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
2015-03-20秦宇阳侯卫锋曹青翟立海
秦宇阳,侯卫锋,曹青,翟立海
济源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
秦宇阳1,侯卫锋2,曹青1,翟立海3
(1.济源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 济源 459000;2.黄楝树林场,河南 济源 459014;3.邵原林场,河南 济源 459014)
2015年,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是济源市首次利用现代普查技术软件进行系统调查,共调查发现林业有害生物310种,其中病害36种,虫害272种,有害植物2种。
济源市;有害生物;普查成果
济源市地处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属暖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但受季风影响显著,冷热分明,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少雨、干旱频发;夏季炎热,热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涝易旱;秋季秋高气爽,气温降幅较大,雨量减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全年平均气温 14.6℃,全年日照1 727.6 h,全年降水量 860 mm。为林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济源市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种类繁多,近年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增长迅速,致使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相对粗放,造林树种单一,缺乏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为有害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一定条件。查清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寄主等基础数据,为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现将普查成果初报如下。
1 普查范围和方法
1.1 普查范围
全市所辖区域内的有林地、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林产品使用单位等均在有害生物普查范围。同时,依据人为活动干扰较多和历史发生病虫害严重区域的原则,在普查中,对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益林、天保区、重要公路、铁路通道两侧、村庄、片林和主要经济林以及木材经营加工企业、重点苗圃和花卉生产基地与病虫害常发区确定为重点调查区域。
1.2 普查方法
普查采取地面人工调查为主,诱虫灯和引诱剂调查为辅,外业调查采取路线踏查与标准地详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镇(林场)为单位,踏查路线根据全市森林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地形地势、交通状况、病虫害发生历史、外来引种栽植情况进行设置,踏查区域要涵盖普查范围的所有类型,以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为导向,通过发现危害来追溯林业有害生物。当发现有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状况时,设标准地进行详查,同时做好标本、影像的采集供鉴定使用。
1.3 普查成果
本次普查共设标准地539个,踏查线路296条,15 300 km。共发现林业有害生物310种,其中病害36种,虫害272种,有害植物2种。采集制作标本968件,其中病害标本118件,昆虫标本841件,有害植物标本9件。完整的生活史昆虫标本12种,共计72套;拍摄影像5 800张。
1.4 普查新技术的应用
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用北京安科星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普查软件,以平板电脑为普查平台,实现了随身携带,随时调查定位功能。普查技术人员根据全市森林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地形地势、交通状况、病虫害发生历史、现状、外来引种栽植等情况,加以利用谷歌软件抓拍全市谷歌地图,再利用Arcmap软件对截获的谷歌地图进行配准,然后利用安装在安卓系统手机端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软件》对二类调查数据进行现地导航,解决了快速准确查找调查对象、寄主面积等问题。
2 普查成果分析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基础数据,对10种危害较大的有害生物种类和寄主植物、发生范围以及危害部位和发生趋势,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预测分析。
2.l 本土树种病虫危害程度加重
济源市林分结构是以栎类、刺槐、杨树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和以杨树通道绿化为主的防护林,纯林比重明显增大,林分结构简单,加之原有森林生态群落遭到破坏,形成树种结构纯林化,使天然林及人工林对病虫害自控力减弱,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天敌数量骤减,形成有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生态系统,促使林木病虫危害程度加剧,涉及范围、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2.2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济源市地理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木质包装材料被大量带入,加之近年来,我市新发展花卉苗圃1 400 hm2,分布在重要通道两旁,各种苗木的不断引种,一些外来物种也在侵入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给通道绿化及林区带来一定安全隐患。据普查统计,有害生物达39种,极大地威胁着我市的森林资源及国土生态安全。另外,杨树食叶害虫和杨树黑斑病等有较大可能性逐步扩大范围和加剧危害程度。
2.3 常发性病虫害危害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增加
通过普查,全市林业有害生物达310种,其中病害36种,虫害272种。常年发生危害面积1.15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1%,其中危害范围大,程度较为严重的有10种, 有栎旋木柄天牛()、栎掌舟蛾()、栎空腔瘿峰()、杨树溃疡病()、菟丝子(.)、松阿扁叶蜂()、杨毒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树黑斑病()。
