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困境及其破解

2015-03-20副教授丁志杰教授

国际贸易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核心区经济带

程 贵(副教授) 丁志杰(教授)

一、引言

2013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正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倡议沿线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欧亚之间的商品贸易、资源开发、金融合作以及区域稳定等目标。2015 年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原则、思路、合作重点与机制,并要求相关省区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成向西开放的支点。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不仅在国内,更在国外。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广阔、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中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不能全面撒网,而应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层次逐步推进。中亚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第一站,也是中国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利益核心区。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石油、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铁、铜、钨、锌、铅、铀等矿产规模也很可观。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供应、经贸往来、安全防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一方面,中国的能源需求旺盛且产能过剩,急需扩大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对外输出富余产能,这与能源储量丰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民生物资短缺的中亚国家形成强烈互补;另一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与极端主义的威胁,存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坚定诉求。因此,从区位、资源、经济与安全等角度考察,中亚构成现阶段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与关键地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金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快区内金融发展有助于引导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创新性地提出“五通”合作模式,力促“货币流通”发挥出“输血”功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与民心相通。现实中,区内各国间货币的自由流通,离不开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精诚协作。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不仅可以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跨境投资贸易的汇兑结算成本以及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打破美元霸权,改善全球金融治理环境与维护区域金融体系稳定。2010 年,中国提出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汇聚成员国之合力,破解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2013 年,习近平主席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技术合作提供资金支持。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中亚国家在加强货币金融合作上达成一系列共识,围绕货币互换、本币结算、风险监测等方面签署了相关协议,推出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坚戈的现汇业务,初步建立了信息互换、政策协调机制。

尽管货币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还面临着源自内部与外围的问题,使得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差异显著,增加了多边或双边经济金融政策协调难度;中亚地区政局不稳定、民族矛盾突出以及大国利益角逐,造成区内货币金融合作风险集聚;中国人民币不完全可兑换、中亚国家货币汇率不稳定,直接制约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由此,本文将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阐述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动力引擎与实际进展,指出当前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破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困境的路径。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动力引擎

货币金融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 年5 月,习近平再度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方“光明之路”经济政策对接,抓好基建、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事实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符合各方核心利益。它既是深化区域交通互联、贸易、投资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革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

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受到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倒闭,实体经济增长缓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依赖产品与能源出口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难以独善其身,经济陷入低迷或衰退,金融风险快速积累。当受危机冲击的国家需要援助时,国际性金融机构往往救援行动迟缓且援助条件苛刻。在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谈判话语权缺失的情况下,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实现区域“抱团取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核心区各国通过深化货币互换、投融资机构、金融监管等方面协作,汇聚区域之合力,形成集体互助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共同抵御外部冲击。这样既能促进核心区内部的经贸合作,夯实经济金融发展基础,也能提升该地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谈判话语权与影响力。

二是深化区域经贸合作。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经贸联系的日趋密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符合核心区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开采、降低汇兑成本等目标。具体而言,成立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合作投资基金,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交通、邮电、供水、电力等项目建设;推动能源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聚合,加快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既可增加中亚国家出口创汇收入,又能保障中国的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开展以金融机构互设、货币结算汇兑业务等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创新,可以为跨境贸易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减低双边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从功能主义角度上看,加强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收益远高于成本,是互利共赢的结果,会得到核心区国家的一致肯定。

三是改善国际金融治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不合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对当前国际金融结构及其治理方式提出广泛批评,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被美国所“束缚”,成为巩固美元霸权与传播西方价值的平台,没有切实考虑新兴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亚洲地区电力短缺,铁路运输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到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在未来10 年间,亚洲每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为7300 亿美元,而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每年在亚洲的总投资仅有300 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美国对改革国际金融秩序反应冷淡,否决了新兴国家的诉求,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另辟蹊径,创建(或筹建)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在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投融资机构的同时,“倒逼”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从某种角度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既是当前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被迫选择”,也是对美元霸权的“主动反制”。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已有进展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的日渐频繁,区内货币金融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投融资机构、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尽管当前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离成熟货币金融体系还有不小距离,但是它正在为促进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货币互换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债务资金调换,是一种筹措短期外汇资产、应对紧急融资的方式。近年来,中国已经陆续与中亚国家签订了众多货币互换协议。2011 年4月,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为期3 年、金额为7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1 年6 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金额为70 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有效期为3 年。2014 年12月,中哈两国经协商续签了货币互换协议,同时还签订双边本币结算与支付协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互换,不但可以给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起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建立区内货币的直接交易市场,为双边贸易投资本币结算提供便利。

