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绵羊吸入性肺炎的诊治
2015-03-20张磊
张磊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一例绵羊吸入性肺炎的诊治
张磊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开封475000)
2015年5月,开封市郊区一养殖场对绵羊进行药浴驱虫,药浴后1 d发现1只绵羊体温升高至40.5℃,心跳加快至每分钟95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急促,咳喘低沉,声音嘶哑,呈腹式呼吸,呼出的气体带有腐败性恶臭气味,鼻孔流出棕红色黏脓性鼻液,疑是此绵羊药浴时药液被吸入气管,导致发生吸入性肺炎。
1 疾病观察
病羊随着疾病的发展,腐败恶臭性气味越来越明显,将鼻液收集在玻璃杯中,静置后分为3层,上层有泡沫,呈黏性;中层为浆性,并含有絮状物;下层是脓液,混有大小不等的组织块。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有肺组织碎片、红细胞、脂肪滴、棕黑色色素颗粒和较多的微生物;渗出物经过10%氢氧化钠溶液煮沸,离心后将沉渣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肺组织分解出的弹性纤维。
肺部听诊,初期出现支气管呼吸音、水泡音和干啰音,随后听到胸膜摩擦音和喘鸣音,有时听到皮下气肿的破裂音;胸部叩诊,胸前下部呈半浊音和浊音,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有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X线检查,初期由于吸入的液体沿支气管扩散,在肺门区呈现沿肺纹理分布的小叶性渗出性阴影,中期检查在肺野下部小片状模糊阴影发生融合,呈团块状或弥散性阴影,密度不均匀。
2 发病机理
当动物吸入异物时,初期炎症仅仅局限于支气管内,随后逐渐侵入支气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并且向肺脏蔓延。由于腐败性细菌的分解作用使肺组织逐渐分解,引起肺坏疽,同时形成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物。其中含有腐败性细菌、脓性细胞、腐败组织和磷酸铵镁的结晶等,散发出腐败性恶臭味。病灶周围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发生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和纤维蛋白性炎症。随着腐败性细菌在肺组织内大量繁殖,坏疽病灶不断扩大,病情加剧。如果此时肺脏的坏疽病灶与呼吸道相通,腐败性气体与肺内空气混合,随同呼气向外排出,使病畜呼出的气体带有明显的腐败性恶臭味。当这些物质排出以后,在肺内形成空洞,其内壁附着大量腐烂恶臭的粥状物质,在鼻孔流出具有特异性臭味和污秽不堪的渗出物。
3 临床诊断
根据病史,结合呼出腐败性臭味气体、鼻孔流出污秽恶臭的鼻液及叩诊、听诊、血液学和X光检查的病理变化,可判定为绵羊发生了吸入性肺炎,但应与腐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相区别:腐败性支气管炎没有高热和肺浸润症状,鼻液一般无弹性纤维;支气管扩张因渗出物聚集于扩张的支气管内,发生腐败分解,呼出气体及鼻液也可能带有恶臭气味,但渗出物随剧烈咳嗽排出体外,无弹性纤维,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副鼻窦炎因化脓较多出现单侧性鼻液,全身症状不明显,肺部叩诊、听诊一般无异常。
4 治疗措施
总原则是使绵羊迅速排出异物,抗菌消炎,制止肺组织的腐败分解及对症治疗。治疗时,首先使绵羊保持安静,禁止使用止咳药,尽可能让动物站在前低后高的位置,将头放低,便于异物排出,同时立即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用第二代头孢菌素200万~400万IU、链霉素1 g与30 ml普鲁卡因溶液混合,气管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同时配制含0.4%樟脑、6%葡萄糖、30%乙醇、0.7%氯化钠灭菌水溶液试液,静脉注射100 ml,每日1次,以防止自体中毒。同时根据病羊体温,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解热镇痛(只在体温高于39.5℃时使用);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 ml/d;调节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用葡萄糖以及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以维持心脏机能和全身营养,此外每日在青草地放牧,促进病羊的食欲和加速疾病的康复。
5 治疗效果
连续用药3 d后,病羊体温正常,鼻液大量减少,食欲开始恢复,1 w后康复。
6 预防措施
该病的发病过程与吸入的异性物质和数量关系密切,如果气管灌入大量液体,动物可瞬间死亡,如果吸入少量液体,则取决于所吸入异物的性质,大多动物会发展成肺坏疽而最终死亡,有的动物恢复后会形成肺脓肿。绵羊药浴不当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暴发,一般药浴后2~3 d,死亡不断增加,随后逐渐降低。由于此病发展迅速,病情难以控制,临床效果不佳,动物死亡率高,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养羊场可采取以下措施:绵羊药浴时,浴池深度要得当,不可太深,将羊头压入水中时间不能过长,以免绵羊吸入药液。经口投服药物或其他液体时,应尽量使动物头部放低,每次少量灌服,且不能太快,以使动物能及时吞咽,不至于呛入气管。动物经胃管投服药物时,必须判断胃管是否进入食道,进入后方可灌入药液,对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的动物,不可强制经口投药,麻醉或昏迷的动物在未清醒时不可让其进食或灌服食物及药物。
S858.26
B
1004-5090(2015)10-0042-02
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