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路径探析
2015-03-20韦洪发李立群
韦洪发,李立群
韦洪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吉林长春 130000);李立群/吉林大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副研究员(吉林长春 130000)。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面临巨大挑战,主讲教师自身对相关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和不统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驳杂含混,导向性不足,甚至出现错误导向;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么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让学生丧失兴趣,要么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猎奇心态作祟,哗众取宠,让学生迷失方向;有些课堂表现出浓厚的国粹意识,对抗思维和斗争逻辑横行,没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境界,因目光狭隘和心胸狭窄而使学生丧失兴趣。反过来,有些课堂则言必称美国,随着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和思潮随波逐流,不利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确立和弘扬;有些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对课程及相关教师的要求就是上完课,凑足课时,对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注不够,甚至出现教师孤军奋战,学院、学校不闻不问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动员根本无从谈起。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两办”《意见》为指导,全面审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难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它不会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而是来源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具有极大的后天可塑性。同时,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和行为具有全面的影响,面对相同的社会现实,具有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人可能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认识并选择极为不同的行为策略。因此,各国都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都力图确立对自身统治和自身利益有所助益的意识形态,正如有论者所总结的,“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着人们加入集体行动。每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明确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诉诸群众动员和集体行动来完成其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蓄经济社会发展正能量,这是该系列课程责无旁贷的担当和职责。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引发利益分化和观念多元化,全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带来思想激荡和观点碰撞,经济、社会转型制造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在这一大背景下,该系列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功能更显关键和紧要。对该系列课程而言,主旋律和主流意识形态不占领课堂,错误和混乱思想就会乘虚而入。
要明确和强化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强化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三进”,至少需要在下述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主讲教师需要明确立场,严守纪律。该课程课堂上的教师应明确其角色定位,一言一行都要以准确的角色定位为出发点。作为现实的社会中人,主讲教师可能会对社会财富分配、腐败以及其他各种负面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乃至抱怨。但作为该课程主讲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严守宣传纪律,做到社会角色与教师角色的适度分离,不在课堂上发泄不良情绪和传播有害观点。主讲教师大都同时从事学术研究,秉持学术自由的基本精神。学术研究不能也不应设置研究禁区,因为自由的学术探索是人类知识进步的源泉和保证,但另一方面,宣传有纪律,对自身学术探究成果的课堂呈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适合在课堂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需要根据授课纪律坚决不予“发表”。
其次,该系列课程应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当下的改革和发展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因此,该系列课程应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这就需要主讲教师强化自身马克思主义修养,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带入课堂,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和主张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抨击和攻击,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抗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庸俗化解读和评价。
再次,该系列课程要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宣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尤其要重视“三个自信”的激发和培育。对中国革命取得的辉煌成就,因为有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佐证,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服;但对于我国改革和建设而言,虽然成绩巨大,但同时伴随较多问题,加上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以至于有人调侃,我们的发展很优秀,但我们从理论上就是说不清楚为什么我们如此优秀。针对上述情况,主讲教师需要强化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和宣讲,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注重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则意味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对主讲教师党性有严格的要求,反过来,主讲教师也要主动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党性修养并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党性要求。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要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主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坚定的党性。这一方面要求主讲教师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试想,一位迟到早退、工作马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讲教师有何党性可言,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主讲教师要有精专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教学技能,要呈现出热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状态和身体力行的工作状态。
第二,坚定的党性要求还反映在主讲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由此传达的信息上。主讲教师一定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专家,要能够准确、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理念,同时,主讲教师还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中央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并积极将其引入课堂。对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闻不问,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漠不关心,这就背离了该系列课程主讲教师的党性要求。
就人民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旨归,在探讨和分析问题时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有的课堂和主讲教师对这一点贯彻得不好,甚至完全背离人民立场,宣扬精英主义,为权力和利益代言,对一些丑恶社会现状和流行的错误思潮持“同情理解”的立场,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人民性的要求,这样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各种错误思想的跑马场。
有的课堂上还存在一种典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它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用人民性否定党性,或用人民性的说辞为自身党性的缺失和扭曲辩护,振振有词,实则大谬不然。其中最为典型的错误是混淆个人与人民两个概念,以个人利益受损为由否定或抨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偏概全。事实上,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这首先是由我党作为人民的政党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在课堂上,只要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不可能背离党性的要求。
三、兼顾传承与创新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做常新,因为现实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相应地,人们每天都会遭遇新问题、新情况,观念和思想每天会遭遇新情况、新信息和新刺激,尤其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下,信息、资本、人口等在全球流动的速度加快,有些要素甚至实现了全球同步,这就要求我们总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方法,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就该系列课程而言,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诸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原则性方法,思想信息收集、思想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等具体方法。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式及方法运用的技术和技巧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总结和积累。[2]如果放弃这些方法另起炉灶,无异于彻底否定以往在这一领域的努力的探索。但另一方面,当前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遭遇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里,就涉及相关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变,所有的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始终铭记这一指导思想,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引入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时,也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为参照。其次,该系列课程应始终宣扬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我们更要在授课时主动向这些价值观靠拢,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课堂讲授应紧贴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意识形态保证。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宣讲和解读中国成就、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强化“三个自信”。最后,课堂讲授还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就该系列课程的变化和创新而言,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新讲授方法和讲授内容,积极迎接挑战,化解难题:第一,要积极主动同错误思想做斗争。错误思潮影响巨大,造成的破坏严重。如果我们不在课堂上对这些错误思潮予以主动斗争,它们就会时刻影响学生们的思想,持续制造思想混乱。这些错误思潮包括但不限于普世价值说、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第二,要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尤其是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而不应尽力回避。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应回避,不能避重就轻,不应顾左右而言他,而应该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创新课堂呈现方法,尤其要重视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应用网络技术,尤其要重视诸如微信、微课、慕课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辩证借鉴与坚定捍卫
由于我国社会科学整体起步较晚且发展基础薄弱,我们在起步阶段即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移植。而另一方面,西方有许多理论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在诸如民主、自由、法治、道德、人权、公正、市场理论等问题上,我们都能找到大量理论资源,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是不明智的,应主动借鉴吸收。当然,借鉴和吸收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和囫囵吞枣,更不意味着以西方理论对我们进行自我否定或者以西方意识形态遮蔽乃至替代我们的意识形态,而是意味着应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既看到其积极和有效的一面,又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践为基础指出其可能的局限与不足。
五、全体动员与重点突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单单是授课教师的职责,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能只依靠主讲教师的自觉来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保证既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硬件支持,也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的科学领导和合理监督,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更为紧要的是,应该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使授课教师能够在与专业课教师比较时获得尊严感和成就感。
当然,课堂教学关键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即主讲教师和学生。我们主张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教师应成为主导。就教师而言,应强化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尤其要通过集体培训和个人自修提高其驾驭各种思想潮流的能力,全面、客观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控课堂和不断优化呈现方式的能力。就学生而言,应通过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并通过相互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最终使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朝着正确的方向汇聚。
另一方面,高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和全体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态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学校内部的治理状态,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诸事项的安排 (如入党、评奖评优、保研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试想,如果一个学校管理混乱,学生日常管理中充斥着腐败和不公,学生对课堂上的正面引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抵触情绪。为此,需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上认识当前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此外,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人文环境、端正的学风等等也都会在客观上助益课堂教学工作。
[1][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