二是推进区域贸易本币结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深化经贸合作时,积极完善区域性货币的存款、贷款、兑换、结算等金融服务,降低核心区内企业的汇率风险与汇兑成本。2005 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关于边境地区贸易银行结算协议》,明确指出跨境贸易可以使用人民币和坚戈进行结算,同时双方商业银行可以互开对方国家的货币账户。2014 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央行签署协议,将中哈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经济主体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与坚戈。中国还积极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领导人进行磋商,表达出“扩大双边本币结算”的愿望。与此同时,中国紧抓其与中亚国家边贸持续发展契机,加快推进双边本币结算业务,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2010 年中国新疆被纳入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省份,2011 年推出人民币与坚戈的现汇挂盘交易,2013 年推出人民币兑坚戈现钞汇率与挂牌交易。显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本币结算不仅是深化与便利核心区经济金融合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核心区货币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创建了一系列投融资机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2005 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基础上成立了银行联合体,由成员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合作提供信贷支持。2014年,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绸基金,调动本地信贷资源,改善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环境。中亚国家(除土库曼斯坦之外)积极响应中国号召,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其意向创始成员国。中国还与中亚国家开展基金合作,如中信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泽纳”主权财富基金联合成立了中信—卡泽纳基金,为双边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以及农业技术合作提供信贷支持。除了政府间的金融合作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还涌现出服务当地经济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分支机构,开设出存贷汇、兑换、信用证等业务,为双边贸易投资、产业转移与工程建设提供便利。

四是深化金融监管合作。金融监管合作是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跨境金融活动金融风险巨大,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的法律都强调,在加强国内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实施双边或区域性多边金融监管合作奠定基础。在双边监管方面,2004 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监管合作协议》,2005 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银行监管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0 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也签署了相关的金融监管协定。在区域性多边监管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逐步深化金融监管合作,尽管目前尚未签署专门性的金融监管协议,但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纲要》中阐明了加强成员国银行间金融监管合作的内容。这些双边或区域性多边金融监管协定,为协调核心区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提供了指导原则与操作方法。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合作的现实困境

尽管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战略举措,但是核心区内各国还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国博弈下的货币主导权竞争、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以及区域安全等诸多现实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难度,阻碍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增大政策协调难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大,二元化经济结构明显。从GDP 上看,2013 年中国的GDP 总额最大,达到9.24 万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的GDP 总量最小,仅有85 亿美元。从人均GDP 上看,2013 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 分别为6807 美元和9730 美元,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人均GDP 是990 美元和860 美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根基变得脆弱。一是金融体系差异显著。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调控、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发展亦不同步。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以及较为健全的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差异会制约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二是政策选择不同。在选择经济发展路径与应对经济危机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而出现意见分歧与利益冲突。三是汇率制度安排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采取差异化的汇率制度,不利于维护多边汇率稳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安排分类标准(2009),中国当前属于爬行盯住汇率制度,哈萨克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属于稳定化安排汇率制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属于类爬行盯住汇率制度、传统盯住汇率制度以及其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差异体现各国的不同利益诉求与政策选择,将增大核心区货币合作与汇率协调的难度。

(二)大国博弈加剧货币主导权竞争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本币支付结算范围的日渐扩大,美国、俄罗斯不愿意看到美元、卢布退出中亚市场,极力采取措施阻挠人民币区域化进程。自从中亚独立以来,美国始终积极介入中亚事务,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与影响。2011年,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力图以阿富汗为支点,建立衔接中亚、南亚的区域交通网与经济合作网。该战略意图在于:控制中亚的油气资源与开发中亚地区市场,挤压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空间,同时削弱中国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支付结算地位,保障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此外,中亚与俄罗斯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亚不仅是俄罗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而且还是俄罗斯隔离伊斯兰势力扩张的“缓冲带”。在俄罗斯看来,任何外部势力对中亚的渗透都是对其地缘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侵犯。即便是经济陷入衰退、卢布持续疲软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消极对待甚至排斥由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战略,忌惮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扩张趋势。需要指出的是,中亚国家不愿让渡本国部分货币主权,担心本国货币在与人民币竞争时陷入相对劣势,进而对人民币的认同度与接受度比较低。总而言之,区域货币主导权竞争涉及国家利益,大国货币博弈势必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广度。

(三)货币不完全可兑换是无法回避的“短板”

货币流通是“五通”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加强货币流通意味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国的本币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可兑换。目前,中国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管理尚不完善,仍然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在资本项目下还不完全可兑换。另外,受到经济整体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完善、金融发展不健全等影响,中亚国家(除吉尔吉斯斯坦之外)的货币基本是不完全可兑换的。如哈萨克斯坦的坚戈、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姆、塔吉克斯坦索莫尼只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土库曼斯坦的马纳特不能自由兑换。货币不完全可兑换无疑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合作的一块“短板”。以人民币为例,人民币不完全可兑换不仅限制了中国通过资本项目输出与回流人民币,而且制约了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培育与金融产品的开展。这直接降低了核心区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投资乃至储备的积极性。因此,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应打破货币不可兑换的坚冰,逐步放松资本项下货币管制力度,扩大本币交易汇兑的自由度。

