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伊·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
2015-03-20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刘 莉(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居伊·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
刘 莉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的批判视阈出发,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幻化为影像化的外在形象的展示,商品虚化为广告中的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同时商品影像不断“死亡”和“复活”,呈现出一条交替变幻的商品影像“河流”,纵横扩展着人的消费欲望空间;在商品影像的幻象和幻变背后,是资本主义在经济生产上的“空间化”战略、政治统治上的景观意识形态策略的变化,以及实质不变的资本逻辑。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理论,对我们科学审视和批判当今人类的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关键词:德波;景观社会;商品幻象;批判;消费文化
在《资本论》开篇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114资本主义社会俨然是一个商品堆积的社会。到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在“情境主义国际”组织的创始人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的视界里,资本主义俨然成为了一个“景观(spectacle)社会”。“景观”是商品“普遍影像化的表达”,实物性的商品堆积已经幻变为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影像化的展示。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使用价值理论,让我们能从“景观”视角洞悉资本主义一百多年间的变化脉络以及永恒不变的资本逻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反思和批判当前的视觉文化和媒介实践,提供了分析视角和批判武器。
一、“表象”和“意象”:商品景观的幻象
“景观社会”是德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总体描绘,也就是这是一个过度装扮、展示、表演的图景式的社会。德波认为,影像是构成景观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景观是对整个影像世界的系统化和总体化的概括。在这个总体性的景观图景中商品以唯美的、夸张的、表演的超真实的影像表现出来,真实的商品虚化为“普遍影像化”的商品视觉表象和象征意象,在电子媒介中以妖媚化的姿态召唤大众,不断刺激大众产生占有商品表象和意象的“伪欲望”。
(一)商品幻化为一个自主自足的表象世界
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中,商品影像已经超越于物质形态的商品之上,马克思视野中真实的商品世界对人的支配更进一步颠倒为虚幻的景观世界对人的支配。德波指出在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2]4景观以广告为中心,“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2]6在灯光、商号、商标、外包装、模特等多种影像要素的烘托下,商品表现为庞大的影像群,在人们视觉上映像成为“虚幻的表象”,德波指出,“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2]3在德波看来,这一表象世界反而超越了真实的生活世界而幻化为超真实的“现实”,成为一个自主自足的幻象世界并反过来统治和支配了人,真实的世界幻化为影像的存在,影像反而幻变为真实的存在!在景观幻象的统治秩序中,景观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通过“表象的垄断”和影像“炫示”策略实现了其主宰地位,人成为“傻看”的丧失思考力和判断力的被动接受者,人的主体性被商品影像所吞噬,沉溺在对商品表象的幻觉式迷恋中无力自拔。
(二)商品表象进一步幻化为虚幻的符号意象
德波已经认识到在商品表象中混杂着一套符号意象,即一种“表象式的名望”。景观运用一套符号化的语言来说明、标识、阐释商品表象,在表象中植入了虚幻化的符号意象,德波指出,“景观的语言由主导生产体系的符号(signes)所组成,”[2]4德波的这一观点被其学生鲍德里亚发展为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存在着一套符号编码秩序,“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3]104认同了这套符号编码规则的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3]51景观用“名望”“地位”的符号语言来解说、诠释着媒介中的商品影像,或者说景观将本不可直接可见的“名望”“地位”的符号象征价值具象化为广告中可以直接见到的商品影像,从而使人相信拥有一种如此外观的商品可以获得“名望”“地位”的象征性价值。对商品表象的名望和地位的符号学诠释使我们看到:符号意象推动商品表象更进一步陷入幻象的深渊,商品进一步脱离了它的真实形态,在它之上笼罩着商品表象和符号意象的双重幻影。
(三)在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中生成了幻象式需要
