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薄荷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2015-03-20张焕王玉龙刘秋燕吕光耀
张焕 王玉龙 刘秋燕 吕光耀
浅析薄荷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张焕 王玉龙 刘秋燕 吕光耀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辛,性凉,归肺、肝、胆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从古至今薄荷倍受广大医家的青睐,其应用可见于众多本草方药文献中。薄荷本身功用良多,其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作用及应用亦各异。本文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祛风止痒、疏肝行气、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破血止血、止痢、消肿止痛等方面论述薄荷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
薄荷; 方剂; 配伍意义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苏太仓及浙江、湖南等省,其味辛,性凉,归肺、肝、胆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得配本草》[1]载其:“辛、微苦,微凉。入手太阴、足厥阴经气分。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耳鼻诸病。治心腹恶气,胀满霍乱,小儿惊热,风痰血痢,瘰疬疮疥,风瘙瘾疹,亦治蜂虿蛇蝎猫伤。”
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抗刺激、消炎、止痛、局部麻醉、抗病原微生物、兴奋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等作用[2]。临床上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现将其在方剂中的主要配伍作用浅析于下。
1 疏散风热
薄荷辛、微苦、微凉,辛以发散,凉以清热,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的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清·汪昂[3]认为:“辛能散,凉能清……消散风热。”《本经逢原》[4]载:“薄荷辛凉上升,入肝、肺二经,辛能发散,专于消风散热。”临床上薄荷常与石膏、金银花、菊花、桑叶等配伍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之诸症。在银翘散中,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三者相伍,加强疏散风热之功,且可缓解咽痛症状。在桑菊饮中,薄荷配伍桑叶、菊花为伍,其性辛凉,疏散风热,以助桑叶、菊花解表之力。周岩[5]曰:“薄荷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故薄荷可用于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风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其他如普济消毒饮、加减葳蕤汤、防风通圣散等方剂,用薄荷之意与之同。
现代医家大多认同薄荷的这一功效。衡狮静等[6]认为薄荷配伍石膏配伍,其味辛、气清,善走肌表,石膏则味辛甘寒,加强辛凉透散之力,可以治疗发热初起或里热郁而不达于外。姜良铎[7]认为治疗外感高热,薄荷与生石膏是必要的清透之举,用之无不效验。陈燕萍等[8]探讨张新渝运用“火郁发之”的经验时,认为薄荷性辛凉,蝉蜕性咸凉,都能入肝肺经,能发散风热而具升发、发散之性而非大苦大寒之辈,故而对脏腑无戕害之弊,实为夏季“发之”的代表性药物。
薄荷的现代研究发现薄荷煎剂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及细菌有一定作用[9],从实验角度证明了薄荷治疗感冒、温病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 清利头目、利咽
薄荷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薄荷凉散入肝,肝开窍于目,头面部又为肝胆经循行所过,故能清利头目。明李中立[10]曰:“清头目,除风热。”《本草蒙筌》[11]载其:“清六阳之会首,驱诸热生风。”《得配本草》[1]载其:“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耳鼻诸病。”临床上薄荷常与川芎、菊花、桔梗、甘草、防风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等症。在上清散中薄荷辛凉,功可清利头目,川芎辛温升散,“上行头目”,功可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两者相伍,辛散之力更强,且两药性一凉一温,使其不会过温过凉而伤正,增强了治疗头痛的疗效。在川芎茶调散中,薄荷辛散上行,并能清利头目,方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川芎、防风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燥的特点。其他如凉膈散、菊花茶调散、养阴清肺汤等方剂皆取薄荷此意。
方和谦常用薄荷与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等配伍,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病证[12],薄荷的这一功效的药理基础是抗刺激、消炎、止痛、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3 透疹,祛风止痒
薄荷质轻宣散,入肝、胆经,有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兼可消瘰散结,这一功效得到历代医家的认同。明李时珍[13]曰:“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清严洁[1]云其:“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配蝉蜕、僵蚕,治风瘙瘾疹。”清郭佩兰[14]曰:“洗风瘙瘾疹,涂火毒漆疮。”张锡纯[15]亦指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疹瘾,愈皮肤瘙痒。”故临床上常用薄荷与牛蒡子、蝉蜕、防风、苦参、白鲜皮等配伍用于治疗皮肤发疹性疾病、皮肤瘙痒症。在竹叶柳蒡汤中,薄荷宣毒透疹、祛风止痒,配伍蝉蜕、牛蒡子等治疗风热束表之麻疹不透。
杨根丽[16]临床证实薄荷、土茯苓煎洗可治疗氨苄青霉素药疹。林月彬等[17]研究表明薄荷醇具明显的止痒作用。薄荷所含的薄荷脑能选择性地刺激人体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引起皮肤黏膜血管收缩从而产生消炎、止痛、止痒等作用[18]。另外,许卫名等[19]通过改变皮肤的性状来证明薄荷醇能促进甲硝唑的透皮吸收,薄荷醇促进药物的渗透作用可以增强薄荷治疗发疹性疾病的疗效。
4 疏肝解郁
薄荷味辛、微苦、微凉,入肝经,凉散入肝,故可疏肝解郁,并能清肝胆郁热。张璐[4]认为:“其性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能开郁散气,故逍遥散用之。”陈士铎[20]曰:“夫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又曰:“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由此可见,薄荷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临床上常以少量薄荷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治疗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月经不调诸症。如逍遥散中加薄荷少许,可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薄荷与柴胡配伍,可加强散郁调气之力,佐助君臣行使疏肝解郁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薄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彭蕴茹等[21]实验证明薄荷提取物样品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薄荷提取物样品且能显著增加大鼠胆汁分泌量,对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
5 发汗解表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其叶长于发汗解表。《医学衷中参西录》[15]载其:“味辛,气清郁香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且“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麻黄服后出热汗,热汁能解寒,是以宜于伤寒;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本草备要》[3]曰:“能发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气。”《本草分经》[22]谓:“辛散升浮,体温用凉。发汗能搜肝气而抑肺盛。”此外,在其他众多古代医籍中,如《药性论》《药类法象》《本草发挥》等均有薄荷发汗之记载。在鸡苏散中,薄荷配伍滑石,薄荷辛散,发汗解表,清利头目,滑石甘淡性寒,即可清解暑热,又可通力水道,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二者同用,既发汗解表又疏散暑热,使暑热之邪从汗与尿二道而泄,从而更快的疏散暑热之邪,常用于治疗暑湿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其他如败毒散、仓廪散方剂中,用薄荷皆取此意。
