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褐斑的辨证分型治疗

2015-03-20冯蕙裳蔡玲玲杨柳姜玉宋利梅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络病黄褐斑气滞

冯蕙裳 蔡玲玲 杨柳 姜玉 宋利梅 张丰川

浅析黄褐斑的辨证分型治疗

冯蕙裳 蔡玲玲 杨柳 姜玉 宋利梅 张丰川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多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在病机方面,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及胞宫、冲任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另外,络病理论目前也研究较多。在辨证分型方面,目前临床主要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四型,笔者在临床诊治中发现肾虚血瘀患者较为多见,因此不应拘泥理论中的证型,而应与时俱进,适当进行辨证体系的补充;在治疗方面,可采用内服、外用以及辅助治疗等多种方法,多数医家以内治为主。

黄褐斑; 中医; 辨证论治

黄褐斑,中医又称“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难经·二十四难》记载“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黧”[1]。《素问·至真要大论》称黄褐斑为“面尘”,“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2],孕妇在妊娠期间患有黄褐斑则称“妊娠斑”[3]。西医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明确,而中医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多有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浅析黄褐斑中医病机

1.1 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病,离不开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灵枢经》:“足厥阴之脉病,面尘脱色;足少阳之脉病,面微尘;手厥阴之脉病,面赤;足少阴之脉病,面黑如炭色;足阳明之脉病,面黑。”肝失调达,气机郁结,血行不畅,可导致颜面的气血失和[4];脾失健运,不能生化水谷精微,则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湿热内生,熏蒸于面[3];情志的失调可导致肝、脾、肾之间的气机紊乱,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5]。三脏的功能失常为本,面部的经络阻滞为标[6]。

1.1.1 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协助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肝通过调畅气机来调节情志,当七情内伤,肝失调达,气滞不畅,血行瘀滞,面部血脉不通;或肝不藏血,阴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7]。

1.1.2 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主统血,主运化水湿。由于忧思、劳累、饮食不节等导致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能上达于面;或水湿不化,痰饮内聚导致气血不和,血瘀头面。《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8]

1.1.3 与肾的功能失调有关 肾主藏精,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肾主水液代谢及排泄。若后天调养不当,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阴精亏损,精亏不能充养面部。《外科正宗》:“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9]

1.2 与胞宫、冲任功能失调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肝脾肾外,胞宫的失常及冲任的失调亦可导致黄褐斑[10]。清代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云:“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11]《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妇人月水不通……面上皯黑黯……”[12]当月经不通畅时,或房劳过度、女性行流产术或剖宫手术等,可导致湿热之毒侵入胞宫,湿热循经上犯面部,阻滞气血运行,面部气血不通,气滞血瘀,导致黄褐斑。冲脉为“血海”,而任脉为“阴脉之海”,若冲任二脉失调,则血海不能充盈,气血无法上荣面部,则出现黄褐斑。

1.3 络病理论

皮肤病的发生,主要因邪在皮肤脉络。络脉为人身之小的脉络,在脏腑间及大的经络间较为丰富,而于肌肤,是经络运行的最末端,受全身气血较大影响,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瘀易滞。络病有邪气直接犯络者,也有病久邪气由经传络者,不论新久,邪气均可犯络而导致络病。本病发生主因头面部脉络血瘀或脉络失养有关。

2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纵览文献、教材以及最新的皮肤病诊疗指南,多数医家归纳为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4个证型[13]。

然而在临床上,许多患者的症状往往不能单纯归属于某一种证型,因为人体是动态性的,致病原因是多源性的,可互相转化,互相影响,加上诱发因素,使病机相对复杂。

2.1 古代中医用药特色

疏肝解郁法常用方剂: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为法。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功用疏肝行气和血。

滋阴补肾法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由《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去附子、肉桂而成,是滋补肝肾之著名方剂。二至丸(《医方集解》)功效为补肝肾,益阴血,此方药性平和,养阴血时滋而不腻,是平补肝肾之剂[14]。二仙汤(张伯讷的《妇产科学》)由仙茅、淫羊藿、当归、知母、黄柏、巴戟天组成,可温阳益肾、调理阴阳[15]。实验研究证明,二仙汤可抗自由基及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影响[16],间接减少黑素颗粒在表皮层的堆积。