经济林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栽植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和粗放的管理,病虫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核桃生产和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据普查,经济林病虫有18种,其中危害面大程度严重的有梨木虱()、桃蛀螟()、核桃腐烂病()、核桃黑斑病()、核桃白粉病()、梨小食心虫()、铜绿金龟子()等。
花卉苗木病害有4种,其中叶斑病,叶枯病、枯梢病、炭疽病是花卉苗木重要病害之一。随着花木苗木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无序引进,感病种苗以及市场无序交易,使花卉苗木病虫数量种类日益上升也不容忽视。
3 济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3.1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日益严重
我市杨树面积3 400 hm2,主要集中在平原镇(办),常发性病虫害主要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发生为主,每年发生面积均在1 300 hm2。杨白潜蛾、杨直角叶蜂等虫害也在林间单独或交叉发生,以轻度和低虫低感发生为主。8月中旬,我市在王屋、邵原、下冶、思礼等镇进行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时,发现一些乡村道路两旁的杨树暴发杨毒蛾危害,以点状分布,全部发生在山区,几天时间内整片杨树树叶几乎全部被吃光,危害较为严重,发生面积150 hm2,致使山区道路两侧出现“夏树冬景”,给通道绿化造成严重威胁。
3.2 经济林病虫害发生范围增加
近年来我市新发展核桃面积6 600 hm2,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植管理技术知识欠缺和粗放的管理,加之引进果树苗木品种优劣混杂,病虫害发生范围、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全市核桃、苹果、桃、杏等主要经济林病虫有18种,其中核桃黑斑病、核桃腐烂病、核桃白粉病等发生较严重。
3.3 栎树有害生物发生种类繁多
栎树是我市的重要树种,分布面积4万hm2,占整个林地面积的38%,根据今年普查结果,栎树有害生物发生种类有167种。其中,栎空腔叶蜂发生面积1 350 hm2,被害株率在70%以上,有的叶片均匀分布虫瘿20余个,主要分布在王屋山景区及承留镇玉皇庙林区,给景区的生态景观带来一定影响; 2013年在思礼镇郑坪林区发现有栎旋木柄天牛小面积危害,在今年普查过程中,发现思礼、承留、王屋等镇栎树林区有不少枯黄的树叶及枯死、风折的整株树木,后对其调查,发生面积已扩大到2 660 hm2,给栎树生长造成一定危害;栎掌舟蛾、木橑尺蠖、栎粉舟蛾等栎树食叶害虫相互交叉危害山区栎林,发生面积2 000 hm2,分布在黄楝树林场、王屋、承留等镇的部分林区,给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3.4 突发性病虫害频繁
松阿扁叶蜂是这次普查过程中首次发现,以幼虫取食针叶,针叶受害率达70%,危害十分严重,发生面积95 hm2,主要分布在邵原林场的狼窝顶林区,严重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杨毒蛾也是在这次普查中发现最为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在山区王屋、下冶、邵原等镇的路林,几天时间整片杨树树叶全部被吃光,给我市通道绿化造成严重威胁。这两种虫害都是突发性发生,虽然发生面积不大,但危害程度十分严重,应加强对该虫害的监测力度,防止扩散蔓延。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是济源地区常发性森林害虫,发生时造成林网林带成片树叶被吃光。近些年来,对其生物学特性、危害发生规律、测报和防治技术研究均取得了进展,应用25%灭幼脲悬浮剂、苯氧威乳油、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仿生制剂农药,每年采用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防,通道杨树及杨树片林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杨树病虫害近5 a间涉及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均在逐年递减。
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4.1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我市林地面积较大,且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种类多,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工纯林面积大,近年来,通过实施济邵高速沿线绿化,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造林树种单一,重造轻管,且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天敌种群数量下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
4.2 气候环境条件适宜
全球性环境恶化,产生温室效应,使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春季气温明显偏高,十分有利于害虫越冬,增加了越冬虫口基数,造成了部分虫害的突发或暴发。其次加上天气干旱及空气污染,使害虫天敌数量减少,造成林地林木树势衰弱,为有害生物创造了充分生长和发育的条件和空间。
4.3 植物检疫力度不够
随着经济发展,物流运输、贸易往来频繁,带有林业有害生物的苗木、盆景、植株、包装材料等调入日益增多,为有害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检疫执法技术力量薄弱,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进一步加大。
4.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落后
加强营林技术,加大生物防治,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自我调控能力。由于生物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以大面积使用单一农药进行飞防,导致林木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同时也造成林内有害生物天敌减少,自控能力下降,导致部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
(责任编辑:王团荣)
2015-12-15
S 763
B
1003-2630(2015)04-03-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