商品影像运用炫示性的视觉策略来主宰人的视觉体验,符号意象运用象征性的诱惑机制来主宰人的心理欲望,从而制造出人们内心系列的幻象式的对商品的“伪需要”,刺激人们非理性的购买动机。德波指出,这些“伪需要”是资本制造出来的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需要,这种主观需要不是占有商品以满足人们的客观生存需要,而是占有商品外观形象以获得“名望”和“地位”等象征价值,从而获得与他人相区别的自恋式的心理满足,人真实需求与“伪”欲望发生内在分离,“真正的消费者变成了幻想的消费者。商品是这一物质化的幻想,景观是它的普遍表达。”[2]16同时德波进一步指出人的“伪需要”上升为了生活幻象,人们将影像中的虚假幻象等同为真实的生活并不断去追逐这一幻象生活,景观颠倒了真实生活与幻象生活,并通过暗示、隐喻、反复等媒介手段,运用视觉化的美学策略组织着消费、引领着时尚的变迁,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我们看到:商品幻象背后的实质是景观制造的幻象式的“需要”。德波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更重视开发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需求,因为在“被倒转的景观世界里,使用价值必须被明确显示出来,……因为伪造的生活需要一个虚假的理由。”[2]17商品影像配以三维的立体画面和声画合一的表现形式,以五彩斑斓、高清晰、唯美夸张的形象在电子媒介中展示出来,以视觉化的审美幻觉和符号意象的虚幻性来刺激人们产生对商品外观表象的“虚假需要”,并诱使人在商品表象中获得虚幻的炫耀式、自恋式的心理满足,这就是商品景观的系列化幻象的实质。在商品景观幻象背后,真实的目的是刺激人永无止境的非理性的消费欲望。因此德波深刻地指出:景观就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2]15也正如张一兵教授所指出,“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通过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凸状式展示,商品在高超的美学和心理学技巧的结构化广告中,在兆示着地位和成功品牌诱惑之下,生成了德波所讲的炫耀式的景观表象对人的深层心理巩模的下意识统治和支配。”[4]6
德波沿着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对文化工业造成的“单向度社会”和“完全监管社会”的批判进路,批判了资本主义新文化霸权——景观对人进行心理操纵的内在图式和霸权伎俩,并主张运用情境主义策略来反对景观对日常生活的侵蚀,主张个人随时随地反抗景观的控制,这是德波景观幻象批判的落脚点。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德波坚持了对景观文化现象作经济分析,在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之上发展出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需求理论,并揭示了商品景观幻象与使用价值的主观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反映了德波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变化现象的敏锐触摸,让我们看到流光四射的商品景观幻象背后是资本生产的真实和消费的真实。
二、“死亡”和“复活”:商品“景观”的幻变
德波充分运用了辩证法来分析景观的幻象和幻变,一方面,现实生活与影像中的生活分裂了,景观从现实生活表面撕下其充满魅惑的影子,并超越、取代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幻象的景观摇身成为世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者”的景观也在不断被取代,呈现出一幅“死亡”和“复活”交替的幻变逻辑。在电子媒介中,商品影像不停地在变幻,景观呈现为一种迅速消亡、但又不断“复活”的变换逻辑,这是一幅“死亡”和“复活”交替变换的辩证图景,正是这一交替变幻组成了一幅永不灭亡的景观幻象大网,支配着并将持续支配着人的欲望结构。
(一)商品景观的“死亡”逻辑:“时尚”法则
在德波的视野中,景观的主宰机制是通过时尚法则来制造人的“相对贫困”,正是这一法则导致了电子媒介中商品影像的不断幻灭。景观的流行法则就是“时尚”,广告以可见化的商品影像表现着“时尚”,商品表象成为时尚、流行的承载物,引领着时尚和审美趣味,在时尚的潮流之河中倘样、幻变和复活。这里景观的伎俩就是:运用二元区分策略,制造出一部分人落后于“时尚”的相对后进性,让人产生心理上的“缺乏感”,在相对缺乏感的支配下不断产生追逐“时尚”商品的欲望。德波指出,景观的功能就是不断地制造、“促进和保持日常生活的滞后性”,[2]69这种日常生活的“相对后进性”就是景观刻画的“一种新的贫困形式”,景观不断贬低已经大众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意象,广告反复隐喻这些大众化商品是“过时的”“落后的”,而影像中的商品代表的是“时尚”“进步”,从而产生与影像商品相比的“后进性”。在这种被制造出的“后进性”支配下,人们会趋之如骛地追求广告商品以获得“时尚”意象的自恋式的心理满足和自我认同,但是德波指出,每一个新的产品“一旦被消费者或全部其他消费者带回家消费,它就变得十分平庸。”[2]26在这种不断制造“后进性”的逻辑下,代表原有时尚的商品表象转瞬已成为了“后进性”,“另外一些物品正作为这一体系的代表取代它”,[2]26于是新的商品影像得以暂时跻身,但是很快又被更炫目的标识“时尚”的商品影像驱使着走向“死亡”。
(二)商品景观的“复活”逻辑:名望法则