活血化瘀法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补血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兼以行气、养血、凉血、止痛,是治疗瘀血证的中药方剂,用药配伍特点为活中寓养,升降同用,“令其调达,而致和平”[15]。大黄虫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黧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17],可祛瘀生新。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可活血通窍,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1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可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特点为寒温并用,通因通用,化瘀之性和缓。

2.2 现代名医诊疗经验

姚寓晨主任医师对黄褐斑总结了“二分五辨”,“二分”为分清患者体质的阴与阳,而“五辨”为辨年龄、辨经产、辨病程、辨兼杂、辨部位。此外,也提出单纯性黄褐斑和合并性黄褐斑,单纯性黄褐斑是无兼夹证的,而合并性黄褐斑为患者有经、带、胎、产的病史。姚寓晨医师自拟益肾化斑汤,方中有淫羊藿、菟丝子、地黄、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僵蚕,是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淫羊藿、菟丝子、僵蚕。此方“以补肾为体,以祛瘀为用”[19]。

李秀敏教授认为黄褐斑发病的病理特点是气虚瘀滞,经络不通,而在这基础病理特点上,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三个证型。治疗上采用化瘀丸为基础,组成有当归、鸡血藤、益母草、丹参、苏木、泽兰、泽漆、党参、桑寄生、香附、乳香、没药、牛膝、桃仁、莪术,炼蜜成丸。肝郁型则加清肝丸;脾虚型加实脾丸;若肾虚则加益阴丸[20]。

钟以泽教授自创了3种活化汤治疗黄褐斑,分别治疗气郁痰凝型、气阴两虚型、血瘀型。活化Ⅰ号由柴胡、白术、半夏、白芍、茯苓、川芎、当归、丹参,陈皮组成,可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活化Ⅱ号由制首乌、女贞子、党参、熟地、墨旱莲、黄精、当归、川芎、黄芪、山茱萸组成,可益气养阴,滋肾消斑。活化Ⅲ号由桃仁、红花、枳壳、当归、川芎、黄芪、熟地、甲珠组成,可补气养血,活血化瘀[21]。近年来,其还提出助阳宣肺法治疗黄褐斑,选用桔梗、淫羊藿加入方中[22]。

哈刚主任医师在治疗黄褐斑时,以五白散为基础方,组成为白菊花、白僵蚕、白茯苓、白扁豆及白附子,根据辨证加药,如肝郁脾虚型则加苍术、白术、柴胡、当归、益母草、丹参;若气滞血瘀,加香附、玫瑰花、泽兰、丹参、桃仁、红花;若血虚肝旺,加川楝子、当归、赤芍、丹皮、栀子、丹参、玫瑰花;若肝肾阴虚,加山茱萸、熟地、丹皮、川楝子、当归、白芍、益母草、丹参;若湿热下注,则加茵陈、白术、柴胡、黄柏、益母草、丹参,哈刚认为临床以湿邪导致的黄褐斑患者较多,可采用健脾除湿或清热利湿法治疗[23]。

禤国维教授认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为肾虚火旺,灼络成瘀,自拟禤氏祛斑方为基础,药有柴胡、防风、沙参、冬瓜仁、当归、丝瓜络,以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患者,在基础方上加川芎、白芍、香附;脾虚则加白术、茯苓、山药;肝郁火旺加丹皮、栀子、桑叶、夏枯草、生珍珠母;肾水不足,加生地、玉竹、女贞子、墨旱莲;血瘀型加赤芍、桃仁、鸡血藤;阳虚宫寒型,加小茴香、乌药、巴戟天、淫羊藿[24]。

综上历代医家治疗特色和经验而言,主要治法以内治为主,多数医家治疗本病以基本方进行随证化裁,如李秀敏教授以治疗气虚血瘀的化瘀丸为基础方,根据肝郁、脾虚、肾虚进行加减;哈刚主任医师以五白散为基础方,根据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证型加减;禤国维教授以治疗肾虚火旺,灼络成瘀的禤氏祛斑方为基础,根据肝郁、脾虚、肾水不足、阳虚宫寒等证加减。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多以肾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自拟美白玉容汤对肾虚血瘀型黄褐斑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较以往注重活血化瘀治疗方法,现代提出的化痰祛湿法、助阳宣肺法、补肾活血法较为新颖。此外在诊断方面,姚寓晨医师的“二分五辨”最有特色,其来源于中医诊断的阴阳八纲辨证,是根据本病特点进行的创新。