(四)地区局势不稳定构成潜在隐患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内,除中国政局稳定之外,中亚国家的整体局势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使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蒙上阴影。一是大国利益角逐。中亚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美国、俄罗斯的争夺对象,后者间的博弈往往把中亚国家裹挟其中,在极端的时候甚至引发社会动荡。2005 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背后都能看到美国与俄罗斯的影子。二是内部冲突不断。中亚国家内部存在着资源争夺、边界纠纷与民族矛盾等问题。在资源争夺上,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河流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希望修筑水坝发电,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极为不满。在边界纠纷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在费尔干纳盆地的边界勘定仍未明确,时常伴随着乌吉、乌塔、吉塔间的民族与边民冲突。其中,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由于乌兹别克与吉尔吉斯民族之间的冲突,发生了数千人伤亡的骚乱。三是“三股”势力活跃。由于长时期的经济低迷与中央控制力薄弱,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以及恐怖主义思想在中亚地区传播时没有受到相应的节制,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显然,地区政局不稳定势必给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金融合作提出挑战。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合作困境的破解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坚持协调配合、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在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加强双边或多边交流协作,深化经济合作与改革,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为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深化经济金融合作,促进各国经济协调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需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与产业优势,促进经贸往来与技术合作,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推动经贸合作。利用核心区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的特点,不断拓宽利益交汇点,在能源、基建、通信、机电、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核心区经贸合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着力发挥区域性投融资机构的功能,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技术合作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核心区经济繁荣与缩小经济差距。二是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利用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交流平台,深化金融组织体系、调控体系与监管体系等方面合作,建立产业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协调机制,定期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核心区内部过度竞争与资源浪费,保证资本账户与经常账户平衡。三是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聚集核心区之合力,提升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避免核心区陷入经济衰退,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二)加强政治对话,有序推进核心区货币合作

鉴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要加强政治沟通,保持对话磋商,在尊重各方主权与核心利益的同时,务实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货币金融合作。一是加强政治沟通。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以合作代替猜忌,在互利共赢中推进丝绸之路战略融合。核心区国家保持高层互访,建立政策协调机制,把核心区建设成利益紧密、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二是有序推进货币合作。货币流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润滑剂,运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等渠道,加大对基础设施、商品贸易、能源资源的融资支持,扩大区域贸易本币结算范围,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为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三是鼓励区域主权货币竞争。结合核心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多重货币联盟,鼓励区域内主权货币竞争,尤其是发挥人民币与坚戈等货币的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作用,待时机成熟再过渡到由市场遴选的单一货币模式。这样既可以降低汇率波动性与节约汇兑成本,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与经济结构调整。

(三)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实现区内货币自由可兑换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需要结合具体国情与国际经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明确货币自由兑换改革步骤,稳妥推动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弹性化,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市场环境,逐步实现核心区主权货币自由可兑换。一是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投融资体系改革,平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产品种类,为国内外市场机构与投资者提供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形成货币回流机制。二是推进利率与汇率市场化。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是把不同地区金融资源的价格统一化的过程,有助于促进货币自由兑换与减少市场套利空间。核心区国家应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与汇率干预,扩大利率与汇率的浮动区间,提升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增强货币汇率调控弹性,使得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为核心区货币可兑换创造积极条件。三是强化跨境金融监管。货币自由兑换涉及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互动,加大跨境资金流动,容易引发金融风险。需要依托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组织,对金融监管问题展开对话合作,对跨境货币流通状况进行监测统计,及时掌握跨境货币流动的规模与走向,为防范金融风险、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区域安全合作,共建持久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需要秉持睦邻友好理念,加强区域安全合作,建立对话磋商与争端解决机制,为核心区金融合作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一是深化睦邻友好。在地缘政局快速演变的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需要加强政治互信,在边界划分、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磋商,建立利益协调与冲突化解机制,夯实与巩固区域合作基础。以中国为例,自中亚独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启边界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了区域政治关系。二是加强安全领域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需要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扩大利益共识,建立安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毒品交易、跨国犯罪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地区环境。三是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需要淡化民族观念,倡导文化多元化,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建立民族和谐关系。一方面,尊重历史形成的边界,协调各民族利益,力促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吸引各民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包容共赢的市场思维取代狭隘偏激的民族观念,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融合。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核心区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