景观以时尚之姿幻变着,商品的影像表现为一条不断幻变的影像河流,但是德波已经深刻地看到了:虽然具体的商品影像在变幻,但是影像河流中不变的是名望法则。德波指出,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阶段“是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2]6也就是具体的某种商品影像虽然被宣布为“过时”,已经消逝了,但是它在别在新商品影像中“复活”了,它以另一种妖媚化的影像姿态吟诵的仍然是“名望”和“地位”话语;又或者它已经自诩为升级换代,或者它只是被做了些微的变化,甚至只是包装、品牌或者某种成分的变化,以便更方便地标识“名望”和“地位”,刺激人抢占“新鲜”的消费心理。在商品影像的替代性更新中,景观获得了连绵不断的生命力,这张永不破灭的景观幻象之网将人的当下和未来都罩在其中,不仅从横向充分拓展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空间,而且从时间纵向上延长消费者连绵不绝的消费欲望链条。这就是景观幻变背后的不变:景观对人的消费欲望空间的纵横扩展。
德波将对商品景观幻象、幻变的分析与资本主义生产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德波牢牢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之中。一方面,德波指出制造影像的景观生产成为资本主义新的生产部门,这是德波敏锐地捕捉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变化。景观生产包括了媒介加工、广告设计、影像制作、符号编码等形式,经过对商品进行外形设计、影像包装、符号编码,既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也使得景观生产得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增长点。景观生产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链条的延伸部分,既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分工更精细化,也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向更广生产空间拓展的“空间化”战略。另一方面,德波将景观放在资本主义消费环节来进行分析和批判。在德波所指出的“经济积累的后果”——即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下,开发和刺激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推动奢侈浪费性生活方式,成为关系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循环和持续的突出环节。于是资本家利用电子媒介技术,通过美学设计、技术合成、修饰改造等手段来设计出超真实的商品影像,引导“身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物和消费;其次是对生产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最后是开辟新的社会风尚和消费领域。”[5]134同时商品采取“变幻—复活”的内在法则,从纵深来开发人的消费欲望空间和延长欲望链条,最终为资本主义的循环再生产服务。这就是德波视野中景观幻变的实质:无限刺激人的消费欲望空间。
三、景观意识形态:景观幻象的实质
德波承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认为景观已经不仅是商品的影像的技性聚集,“景观—观众”关系已经构成了一套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景观不仅仅是各种影像的聚集,从总体上,它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德波更深刻地洞悉了:商品影像是一套系统的景观意识形态的外在化身,景观俨然已经幻化成景观拜物教的蛊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复吟诵。
(一)景观幻化为了景观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控制了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通过商品的价值来衡量,从而掩盖和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商品、商品的化身货币、资本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而在德波的视界中,景观已经化身为货币和资本,“景观是货币的另一面”“景观只是供人注视的货币”“景观是资本的肖像”,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形象于一身的景观摇身变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主宰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再一次遮蔽为景观关系,人同样也陷入了景观无所不在的圈囿中,“景观关系的那种拜物教和纯粹客观的表象,掩盖人与人之间和阶级之间关系的真正特性。”[2]7这就是景观拜物教。实质上景观拜物教仍然是一种商品拜物教,只不过它是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形成的一种新形式,它对人的控制直抵人的无意识层面,并使得整个社会关系围绕着商品表象来展开。正如德波所指出的,“商品拜物教也创造出了它自己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全部使用价值只为一个目标:生产习惯性的顺从”。[2]26在马克思视野中人与人的关系已经颠倒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德波的视野中这一物的关系再颠倒为虚幻的景观关系,也就是说,景观从商品身上撕下充满魅惑的外观表象,并用这一表象遮蔽、超越了商品本身,双重性地掩盖和支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真实社会关系颠倒的再一次颠倒!
