也是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患沟通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护士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操作告知及心理疏导已经成为护士的工作重点[3]。
1.5 无法获得工作满足感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繁重但收入偏低,得不到社会认同与尊重,护理人员进修、深造机会相比其他医务工作者少,晋职、晋级渠道有限,发展道路相对狭窄,从而丧失工作热情,厌倦消极情绪凸显。
1.6 协调关系压力 护理工作需要接触方方面面的人,要求护士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护士与护理管理层、同事、医生、患者及家属、与医院其他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沟通是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护士处理好与各个社会群体的关系。
1.7 自我防护压力 由于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时有发生[4]。护士为医院感染中的高危易感人群,医源性感染、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等会给护士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
2 应对对策
2.1 管理层面 ①规范强化岗前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缓解心理压力,尽快适应工作。②根据护患比例动态增加岗位,合理配置,杜绝超负荷工作,降低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良后果。③科室护理人员分层级形成专业梯队,合理优化排班,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如理论知识扎实、操作熟练的护师职称以上人员担任督导,对急危重患者,指导新入职护士学习护理重点,分析并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隐患,以老带新,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4]。④合理安排护理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医护、护护沟通,发挥团队力量,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减轻护理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⑤管理者加强与新入职护士的沟通交流,注重人文关怀,做到人性化管理,对护士在工作中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积极性。⑥开展各种护理讲座及培训,重视护理核心制度、法律法规、沟通技巧学习。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做到训练有素,人人过关。保证自身业务素质过关,达到培养优良心理素质的基础。⑦设法提高福利待遇,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为护士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晋升机会,激励其工作积极性。⑧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及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感以缓解不安全引起的工作压力。
2.2 护士自身层面 ①增强自信心,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增加心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②增强法律意识,在工作中学法、懂法、用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③运用多种手段缓解心理压力,丰富业余生活,适当户外活动,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利用适当的方式发泄压力。同时注意饮食搭配,增强抵抗力,保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新入职护士以积极、健康的状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不仅对护士身心有益,更是对患者负责。学校到医院的环境转换,使新入职护士能以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充沛的精力、高度的责任感和洞察力、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慎独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尽可能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带动医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1]何素平.浅谈护士心理素质与护理工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44.
[2]于力,李灿.新护士离职原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74-76.
[3]严鸿,高建琼.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3,26(11):309.
[4]郝美秀,刘勇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成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