现代研究表明内服小量薄荷能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因而有发汗解热作用[23]。张思超[24]总结张锡纯用白虎汤时发现对于无汗者,恒加薄荷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
6 化湿和中
薄荷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其梗长于行气和中。《本草求真》[25]云:“薄荷气味辛凉……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薄荷常与藿香、佩兰、香薷、香附等同用治暑邪内郁引起的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在薄荷汤中,薄荷芳香辟秽,化湿和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为夏月解表之要药,二者同用,芳香辟秽、化湿之力加强,且可和中,常用于治疗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症见脘腹胀痛、呕恶吐泻者。
刘凤华[26]报道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作用。高剑虹[12]认为薄荷具有消食下气、消胀、止吐泻的作用,其师方和谦常用薄荷与木香、川厚朴、藿香、佩兰等药同用,理气除胀,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7 破血止血,止痢
薄荷气辛香(鼻嗅之气),升而散,性凉,功可疏肝解郁,并能清肝胆郁热。如肝胆火热上攻,热甚动血而鼻衄,故间接可以止血。《本草备要》[3]云:“破血止痢,能治血痢。”《本草原始》[10]曰:“去愤气,破血五痢。”《得配本草》[1]载:“……揉叶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薄荷的这一功效古籍中多有记载,而临床用薄荷则很少取这一作用,关于这一作用的临床报道几乎没有。
8 消肿止痛
《本草原始》[10]云薄荷“涂蜂螫蛇伤”,《得配本草》[1]曰“亦治蜂虿蛇蝎猫伤”,可见薄荷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上薄荷多与清热解毒药配伍以达此作用。
谢长宏等[27]取鲜薄荷适量,净手后揉搓成泥,敷压于牙龈红肿处,治疗牙龈肿痛,治愈率为92.68%,有效率为100%。梅金喜等[28]通过动物实验表明浓薄荷水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另外,薄荷的成分薄荷脑可使皮肤或黏膜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及疼痛[29]。
9 其他
在薄荷蜜中,与等分白蜜相配伍,可以治舌上生白苔,干涩,语话不真,正如《得配本草》[1]所云“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苔语涩”,薄荷的这一作用有待今后有力的临床证据来证实。
10 小结
目前,薄荷临床上应用甚广,主要体现在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的功效,而其他的功用如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止痢等应用相对较少。因此,临床医师可对薄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止痢等功效应加以临床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薄荷自身具有多种功效,其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又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掌握薄荷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将有助于临床上的灵活应用,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并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
[1]清·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81.
[2]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
[3]清·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
[4]清·张璐.本经逢原[M].顾漫,杨亦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7.
[5]周岩.本草思辨录[M].陆拯,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4.
[6]衡狮静,叶静.石膏治热证及配伍用药[J].河南中医,2006,26(4):68-70.
[7]姜良铎.外感高热证治[J].中医杂志,1991,32(7):4-8.
[8]陈燕萍,高永四,张新渝.运用“火郁发之”经验琐谈[J].中医药通报,2009,8(4):57-60.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10]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5-326.
[11]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韩学杰,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05-106.
[12]高剑虹.方和谦临床应用薄荷验案[J].北京中医药,2008,27(1):46-48.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M].王育杰,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3-755.
[14]清·郭佩兰.本草汇[M].王小岗,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304.
[1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367-368.
[16]杨根丽.薄荷土茯苓煎洗治疗氨苄青霉素药疹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1):423.
[17]林月彬,王晖,梁庆,等.薄荷醇止痒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488-1490.
[18]张晓霞,陈安家,张一鸣,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消肿止痛酊中樟脑与薄荷脑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645-1646.
[19]许卫名,王晖.皮肤性状改变后薄荷醇对甲硝唑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1):18-20.
[20]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璇,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11:124-125.
[21]彭蕴茹,钱士辉,石磊,等.薄荷非挥发性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8,31(1):104-106.
[22]清·姚澜.本草分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0.
[2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9.
[24]张思超.石膏合理配伍治疗温病高热[J].新中医,1992,24(5):5-6.
[25]清·黄宮绣.本草求真[M].王淑民,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8.
[26]刘凤华.薄荷中药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8):401.
[27]谢长宏,杨贤海.单方薄荷治疗牙龈炎4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84-84.
[28]梅全喜,钟希文,高玉桥,等.浓薄荷水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1):11-12
[29]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44.
R289.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21
830011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张焕(硕士研究生)、王玉龙(硕士研究生)、刘秋燕(硕士研究生)、吕光耀];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吕光耀);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吕光耀);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学实验室(吕光耀)
张焕(1991-),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E-mail:891578690@qq.com
吕光耀(197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和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sontse@126.com
2015-01-20)
(本文编辑:董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