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2015-03-20童超园
童超园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从动态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童超园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学界到目前为止仍存在很大分歧。本文从人文科学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区别出发,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不能单纯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和传播者的宣传时间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以动态、全局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起点
人文社会科学以人或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同自然科学相比又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必须注意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从动态的视野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界物质产生、运动、变化、发展和消失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主体是你、我、他——“人”,以“物”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客体,自然界的规律却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自然科学的规律可以用公式或模式来验证,且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变量与常量,量变与质变都具有非常明显数学特点及界点。[1]探研出的自然规律、自然研究成果常常可以用“常量”、公式表现出来,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不同,它是关于社会事物中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因此,对社会事务运动、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始终离不开作为历史的、现实的、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科学。[2]既然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就不能用“常量”或“公式”来度量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几种说法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分歧很大,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统一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说;中共成立说;“李大钊说”;中共二大说;八七会议说;“反对本本主义”说。[3]上述几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说法,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革命理论家的人物活动及思想观点,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他们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其学说丰富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起点的研究,但这些观点存在明显不足,那就是分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动态历史进程。[4]无论是传入之日说,还是中共二大说都存在这种问题;而李大钊说、中共二大说,则忽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孕育和成长作用;八七会议说和《反本本主义说》则不合理,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动态的,因此,从动态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更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现实指导意义。
三、从动态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是自然科学的理论是可以用一种公式或模式来验证,且有非常明显的数学标准和分界点,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不能用“常量”来计算。[6]如果单纯从时间传入的早晚来(从传入的那个时间点)来推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起点,就分隔了这一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进程,其传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要确定其起点,也要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论证。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起点分可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阶段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这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阶段
根据中国史籍资料记载,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消息。随后,又介绍欧美各派社会主义。1899年3月,该报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7]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简要介绍。虽然这些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传播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客观上却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它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文字学说变成现实。中俄两国相类似的国内形势和文化背景(重集体主义、注重人自身修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等等),相同的国内各种矛盾(工人、农民与资本家、地主的矛盾),都促使当时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产生深远影响。1921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中国诞生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列主义为行动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准备阶段的结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阶段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成熟阶段
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总结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理论、全新视角来观察中国的革命现状。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明确旧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必须广泛发动社会中下层,特别是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的力量。[8]为打破当前军阀混战、地主压迫、帝国主义剥削现况,大会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这次大会中,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经过多年实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结合当时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和国外形势,在共产国际和特别是苏俄的帮助下,科学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现状,划分了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即民主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准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制定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具有中国形式和中国特点。[9]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阶段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这两个阶段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准备阶段是基础,也是开端;成熟阶段是结果,也是新起点。
不同时间、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我们不能科学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不同看法,也促使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光,全局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必须结合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10]当今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世界性,利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中的中国。
综上,我们应以动态眼光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所临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即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具有重大意义,动态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点更是不可或缺。
[1]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45.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1991.275.
[3]卢培琪,王立胜.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EB/OL].(2003-09-12)[2015-05-15].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 70190/70194/4763505.html.
[4]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
[5]张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述论[J].理论界,2007,(1).
[6]王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7-09-25.
[7]王素利.李大钊“根本解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N].学习时报,2006-05-21.
[8]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9]林华.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J].党史文苑,2007,(4).
[10]全燕黎,马启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J].浙江社会科学,2007,(5).
【责任编辑:王 崇】
D61
A
1673-7725(2015)07-0191-03
2015-05-20
童超园(1986-),男,四川宣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