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思路
2015-03-20祁鸣鸣
祁鸣鸣 韩 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思路
祁鸣鸣 韩 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逐渐上升,青年学子不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宗教活动的传播者,甚至成为组织者,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现状的相关问题后,提炼出宗教传播领域中合理和可借鉴的部分,把高校中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与之相结合,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宗教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的考察中指出:“广大青年学子要明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与之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带头弘扬和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先进思想,主动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优良传统美德。”各个高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念中倡导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思想政治培育方面的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先进理论,充实和武装青年学子的头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完善学校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培育的工作,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青年。
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逐渐上升,青年学子不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宗教活动的传播者,甚至成为组织者,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需要深入熟悉青年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及对宗教认识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转型,人们思想更加自由,宗教信仰已成为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并呈现比例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对时代反应最快的一个群体,宗教对其影响自然不可忽视。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途径和形式表现为:宗教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大学生入教、信教。
调查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约为6.7%。在是否参加过宗教组织相关活动的调查一题中,回答是的约占7.8%。由此可知,信教的学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占少数,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不信教的学生,在好奇心或意图信教的驱使下参加过宗教活动。在对宗教认识问题上的调查显示,赞成宗教信仰的人占47.8%,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占44. 5%,这说明较多的学生对宗教及宗教文化持包容、尊重的态度。[1]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渠道来看,随着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宗教在人际传播、文化典籍、传统教义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逐步削弱,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介,凭借其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青睐。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信仰选择上来看,大学生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基督教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程度最大。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后,国家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社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呈现越来越接纳、包容和保护的趋势,这些无疑促进多种多样的宗教在我国发展,也使得宗教之风逐步吹向大学校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价值观涌现,中国传统宗教发扬光大,不断看到某某寺院天价头柱香的新闻。与此同时,西方宗教依靠其强势的经济地位涌入中国,一部分大学生因希望到国外留学便选择一种对方的宗教信仰,以期尽快融入其社会。
(二)家庭原因
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受家庭影响,即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有宗教信仰,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或受其他家庭成员的传教,成为家庭式宗教信仰的被动接受者。中国民间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信仰传统,大家习惯将健康、学业、事业、婚姻等美好的祝愿寄托于宗教和神灵,大多数大学生在家庭中不断被熏陶,拜佛、佩戴佛像等宗教行为蔚然成风。
(三)学校原因
高校一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教育方式,总是以刚性教育、显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灌输,尤其对于个人信仰的塑造、集体信念的追求、人类共同理想的构建都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生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较少。[2]在社会转型时期,就业难、贫富差距大、房价高等现实问题,加之大量的共产党内部腐败案件公之于众,容易让学生产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模糊,或对现实无所适从,在信念薄弱的状态下受到宗教的感召而产生认同感,进而皈依宗教。
(四)个人原因
大学生信仰宗教一般出于精神需求,即在对原有价值观抱有怀疑或迷惑的态度后,对宗教教义耳濡目染,得到看似明确的道理,产生心灵依赖。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并不会特别盲目与随性,而往往是经过其理性思索甚至心灵挣扎后作出决定。
(五)科技原因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及传播范围。宗教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QQ、论坛等,在大学生中传播教义,使一些思想处于迷途的大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感召,产生宗教信仰。
三、宗教中有益成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在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宗教信仰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宗教的种类多种多样,但作为上层建筑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有经典书籍、固定的集会场所、一批领袖人物、固定的仪式、奖惩制度等等,这些特点作为其教徒皈依的重要指导方向或行动模式,让信教者对宗教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特点,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经典书籍”的运用
大力在学生群体中倡导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书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身边的感动》《价值观》等。可通过“课间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问答竞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与讲座等方式去引导学生阅读,让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学生内心扎根,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发扬,使核心价值观体系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来。
(二)“固定集会场所”的运用
让学校所有的公共平台等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充分利用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校园公共场所,宣传核心价值观。此外,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使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随处都能受到价值观的熏陶。
(三)“领袖人物”的运用
在学校树立一批榜样。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五四评优”“优秀学生”评选等项目,选拔出学生群体中道德、学业等表现突出的一批人,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通过榜样的作用促使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固定仪式”的运用
在学校建立固定时间和地点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开展每月一次的团日活动、开展每半年一次的“学雷锋”系列活动等,这些活动程序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主题固定,通过重复内容让学生不断加深印象,进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在举行活动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对“仪式”进行精心设计,宗教能够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仪式的神圣感,所以在对“仪式”进行设计时要十分注意庄严和神圣感。
(五)“奖惩制度”的运用
完善学校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奖惩制度。如在《学生手册》中,加强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奖赏力度,以及对违背其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在学生心中形成道德标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宗教中“神”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信仰或者参与宗教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高校需将其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上,理性分析,用辩证主义思维看待宗教文化,摈弃糟粕,汲取其中合理的内容及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走得更远。
[1]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2]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8).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责任编辑:周 丹】
G641
A
1673-7725(2015)07-0112-03
2015-05-10
祁鸣鸣(1981-),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