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进版童书编辑需注意的问题
2015-03-20顾恬
顾 恬
浅谈引进版童书编辑需注意的问题
顾 恬
[摘 要]翻译作品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其他国家引进出版的童书更是占据了少儿图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然而,引进版童书翻译的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提高童书译文的质量,让我们的小读者读到更多高品质的作品,是每一个出版社要重视的问题,更是每一个童书编辑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引进版童书;翻译质量;注意问题
[作 者]顾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各种文化交流也成为常态。国外优秀的童书作品被引进国内,丰富了国内小读者的阅读生活。但是,在童书市场的大繁荣之下,童书的翻译质量却令人担忧:有些童书的译文质量离公认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相去甚远,读起来很拗口,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更不用说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了。孩子们刚开始接触阅读便面对这种充满“翻译”气息的、不中不洋的文字,自然无法体味到中文作为母语的韵律与美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便无从谈起,对母语文化产生认同就更无从谈起。
童书,是儿童来到人世间接触到的第一种精神食粮,这个“第一”意味着开始,更意味着品质。鉴于此,作为童书质量守门人的童书编辑,理应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面对如今引进类童书的种种乱象,从我做起,把好关,守好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才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引进类童书的翻译和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差异问题
童书主要面向的是少年儿童,很少会涉及成人翻译类图书中可能会出现的政治导向问题,但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瑞典知名作家马丁•维德马克的侦探小说系列《拉塞—玛娅侦探所》①[瑞典]马丁·维德马克著,徐昕、张可等译:《拉塞—玛娅侦探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时,译者在第五个侦探故事翻译到尾声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涉及同性恋的故事。在开放的西方世界,同性恋早已不是什么禁忌,但是,这样的情节出现在一本儿童读物里,中国家长们的接受度恐怕就不容乐观了。译者最后并没有把这个细节告诉编辑,而是把这个带有同性恋情节的故事夹杂在另外九个故事中,一起交给了出版社。两个月后,这套书得以出版,编辑对这个故事做了细致的处理,把结局改写成了两个失散已久的亲兄弟的重逢,巧妙地规避了这个敏感问题,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样的文化差异问题能得到如此圆满的解决,不得不说,编辑作为幕后英雄功不可没。
除了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童书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小细节,如度量单位。汉语与英语采用完全不同的度量单位,而很多翻译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把“feet,inch,mile”等度量单位直接翻译成相应的中文。从理论上来说,这并不能算是错误,但中国的儿童读者对“一英尺、一英寸、一英里”这类长度单位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因此,编辑在审稿时宜将其换算成汉语的度量单位,如有必要,甚至可增加一些具体的文字表述帮助小读者理解。
二、译者的选择问题
目前,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懂外语并不等于能当翻译。而且目前国内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很多外语非常好的译者往往中文功底欠佳,翻译的作品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和审美习惯,即使意思翻译准确,但读者读起来仍会觉得很别扭,不顺畅。对于阅读中出现的偶尔的生涩或不自然,成年读者或许还能勉强接受,因为成人知道自己阅读的是翻译的译本;但是,这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很可能就是无法容忍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解决童书翻译的质量问题,比解决成人书的翻译质量问题更具挑战性。所以,对于童书译者选择,编辑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需对儿童文学有较深入的了解。
不了解儿童读物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不可能翻译出好的作品。鲁迅先生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先行者,他最先提出“救救孩子”,先后翻译了多部童话。他在为自己翻译的《小约翰·表》的《译者的话》
里说:在开译之前,自己确曾抱了不小的野心。“第一,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介绍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第二,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了,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不够达出原文的意思来,因此仍然译得不三不四。现在只剩下了半个野心了,然而也不知道究竟怎么样。还有,虽然不过是童话,译下去却常有很难下笔的地方。”①[荷]蔼覃、[苏]班台莱耶夫著,鲁迅译:《小约翰·表:鲁迅译文选》,译林出版社,2014年。
儿童文学是属于儿童的文学,除了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外,语言运用方面的独特性是它吸引儿童的重要原因,把握好儿童文学的文体风格,才能翻译出儿童乐于接受的优秀作品。儿童文学的语言应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这就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文体敏锐感,将原著的语言风貌完整地展现给读者。
其次,译者需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有所了解。