2.3 针灸辨证治疗黄褐斑

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可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如肝郁气滞证选用肝俞、胆俞、太冲、行间、阴陵泉、三阴交、内关;肝肾不足证可用肾俞、关元俞、三阴交、太溪、阴陵泉;脾虚湿蕴证选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大横、内关、公孙;气滞血瘀证选用肝俞、阴陵泉、血海、内关、曲池。治疗也可根据邻近取穴,如鱼腰、太阳、颧髎、迎香、四白、下关、颊车、合谷,同时根据辨证配穴,如肝郁气滞加内关和太冲;脾虚加足三里、公孙、气海;气滞血瘀加血海、内关。行针时根据患者情况,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平补平泻。针灸治疗时,也可配合穴位注射,可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2[23]。临床研究报道,针灸治疗可将女性雌激素减半,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26]。

3 结语

黄褐斑是一个多重病因引起的复杂疾病,现阶段临床医学对于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与内分泌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变化有关,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观点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对古籍及众多老中医经验的探究,笔者发现黄褐斑发病机制主要倾向于五脏及胞宫、冲任功能失调,针对病因可采用分型论治及针灸、埋线疗法、拔罐疗法等辅助治疗。

而最近兴起的络病理论又为本病的研究开拓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络病由外而内者,病程较短,邪气较盛,治疗较易;络病由内而外者,病程较长,虚实夹杂,邪盛而正虚,正虚不能驱邪外出而泛溢络脉,治疗较难。临床上,有许多内科疾病,在皮肤上有所表现,这是因为在肌表则致营卫不和、邪气郁于肌表而不能外达。因此,络病的治疗,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络脉细小,用药力弱则不达,攻伐太过则又易伤脾胃,造成用药两难;二是由于络脉易损难复。用药上,应选用有推动能力、达到皮肤络脉的中药,如益气药、虫类药等。由于络病理论为较新的理论,所以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总结。

但是,目前缺乏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于相似的观点尚无法统一;另外,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虽然很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仍存在疗程长、治愈率不高的缺点。因此,探索一套更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仍然是今后工作中艰巨的任务。

[1]迟华基.《难经》临床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2.

[2]徐宜厚,王葆方.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周宝宽.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2,34(3):412-413.

[4]K Wolff,LA Goldsmith,SI Katz,et al.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M].New York:McGraw Hill Medical,2011.

[5]李元文,张丰川.皮肤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5.

[6]卢山.黄褐斑的中医辨证论治[J].J Mod Med Health,2012,28(14):2213-2215.

[7]张海燕.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6(3):109.

[8]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1):863-865.

[9]包扬,张莲,韩辅.从肝郁络滞论治黄褐斑清[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6):407

[10]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

[1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2]叶世龙.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36-638.

[13]张丰川.络病理论与皮肤病诊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2):35-36.

[14]颜正华.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5]王建修.二仙汤在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3,33(10):1794-1795.

[16]李荣群,庄爱文,王猛.二仙汤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中药信息杂志,2004,11(6):553-554.

[17]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9]汤叔良.姚寓晨诊治妇女面部黄褐斑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3,34(1):14-16.

[20]段行武,李秀敏.运用系列方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6,37(1):41-43.

[21]郑蓉.钟以泽主任医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四川中医,1999,17(12):10-11.

[22]米雄飞.钟以泽运用助阳宣肺法治疗黄褐斑的学术思想浅论[J].四川中医,2011,29(10):13-14.

[23]哈刚.黄褐斑50例临床小结[J].北京中医杂志,1998,(2):30-31.

[24]曲永彬.禤国维教授运用中药治疗黄褐斑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3,19(4):26-27.

[25]欧阳群,龚晖嵘,喻国雄.针刺和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黧黑斑100例观察[J].中医杂志,1987,28(12):39-40.

[26]陈红霞,张虹亚,刘涛峰,等.针刺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E2的干预作用[J].安徽医药,2014,18(1):129-10.

R758.4+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2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人才培育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5-jxs-282)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冯蕙裳(本科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姜玉(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蔡玲玲、宋利梅、张丰川);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杨柳)

冯蕙裳(1992-),女,2011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方向。E-mail:635974594@qq.com

张丰川(1968-),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方向。E-mail:bjzfc@sina.com

2015-01-26)

(本文编辑:董历华)

猜你喜欢

络病黄褐斑气滞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