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多维动态认定体系的构建
2015-03-20杨硕,翁谦
杨 硕,翁 谦
高校贫困生多维动态认定体系的构建
杨硕,翁谦
(福州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通过资助体系顺利完成学业。然而,传统单一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存在着标准模糊、依据单薄等问题,如何公平、公正、科学的认定已经成为高校贫困生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提出构建多维动态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以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
近年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此外,各个高校还积极拓展资助渠道,建立各类奖助学金,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因此受益。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免学费补助资金134亿元,受益学生约1000万人;安排国家助学金30.4亿元,受益学生达320万人。但是随着资助金额的增多,一些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开始申请贫困生认定。
面对如此众多且情况复杂的贫困生申请,如何让资助落在实处,便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为了切实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国家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如何科学、准确地认定贫困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础环节,其认定结果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是: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慎重的工作,各个省份和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实施意见,标注出了贫困生的基本条件。如: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这些条件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操作有一定困难。目前,贫困生等级划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两个等级,对这个等级的确定,也主要是在定性的描述,且界限模糊,等级界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此外,早期对部分学校或学院会设置一些否定条件,如拥有高档电子设备、日常生活消费奢侈的学生不能认定为贫困生。然而现在手机等电子设备已不再是奢侈品,甚至某些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等还是专业学习的必需品。这些情况都给贫困生的界定带来了困难。[1]
(二)贫困生认定依据单薄
贫困生的认定首先需要学生本人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学校再根据这些材料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予以认定。随着家长对贫困资助政策的了解,生源地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材料真实性有所降低。一些学生家庭通过人情关系到相应的民政部分索要到盖章和证明文件。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尴尬可能会导致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不到资助,而不困难的学生却享受着“免费的午餐”,从而导致国家助学资源的浪费。[2]
(三)贫困生谈话深度有限
为了更准确和更真实获取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高校均会要求辅导员或班主任与申请学生谈话,形成谈话记录。然而许多高校现状是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数量大、工作多,这造成了贫困生谈话时间短,深入了解有限。而且部分学生在谈话中会夸大家里贫困情况,以获得老师的同情。这也会导致贫困生认定的不公平。
(四)贫困生认定小组公平有局限
贫困生认定流程是学生提出申请,提交家庭情况经济证明材料,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班级学生代表为组员的认定评议小组,对申请加入贫困生库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议;院系认定小组根据评议情况,对申请学生进行经济困难等级的初步认定后,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和档次公示,并将认定结果报学校资助中心审核。一般情况下,班级认定小组是由班委组成,这些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人缘关系的影响,公平性有限。第二,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因各班学生情况的不同,各班在评定过程中也会导致评定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五)部分贫困生“重认定轻工作”
贫困生认定之后,学校会根据贫困生等级给予相应的国家助学金,同时,学校也会根据贫困生认定的“身份”给予不同的奖助学金。部分贫困生尝到了认定的“甜头”,重视认定。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夸大家庭困难程度,积极到辅导员或班主任那争“公平”。一旦被认定为贫困生后,则“销声匿迹”。对于学校和学院设立的勤工俭学,他们不参加;对于学院组织的感恩和责任教育,他们不热心;更有甚者,对于班级活动和专业学习,他们也不积极参与。这也让很多班级同学感动不公平,也给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好影响。
二、构建多维动态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认定不准,就必然导致资助不公,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要提高贫困生认定准确性和合理性,应当采取多维认定法,将贫困证明、同学民主测评、诚信教育等多维因素结合起来确定。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档案,以跟踪了解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定时考评贫困生的勤工俭学和工作活动情况,以实时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3]动态信息在下一个学年的认定中作为参考信息,调整认定与否和等级,提升认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一)把握源头,提升贫困证明的可靠性
贫困生认定最初始的和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不同城市和地方因政策松紧不一使得在核实家庭经济情况时不能很好核实。部分地方在核实盖章时没有责任压力,自然会随意盖章。可以通过要求在核实表上落款,注明盖章证明人和联系电话,给予相关部分责任压力,提高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大一新生在入学时,为了降低贫困新生的入学压力和忧虑,实行绿色通道。在绿色通道,一方面收集学生的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另一方面通过与新生谈话,尽可能收集核实贫困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第一学期结束后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通过学生周边同学了解学生的生活困难和节俭,以给予贫困生责任压力,提升下个学年提交申请的可靠性。