儿童在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译出适合他们的作品来。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这一特性决定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在《我要一辈子为儿童翻译》中说得好:“做好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最要紧的是熟悉儿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儿童。不熟悉他们就做不好这项工作。”②巴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儿童在成长道路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成人译者只有走进儿童,运用儿童的语言,才能译出童趣,获得小读者的喜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译者需抱持对童书的尊重和喜爱,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之。
有些译者看到儿童读物的第一反应就是字好少,太简单,多则半个月、少则几天就能译完。这样的译者通常很快就交稿,不会仔细研读每一句话,不会在翻译完之后放上一段时间再修改一遍,更不会将自己的翻译读给身边的孩子听,看孩子的反应再做修改。这样的译者,编辑最好不要用,因为只有一个爱孩子、热爱儿童文学、愿意为儿童的阅读奉献出一己之力的翻译才能用心译出好的译文。我国著名童话翻译家叶君健于1946年开始翻译《安徒生童话》,他为此专门学了丹麦文,每年寒暑假都到丹麦访问,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结交丹麦朋友,了解丹麦人心中的《安徒生童话》。正是这样的认真和严谨,才可能译出传世之作。
三、尊重译者的著作权,通过沟通解决分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译者对其翻译的作品拥有著作权。图书选题确定后,编辑要根据内容和风格寻找合适的译者。如果不是长期合作的、彼此了解的译者,还要进行试译,不要因为某些朋友同行推荐就贸然与译者签订合同,最后又发现译文与自己的期望不符,甚至差距很大,将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另外,笔者认为,在确定了合适的译者之后,编辑最好不要擅自改动其风格,或者做大刀阔斧的改动,如果必须要做大的改动,也要与译者进行沟通,商量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漪然为《东方娃娃》翻译了安德鲁的《亲爱的小鱼》,半年多之后收到样刊,发现自己的译文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用漪然自己的话来说:“除了第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五段的第二句,几乎没有一句是我的译文,其改动的篇幅之大,已经让我无法称其为改动,而只能说,这是另外一个人翻译的署名为漪然的文章了。”漪然在网络上公布了事情的始末和两个译本的对比,优劣自现。这件事在儿童文学翻译圈和出版圈内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也影响了很多读者对出版社编辑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看法。
四、译文的把关
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接近作者(异化);二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归化)。简而言之,归化就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使译本可以被译文读者识别和熟悉;异化则是以原文为中心,使译文读者看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鲁迅先生对待翻译的态度严谨慎重,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翻译外国作品“尽量保持洋气”,必须有异国情调。在《出了象牙之塔》中他提出:“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③鲁迅:《译文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但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鲁迅并没有遵循自己坚持的直译主张,而提倡“意译”。他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只是要“有益”,更要“有味”。一方面,儿童的语言思维还不成熟,还处于母语学习的阶段,语言中的异化成分容易对儿童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阅读中陌生的文化因素过多,会给儿童带来较大的挫败感,有可能打击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
童书翻译还是采取归化的方式,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为宜。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要注意译文中的细节,把译文中陌生文化因素的数量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尽可能让译文贴近小读者。
另外,童书翻译最大的难点在于对儿童语言的把握,如果直译原文,肯定会翻译出不符合中国儿童阅读习惯的语句;在原文的意思上加以改写,那改写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会不会出现离原作太远的情况?这些问题可能是翻译很容易忽略的问题,需要编辑与翻译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尝试,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译作。
五、专业知识请专业人士把关
童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天文、地理、历史、动物、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都可能涉及,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勤于使用词典、百科全书、网络等工具,必要的时候,要请专业人士为图书的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前辈翻译家也是这么做的。鲁迅在翻译《表•小约翰》时,为了确保原文(德文)中许多动植物名称的正确,不凑合了事,也不自以为是,查找了很多资料,咨询了很多专家。他把翻译的过程写进了《引言》和《动植物译名小记》中。现在像鲁迅这样一丝不苟的翻译为数不多,后期核对专业术语的工作很大部分都落到了编辑身上,编辑切忌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很有必要。
翻译与出版密不可分,是文化传播长链条中相互连接的两个点。从出版角度来看,翻译不单是一个文字转换工作,更是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社会责任。出版要重视翻译学的规则,更要树立正确的翻译导向,明确译作的读者对象,保证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儿童图书的读者是广大少年儿童,他们处在语言、性格、价值观和文学品位发展的重要时期。引进类儿童读物中汉语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童书编辑作为图书质量的守门人,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