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2015-03-20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现象文学

孙 敬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62)

【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孙 敬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62)

经过长久的发展,文学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文学世界,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人生观也随之生成或改变。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的心灵得到洗礼,使躁动的心得到安抚。本文指出现当代文学的缺陷,包括文学创作的目的不纯,研究领域出现过热化现象,研究对象呈现个性化趋势、创新精神薄弱,文学研究中精神领域出现“空洞化”现象,并研究文学出现“空洞化”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当代文学;缺陷;空洞化

一、现当代文学存在的缺陷

(一)文学创作目的不纯

由于改革开放、国外文化渗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文学界功名心、利益心越来越重。许多学者为名利而追求文学奖,刻板地随着奖项的要求而动,没有深刻思考自身作品;也有一部分学者一味迎合俗文化,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享受纸醉金迷的生活。国家建设、个人进步不仅仅需要物质丰足,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一点得到广泛认同。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所蕴含的价值,一方面影响社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者是在探求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有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作为衡量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文学作品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精神水平的提高。而现当代文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改革开放带动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向某一方向过度发展,写出来的只是一个个方块字的集合,而不是一部部鲜活的作品,所以,必须端正文学创作的态度,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创作普通大众喜闻乐见并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价值。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与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创作深深植根于生活、充分汲取生活的营养,使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受读者欢迎,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二)研究领域出现过热化现象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领域的增加给文学创造带来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缺陷,研究过热化就是问题之一。举例来说,莫言获得国际认可度很高的文学奖后,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此外,对王朔、韩寒等人的热议也一度刷新论坛,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研究过度朝某一方向发展。在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缺乏坚守、盲目追求时髦的趋势。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领域,因不被看好而备受冷落,令文学界人士扼腕痛惜,这都是研究领域出现过热化现象所造成的后果。

(三)研究对象呈现个性化趋势

研究对象呈现个性化趋势在其他领域也有同样的问题,但于文学领域而言,拨乱反正刻不容缓,因为它影响的是人们的精神层面。各种各样的文学表达形式,反应出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细腻的笔触表达人们的心理变化。

就当前来讲,研究对象的个性与特点是进行文学研究的主要落脚点,相关研究者不仅注重对象本身的个别性质,对于艺术创造而产生的差异性也非常注重。一般来讲,文学研究侧重于作品本身所融入的创造性,而文化研究则重视艺术创造的一般性与共性。这点于当代文学研究而言,则外化为对文字个性化的热棒,而片面的个性化追求往往导致研究出现空洞化。

(四)创新精神薄弱

大到国家,小到个体,精神和物质需要同时满足。物质生活的丰富可以通过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实现,而精神则是相对较为虚无的概念,要想使其具体化,需要通过文字将其表述出来。经过历史变迁,文字的积累形成文学。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实或者虚构某一场景,而是有一定的现实根基,是精神层面的揣度描述传达,将细微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每一个时代都产生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真正名留青史为人们喜爱的作品却不多。要想创造好的有价值的作品,需要真正细致地观察揣摩,让人们在细细品味时产生共鸣,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让人们从新的文字形式中感悟。现在出现一种浮夸风,使得创作的作品也出现浮躁之气,缺乏深刻思考,无法有新的更深层次的作品出现。总而言之,要想创作好的作品,必须静心、细心、用心。

(五)文学研究中精神领域的“空洞化”现象

通过作者对生活的品味、观察,并通过文字等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感悟。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因此文学作品此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中产生“空洞化“的表现形式很多,网络文学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文学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占据很大比例,成为文学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作品没能传达出深刻的精神内涵,过于空洞,只是追求俗文化。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只是与其虚幻世界的共鸣,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许多作品的生命力都很短暂,难以如经典般名留青史。这类文学难以真正与人们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在文学研究中,便将其称之为“空洞化”现象。现如今,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反过来,审美观发生扭曲,会进一步引发此类现象,归根结底,根源在于“空洞化”现象。

二、现当代文学中“空洞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审美情感的忽视

“空洞化”现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教育、文学创造,甚至农业、经济等,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想这种情况得到好转,进入正常运行轨道,需要正视“空洞化”问题,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在进行文学创造时,引入一定的理论,并深入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以便于知晓文学普遍性。但是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过度引用理论反而使其他方面,诸如表达形式等淡化,不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

(二)对理论操作的过度重视

经过历史变迁,文学创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领域更加广阔,但是过度重视理论导致文学发展遇到瓶颈。许多陈旧的理论难以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难以解释新的现象。

对理论操作的过度重视,使文学理论研究流于程式化,文学研究套公式、走形式,不注重实用性、华而不实,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和反思,给文学研究造成极大的损失,加深文学研究的空洞化,致使文学研究不够深刻,缺乏入木三分的文学理论批判,这对于整个文学界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三、文学研究中“空洞化”现象及解决方案

“空洞化”现象严重限制文学创造的水平,影响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利于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遏制此现象的出现,保证优秀作品出炉,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对文学创作出版的限制加强管理

当今文学创作者处在一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导致产生大量快餐式的文学作品。出版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出版界鱼目混珠、良莠不分。所以,出版商要有较高的判断力和良知,出版优秀作品,将不好的作品拒之门外。

加强对文学创作出版的限制,并加强对其管理。这个任务任重道远,必须靠出版界拥有业界良知,或者说是起码的道德底线。在无愧于自己良心的前提下,让有水平、上档次的文学作品得以大量出版,使低俗的、只为博取读者眼球的作品没有生存的土壤,这样才能让广大读者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

(二)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

当今社会,广大读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审美受浮躁社会环境的影响,偏离传统的审美标准,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需要加强理论指导,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优化渠道,让人们能够反馈信息,净化市场。使真正的营养作品有适宜生存的土壤,为一代代读者谋取福利,脱离低级趣味。对于不好的文学作品,读者应该加以抵制,并向相关部门反映,使得文学市场能够净化,只有这样,普通读者才能够安全享有精神食粮。

四、结语

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在深刻理解文学内涵、研究深度等方面有其局限性,在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时,采取歪曲的审美观,势必会做出错误的判断,难以分辨出美与丑,不可避免地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判断,导致“空洞化”现象加重。应对文学创作出版的限制加强管理,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优化渠道,净化市场,为遏制文化研究“空洞化”助力。

【责任编辑:周 丹】

I206.09

A

1673-7725(2015)07-0180-03

2015-05-10

孙敬(1971-),女,天津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现象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