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发展传播形式
2015-03-20吕中华
吕中华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发展传播形式
吕中华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特性是个性化。为适应文化市场需求,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创新发展传播新形式,满足小众文化个性需求。本文从小众文化产生及其特点;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的意义;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促进小众文化需求发展;传播小众文化需求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关注创新发展传播形式的价值。
小众;文化需求;传播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文化消费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文化消费个性明显,这种个性已经成为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潮流。每一种文化传播形式,都存在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所有小众群体的合纵就是大群体,大群体的融合就是广大社会民众,所以,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发展文化传播模式,使文化传播多样式发展,是现阶段文化传播重要举措之一。
一、小众文化产生及其特点
小众文化是指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小圈子文化。小众文化是一个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大众文化是产生于欧美20世纪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小众文化正是对大众文化的不满或大众文化的分众化而出现的。大众文化衰退,小众崛起,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趋势。[1]小众文化的产生,是新媒体发展的结果,是大众文化传播碎片化的结果,是人们认识水平上升和自由意识觉醒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当代中国小众文化尽管多样化,但它们也有着一些共同特征。当代小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内聚性。小众文化爱好者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抵制在大众文化中的孤独感和异类感。它建立在信息传播足够发达的基础之上,是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追求自我的尝试,是一种系统自我平衡的调节。二是更自觉的文化追求。小众文化有着比大众文化更自觉的文化追求,文化的发展源于创新,文化的创作者几乎都倾向于定位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追求更多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这点与小众文化的追求者相似,从小众的领域投射出的价值观,有时更加贴近个人体验和根本真理,因此说,小众文化有自觉的文化追求。
二、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方式时代特征明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各种外来文化的入浸不可避免,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创新文化宣传形式,使传播形式多样。可以加强文化传播力度,提高文化免疫能力,防止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浸蚀,使中国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
从受众群体综合素养分析,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的阅历不断丰富,人文环境改善,知识层次提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快速发展,因此人们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在提高,价值观也相应调整。由于自身原因,因此在文化信息需求上会表现出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媒体调整姿态,客观分析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探讨研究文化传播的适合渠道、最佳载体、最有效的内容,以及人们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提供文化给养,满足个性文化需求。
现代媒体是党的文化宣传工作重要载体之一和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为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在传播形式上要便捷迅速,在内容上要通俗易懂。利用现代传媒制作传播技术,使理论性的宣传教育变得鲜活,传播生动有趣的文字、画面、声音,并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灵活运用多渠道、多形式,提高传播效率。受众群体文化差异性需求,即个性化需求,是当前社会的现实。所以,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要与时俱进,尊重不同群体的欣赏习惯,创新传播形式,满足小众需求,这样才能积沙成塔,使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宣传工作到位,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特别是现阶段,国家发展文化战略定位清晰,在文化传播中创新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注小众文化需求,用贴切实际的多样的文化宣传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宣传工作的必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促进小众文化需求发展
从传播的发展史来看,在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而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地引起某种文化上的变革。拉比塔尔斯基甚至这样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一切都在被异化着,所有原生态的文化都被新技术方式赋予新的解释。[2]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传媒未来面临着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
可以从传播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文化传播新模式,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在大众化的报纸、期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上,开辟各种个性化专栏、分门别类的期刊杂志等;在有线无线广播电视媒体上,适时推出新栏目、新频道,甚至是专业频道,“零距离演播室”;在网络媒体上,网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视频、文字、声音,网络传播完全可以超越技术确定的层面,而在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中定性为小众化传播;在新媒体和自媒体上,利用微博、微信、网络互动平台等快速的信息传递通道、形式多样的文化快餐,受众可以充分交流,各取所需。同时在传播内容的表达方法上也有较大变化,严肃话题故事化、专业化,一般话题大众化、平民化。文化宣传富有生活气息,更接地气。多样化传播形式和新技术的支撑,使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得以实现。
四、小众文化传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需求的关系
大众文化需求,即社会受众的共性需求,是文化传播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无论传播工作如何发展变化,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首先要满足现代大众的普遍需求。忽视大众文化需求,本末倒置,就会得不偿失,是传播工作的失败。满足小众文化需求是现代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力现代技术上的保障,关注并实现部分受众的客观需求,无疑会扩大传播效果上的社会影响度。小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增加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开阔人们的视野。如果把小众化本身也看做一次文化运动的话,那么单是将目光投向和加入小众文化对大众来说便是一次进步,至少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多样性的。[3]所以,在传播工作中,大众需求与小众需求二者关系主次分明,大众文化需求是主体,小众文化需求是现实,各得其所才会锦上添花。
(二)小众文化传播,不能跨越道德底线
小众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无底线,特别是不能跨越道德底线。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参差不齐,且自我认知能力、觉悟意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就会各不相同。现实社会中确有少数人打着文化需求的幌子,利用现代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传播内容低俗、途径隐晦、格调低下的文化,僭越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其目的是疯狂敛财。与有着“礼、义、廉、耻”传统的中华民族格格不入,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说不可容忍,必须严惩不贷。加强文化宣传的自觉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高受众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使文化传播形式多样性得到健康良性发展。
(三)小众文化传播,需要尊重社会普遍价值
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有自己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这是公认的社会普遍价值。结合现代文明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传播小众文化,尊重社会普遍价值。只有尊重社会普遍价值,小众文化个性需求才会得到尊重和理解,得到社会的认同、宽容,传播形式多样性才会得到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社会。文化传播源自人民,来自生活。在现代文化大繁荣的大背景下,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满足小众文化需求,是传播工作顺应时代潮流一次大的进步。尊重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留有合理选择空间,避免趋同化,走向人性化,是对文化传播工作的有力补充。
[1]宁秀丽,孟祥雷.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J].中国市场,2013,(40):54-57.
[2]徐正林.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1,(5).
[3]曹海峰.分众时代:小众传播趋势下大众文化现象与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0):115-118.
【责任编辑:王 崇】
D61
A
1673-7725(2015)07-0177-03
2015-05-10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院台深度合作探索培养实战型影视人才新途径”(项目编号:2013jyxm4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吕中华(1971-),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