(二)景观变身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在反复的吟诵和自我标榜中,景观在人们对其迷入性的崇拜中已经变身为一套资本主义新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更隐蔽、更精巧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维护着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德波指出,“景观,是意识形态的顶点,因为它充分曝光和证明了全部意识形态体系的本质:真实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贫乏。[2]99景观作为意识形态,它运用的手段是阴险地煽动“消费神话”,使人在迷入性地“观看”中不自觉地勾起内心无意识层面的消费欲望,形成更深层的异化和无法觉察的殖民控制。更为吊诡的是,景观用商品影像系统占据了人的闲暇生活,消费逻辑因而挤占和主宰了马克思视野中原本自由自觉的发展个性、理想、兴趣的闲暇活动,这是景观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最深层的渗透和侵占,造成人最深刻的不自由状态和最深层的精神焦虑。正如张一兵所指出,“人们不能在闲暇时间中舒展自己的个性,一切闲暇生活的模式都是由景观事先制造好的,是资本逻辑对劳动之外的时间实施的一种全新的殖民统治。”[6]31最终景观消解了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追求、占有影像中的商品成为连绵不绝的人生目标,在对“伪欲望”的不懈追求中默从了资产阶级的影像霸权和符号编码规则,“习惯性服从”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景观隐形化地控制了工人阶级的欲望、休闲和日常生活,于是迷失在景观里的大众“昏睡”了,丧失了阶级自觉和斗争意识。而景观还“监护”这着昏睡的大众,这就是一幕可怕的催眠场景!景观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鸦片”和“麻醉剂”,这是景观的意识形态的真实相貌。正如凯尔纳(Kellner)指出“向景观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实质上既是社会生活原有的、未被侵蚀的领域被迫接受商业化的过程,又是对休闲、欲望和日常生活领域进行官僚式的控制逐渐扩展的过程。”[7]3
作为情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德波主张运用情境主义这一斗争策略来反对景观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塑造和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入侵,主张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内进行日常生活革命,呼吁人们随时随地地反抗景观造成的异化,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化的生活“境遇”,这是德波景观幻象批判的革命落脚点。反对景观侵占、构建真实生活“情境”,这是德波构建的实现景观幻象倒转、回归真实生活的工人阶级的革命策略。但是“德波的理论也具有激进批判的特征,这决定了他的理论只能导向政治美学的结论”[8]16,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理想。
在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中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继承。德波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指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新形式——景观拜物教所造成的新形式的物化状况;发展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凸显了人对使用价值的主观需要,更注重通过商品使用价值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因此德波所写的《景观社会》一书被誉为“当代资本论”。同时他秉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都塞、霍克海默、阿多诺对科学技术、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制造人的“虚假需要”“单向度的人”等批判视角,德波视野中的景观仍然是文化工业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控制、造成人心灵异化的新统治形式,德波的批判仍然符合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理论进路。
随着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景观模式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复制,商品的影像充斥在全球大量的电子传媒中、弥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大量人群沉溺在商品影像中,在迷入性的观看中泯灭了主体意识和创造活动,在追求“伪”消费欲望的道路上感受无尽的厌倦感、焦灼感和束缚感。而源源不断的商品影像还在广告中以妖媚化的姿态呼唤着对它的占有,商品影像就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将沉溺于其中的人们吞没。在这样的时空场域下,德波站在历史前端对景观所做的考察、分析和批判在全球更大的地域空间内显示出理论活力,这是德波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遗产和批判武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一兵.《消费社会》代译序[M]//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 张一兵.《景观社会》代译序[M]//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9-16.
[责任编辑 林雪漫]
Guy Ernest Debord’s Critical Thoughts on Commodity’s“Spectacle Phantasm”
LIU Li
(School of Marxism,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From critical filed of“spectacle society”,French Marxist Guy Ernest Debord points out that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commodity becomes external image which is displayed in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media,so in advertisements commodity becomes unreal visual“presentation”and symbol“image”.At the same time,commodity“image”continuously“dies”and“relives”,thus a changing commodity“image”river expands human being's consumption desire space in length and breadth.Amongst commodity image’s phantasm and magic,there are modern capitalist“spatialization”strategy in economic production and“spectacle”ideology strategy in political rule,and unchanging capital logic.Debord’critical thoughts about“spectacle image”have a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us to survey and criticize present visual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Key words:Debord;spectacle society;commodity phantasm;criticism;consumer culture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5)12-0043-05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羊城学者科研项目(12A012G);广东省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项目(2015GZXY04)。
作者简介:刘莉,广州大学教授,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