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建议——建构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2015-03-20谢登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

兰 勇,谢登科

中学六年的成长周期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雏形阶段与敏感时期,所以这一时间段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德育问题尤为重要。

一、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无奈

1.教师对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致使教学缺失教育力的支撑。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教学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教学效果主要通过课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效果源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即“教育力”。 课堂教育规范有序、专注互动,则教学效果不会差。反之,仅仅关注于课堂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学效果则不会好。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给自己讲,或者给少数学生讲,部分学生则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对课堂德育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态度有问题,职业认同度不高,教学效果就比较低下。

2.学校德育工作“说教”太多,师生关系不融洽。德育是学校对学生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关于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人与事的评价与引导,要求学生“在正确的时间(年龄),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学校在教育引导时大量的工作是说教——最简单教育行为,缺失较深刻的体验活动,教育过程乏力无效。社会对鼓励和表扬教育的无度推崇,致使惩戒教育被弱化,使德育过程缺失有力的惩戒教育,也使学生缺失必要的挫折教育。要么顾虑多多,不敢大胆惩戒;要么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使惩戒教育乏力无效;要么冷漠、讽刺和挖苦,缺失德育的温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抗阻性心理,师生不亲近、不信任;要么严格而不善疏导,使惩戒教育缺失艺术与智慧,慢慢地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要么缺失法律保障和情感支撑,使教育过程陷入困境。

3.教师工作压力大,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教学活动均是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完成,交流方式方法的合情、合理和有效性是影响和制约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学班级人数多、课业繁重;教师工作量多,压力大;年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尺度把握不是很恰当;中年教师承载家庭任务较重,职业倦怠凸显;老年教师工作热情衰减和职业倦怠加重。这些师生在交流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随着80 后和90 后逐渐担当起教育重任,教育成长的背景使得他们的责任意识缺失、敬业精神淡化,比如,有的教师遇上头痛脑热、心情不佳就随意地不到校。一位师大毕业的数学教师感觉教授数学乏味,频繁带动学生上课期间到操场玩篮球, 管理者制止时这位教师美其名曰“玩篮球是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管理者哭笑不得。

4.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少,学生评价唯分数论,弱化了中学德育工作的评价。中美人口之比约为4:1,大学之比约为1:2,人口基数和大学数量之比,凸显我国教育资源的贫乏。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表现在:地域性匮乏,部分农村中学师生趋于1:1 的状态,城市中学则人满为患;示范性中学人满为患,普通中学招不到学生,濒临关门。教育资源的贫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致教育公平问题被当作社会问题来讨论和调节。

唯分数为主导的终结性评价,致使学生、家长和老师过于追求成绩。有时背离教育规律而单一关注课堂教学及教学成绩,弱化了学生做事、做人的教育。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体验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弱化或者不敢组织,致使德育工作的无效与无奈凸显。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学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长辈对儿女的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点和作用。”

1.“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背景为德育工作埋下了诸多隐患。全国超过1 亿的独生子女大多分布在城市,大多数由祖辈参与教育成长,比较典型的家庭结构是421 模式、221 模式和021 模式,这种独生独养的成长背景形成一些独特的性格特征:“任性、 爱发脾气、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合作等;心理障碍:自娱自乐、孤独、自恋、自闭、抑郁、抗挫折能力低下等;智育障碍:单一的学习背景,缺失必要的劳动和锻炼,使智育缺失学科和实践的有力支撑,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障碍:机男、机女、宅男、宅女的出现,豆芽菜、麻秆和肥胖体型的凸显,身体素质的衰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无微不至的爱与照顾使他们生活能力低下或者不会,依赖与享受型思想严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主要归纳为——自我为中心、强依赖性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团队协作障碍:协作意识和行为缺失,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包容心、宽容心缺失。当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父亲和母亲,在他们成长背景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之前形成的性格缺陷逐渐暴露。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也是现在社会的共性问题。家庭教育主要以承袭父辈和母辈家庭教育的经验为主,是在学习、教育实践中反思的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学生因为成长的特殊背景和互联网的普及,对父母的权威和榜样产生疑问。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如果在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缺失教育影响力,就会丧失家庭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过程就显苍白无力。在中国父母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薄弱。有资料表明,每天能与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子更像男子汉,女孩子长大后更懂得和异性交往。现实是大多数父亲忙于工作,忙于养家,对孩子的教育缺失,缺失教育的主体意识,缺失教育孩子的耐心,更是缺失必要的父子(女)亲子活动关系,造成最大的家庭教育后遗症:“规矩的建立、理性思维的培养、豁达开朗个性特点的形成,尤其男子汉阳刚形象的缺失。”