(二)规范流程,提高评议小组的公平性
贫困生认定流程是先由学生本人提交贫困生认定申请书,然后班级小组进行评议,而后年级评议,学院审核认定上报学校。班级评议小组和年级评议小组的评议的客观性很大程度决定了最后认定结果的公平性,其中班级和年级评议小组成员的构成有起到很大作用。以笔者所在的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班级评议小组除挑选有正义感、能秉公办事的学生干部外,还扩大范围,要求做到每个宿舍有代表,每个评议员都能熟知一个贫困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贫困生推荐代表列席,保证结果的公开透明。这样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收集的信息全面而真实,评议的客观度提升。年级评议小组的作用主要是在考虑班级小组的局限性,进行整体调整,保证最终评议的公平性。学院要求年级评议小组辅导员必须出席,同时班级需要委派班委、普通同学和贫困生代表的三类评议成员,以保证评议的公平性。
学院除对评议小组成员做成严格规范外,还要求每次评议会议均要有会议记录。如有学生有异议,备案可查。评议方法包括传统的介绍情况外,还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本班贫困生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进行测评,测评对象不拘于原有的贫困生,原是贫困生的,评判者认为不贫困的可以剔除,原不是贫困生的,评判者认为贫困的可以增加。在实际贫困生评定过程中,民主测评结果能较客观反映学生是否贫困和贫困程度。
(三)建立档案,调整贫困认定的准确性
贫困生入学后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及时有效的建立包括贫困生具体家庭困难情况、父母情况和兄弟姐妹情况、历次受助信息等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每年进行贫困生复查并对档案进行对比更新,为贫困生认定的调整提供合理依据,保证贫困认定的准确性。比如一些多子女上学的困难学生,通过贫困生认定时往往有的兄弟姐妹即将毕业,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家中子女毕业工作肯定会给家中减负,那贫困等级随之要调低。而一些依靠务农的家庭突遭自然灾害,或者家中双亲突发意外,则应随之调高贫困等级。通过这样的动态调整,贫困生的认定才会更准确,资助资源利用才会更有效。
(四)定时考评,保证贫困认定的合理性
为了将资助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拓展资助工作方式,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勤工俭学岗位,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也会开展一些义务劳动。学院要鼓励贫困生参与此类工作,并定时对贫困生的勤工工作情况进行考评。以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学院学生会勤工部采用定期走访和抽查相结合,通过走访勤工岗位负责老师、抽查工作情况来确认贫困生在勤工俭学工作中的认真负责程度。学院组织的义务劳动以自愿为原则开展,记录参加劳动的学生情况。这些信息会以学年为单位进行汇总并反馈到班级和年级评议小组,作为新学年贫困生认定的参考依据之一。这类附条件的、回报式的资助本身就能达到一定筛选甄别的效果,可使那些假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退出,而真正的贫困生愿意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认定的难度。此外,这种按劳分配的工作也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普通学生目睹贫困生的劳动和义务行为,也会强化他们对贫困生的认可,对学校和学院资助行为的认可,保证了贫困认定的合理性。
(五)加强教育,落实贫困认定的教育性
做好贫困认定是为了后期贫困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贫困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做好资助,还需要在精神上对其加强感恩和责任教育。学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契合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大一离开家庭,住宿校园,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开展;大二宿舍关系逐渐凸显,同学学长学姐在生活中出现,以感恩同学为主题开展;大三开始专业学习,导师开始教导,以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展;大四学生即将离开校园,以感恩母校为主题开展。此外,在资助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即从实物帮助转向精神帮助,从给予物质转向给予创造物质的能力,从而使得受助者的得到自我成长,逐步掌握助的能力。以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学院除安排学生进入现有学院实验室外,还专门成立西二在线工作室。在工作室设立学院网站维护和网络舆情收集岗,安排计算机系贫困生为主要成员,邀请研究生和大四学生做技术辅导。这些岗位的设立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通过这些教育和工作,让贫困学生树立了对生活、学习和人生的信心,也从思想上意识到资助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5-66.
[2]申静,王华彪.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0-51.
[3]刘有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诚信的重构[J].武夷学院学报,2011(6):89-92.
(责任编辑:华伟平)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10-0074-03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5SKZ10)。
作者简介:杨硕(1987-),女,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Recognition System in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YANG Shuo1,WENG Qian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ate assistance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more and more family difficulties students complete their studies smoothly through the funding system.However,the traditional single poor students as fuzzy system there is a standard,on the basis of thin,how fair,just,the cognizance of science has become a priority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solve the problem.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recognized,and combined with work experience,puts forward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recognition system for poor students,to ensure the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of poor students recognized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or students;ident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