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实证调查
2015-03-20凌琳
凌 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实证调查
凌 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家庭的变革与社会的改造与完善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至今该地区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礼俗习惯,这种传统礼俗的延续孕育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先生育,后结婚”现象近几年来在莆田农村地区甚至城镇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人群主要分布在80后和90后。本文主要通过对该现象的现状、成因以及从中延伸出的一些问题作些分析。
“先生育,后结婚”;婚姻;传统文化
一、莆田婚姻现状
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至今该地区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习惯。
在我国,聘娶制很早就已实行,到周朝时已具备结婚“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先生育,后结婚”是婚姻程序某一部分的颠倒,即“纳征”(俗称“过定”或“过礼”,即婚前给女方送彩礼以示定婚)后,直接生育,几年之后再“请期”“迎亲”(结婚、办酒席)。现在,有些莆田人选择“先生育,后结婚”,这一类人群主要分布在80后和90后。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和未婚先育、未婚同居最大的不同在于,“先生育,后结婚”是已经通过双方父母同意,女方已经收了男方的聘金,在伦理层面上是合乎道德的;“先生育,后结婚”和“订婚”的不同在于,“先生育,后结婚”男女双方有着民间婚姻的效力,男方下聘后就可以把女方领回家共同生活。本地人重视子嗣,一般情况都会很快生下孩子,然后再办酒宴。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多发生在学历较低的人群中。在当地发放总数为500份的调查问卷中,学历为高中或更低水平的人更容易选择“先生育,后结婚”,这些人年龄较小,大部分女孩子在十七八岁左右就已怀孕生子。第二种,一般年龄较大,这些人认为聘礼、生育等步骤都已完成,在世人眼中双方就是夫妻,领结婚证、办酒宴只是在等时机。在莆田的结婚现场,孩子可以见证父母的婚礼,有些孩子甚至都八九岁了。
二、“先生育,后结婚”现象的成因
据了解,莆田大概在2005年后,“先生育,后结婚”开始陆续出现。我们知道,结婚登记是婚姻的生效要件。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选择“先生育,后结婚”的莆田人都不害怕发生纠纷。
(一)莆田的文化传统
莆田传统习俗较为浓厚,如各种节日的土地神祀祭拜、白额春联等。正所谓“观民风以知民意识民心”,莆田各种传统礼俗的延续孕育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当地人流传的人生理念是,一辈子只有做好两件事才能算完美,一是娶妻生子,二是买木头盖房子。父母只有给儿女们娶妻生子后,才会感觉身上的担子已卸下,才算完成为人父母的责任。
莆田辍学的孩子,17、18周岁(当地算虚岁,虚长两岁,也就是19、20岁左右)就会有媒婆上门介绍对象,父母也会帮孩子留意对象并安排相亲。女孩子年龄越小相亲对象就越有选择性,过了23岁相亲就会比较困难,因为大部分同条件、年龄差不多的男方,要么已结婚,要么已有对象,因此,年龄一到,父母就会担心孩子的婚姻问题。甚至在校大学生,每年回家都要被迫相亲。在莆田小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区,很多在校女大学生,如果相到中意的对象就会直接放弃学业而嫁为人妇;至于男孩子,有时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孩子了。
(二)经济背景
莆田以前很穷,90年代起,大部分人到外地经商。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有餐饮、木材、钢材、装饰等,这些都需要有较多的劳动力。例如,莆田仙游人大多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餐饮、木雕行业,这两个行业因其服务性质,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如果雇佣帮工,对低利润的小餐馆来说成本过高,因此,如果孩子尽早结婚家里就多了帮手,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关于“先生育,后结婚”现象的一些探讨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表明,观念和规范之间有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在不违反规范的前提下,人们根据生活需要,会不自觉地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
(一)相亲与生育
朱苏力认为,在小农社会,早婚早育尚有社会的合理性存在,媒妁之言与包办婚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1]尚不论目的,相比过去,媒妁之言在今天仍然是实现婚姻配对的有效手段。