年轻的父母在追求他们幸福生活的时候,把离婚造成的家庭教育问题全部留给了孩子。父母之间的冷漠、争吵甚至打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教授给了孩子。有的父母因为忙,有的是缺失责任,把孩子放在或者抛弃给祖辈,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教育与爱。造成的问题是学生会形成性格冷漠、孤僻、对人和社会的不信任甚至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严重的依赖行为,甚至形成人格分裂和心理扭曲等现象。父母较忙或者单亲家庭使部分孩子在祖辈那里成长,这种环境最主要的问题是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和家庭教育一致性无法延续,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社会教育的困惑

商业和市场的竞争使商业广告与植入性浸润无孔不入,宣传的文字、语言、图片和视频中显性和潜在的不健康内容对城市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及网络中“有色”游戏对中学生的侵害较大。社会转型期人在逐利追名的过程中群体性心理:迷失自我,方向不清,虚荣、攀比与浮躁之气,职业倦怠等负面的风气弥散在社会,家庭与社会潜移默化地会影响中学生心理和思想,成为中学生成长的负能量,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会影响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价值观的形成。当今,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和老师也多为独生子女,“三独”人群在新千年后逐渐增多,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或者缺点:崇尚个性、追求个性;知识面非常广;独、孤;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缺失;忧患意识淡薄等等。“三独碰面”的教育现状主要会造成学生缺乏多维人际关系的成长视野,社会责任与义务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较差。“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和谐,人和谐相处的主要问题是人的修养与品质的提升,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尤其在物质逐渐地丰富和发达的时期,更是要提升人的素质,如何提升人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并行。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不一致、不协调、不连续,是德育工作不能有效实施的症结。

四、改进和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重视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构建德育“知行”统一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课堂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重视课堂的教育管理。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的自我提升;通过教育教学评价,加强听课和巡课管理,促使课堂教育教学有效实施。德育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行为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经事识人,实践育人。

体验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延续,预先设计好体验教育的主题:让中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规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心理。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凸显,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教育规律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长,思想和心理成长是中学生成长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所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是迫在眉睫的对策。加强班主任心理常识与技巧的培训,提高老师心理认知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如简单的心理疏导调整学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时,从心理学的要求是不能有否定性语言,用心、努力地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能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认识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尤其中学生自我省思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工作。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集中体现在行为习惯的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德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教育改进建议

家长要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观念,并能有具体的行动,要做好孩子成长的首席教师和终生教师;同时,家长要做孩子成长的榜样。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建立亦父、亦师、亦友的新型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角色要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习惯。

(三)社会教育改进建议

首先,政府重视教育政策落在实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在教师的重要性上,高薪养教育,让教师有身份、有地位、有尊严地教书育人。其次,要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和重点,以孩子的成长为纽带反作用于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形成学习型社会。再次,政府职能部门切实对社会的显性宣传与教育进行监管,使成长中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正能量。第四,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婚前培训,突出父母角色的培训,未雨绸缪做好家庭教育的准备。

学校作为德育建设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主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互为依托、相互渗透。三者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只有学校积极与家庭、社会联系才能抓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而社会和家庭也在抓好中学德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1991.

[2]余怡颖.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J].知识经济:康健,2007(11).

[3]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

[4]王春晖.对教师领域中“三独”现象的反思[J].青年教师,2007(4).

[5]孙云晓.德育为何成为一壶烧不开的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