有人认为,现代化有助于个人摆脱家庭、亲属、部落的控制,可以为个人提供前所未有的选择机会。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确有更多的选择,但受制于个人的精力、经历和社会活动场所,选择的范围仍然有限。乡土“熟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现代化分割得支离破碎,现在90后的年轻人对本村的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熟悉。莆田人更愿意选择本地人结婚,相亲成为一种最便捷经济的方法。
韦斯特马克认为,“男性和女性之持续地生活在一起,最初就是为了下二代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2]出于相亲而成的婚姻,加上莆田人重视子嗣的观念,生育就自然而然。
(二)婚姻挤压与传统文化
李银河运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当地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因素是择偶标准中第一位受重视的因素,其次是身高、教育程度、性别、职业等。”[3]杨文山引进陈友华的单身人口性别比计算公式,认为在一夫一妻的社会制度下,男女两性在年龄上构成一个人的“婚姻市场”,也就是说,男性多寻求和自己年龄相同或比自己年龄小1-3岁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4]
一般来说,在婚姻市场上,男女两性在年龄上维持着一定的平衡,但中国人的重男轻女情结、非正常性的女婴流产使中国男性单身与未婚比例大大高于女性。《人民日报》记者认为,未来10年内,80后、90后人口,将遭遇日益严峻的婚姻挤压挑战。莆田市近几年来,婚姻挤压现象也开始出现。一些经济实力较弱或本身没有强大潜力的小伙,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所以很多家庭很早就开始相亲,只为有更多的机会。
除了婚姻挤压的压力外,阻隔在莆田人婚姻大道上还有一道阻碍。莆田的聘金数额过高,娶妻一般要花费几十万或几百万。有些村委会甚至在讨论如何自律性降低聘金。莆田人重视传宗接代,女孩一旦嫁到男方家就没有义务抚养女方父母的义务,只有婚前约定好日后抚养双方父母,不过大部分男方父母不会同意。现在每个家庭几乎只有一个男孩,同意女方抚养父母,则男方相当于“入赘了一半”,要接受女方家庭的各种人际关系,这在莆田父母眼中是不可接受的。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或二女户的家庭数量增加,有女儿的家庭希望男方入赘,有些双方有意的对象就因为这个原因没能喜结连理。
(三)爱情与生活
当今时代强调个人自由,“在性与婚姻上,表现为强调婚姻爱情的自由,强调性爱的自然属性,强调所谓的自然法则。”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爱情婚姻的权利,但是,“任何个体都必须在群体中生活,才可能生活下来,发展起来。包括人的许多本能都需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才能满足。”[5]那就面临着要爱情还是要生活这样一个选择。
爱情作为一种精神食品,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享受,可是若只是为了爱情,人类根本就没有必要进入婚姻。“在讨论社会制度时,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可以用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解释人们感情所寄托的对象,和发泄的方式;而不能以感情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方式。”[6]
从莆田市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明显更愿意选择生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从侧面反映出人只有生育后才能真正地明白“责任”这个词。“婚姻减少意味着收入减少,贫困增加。”布鲁金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资深研究员伊莎贝尔.索希尔(LsabelSawhill)这样认为。
莆田人从生活出发,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这个极具变化的世界,尽管手段有些瑕疵(比如父母太年轻,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甚至健康都有些影响),但对于解决困局来讲还是有效的。
四、结语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固然有许多让人觉得腐旧的东西,但我们所要说明的并不是给这种现象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它的合理性,而在于说明即使被太多人看为太封建太落后的思想文化、传统礼仪,在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型时,只要加以引导,也可能对制度的形成和转变产生一种积极作用。
[1][5]朱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J].比较法研究,2003,(2).
[2]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6.
[3]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4]杨文山.台湾地区的婚姻挤压[A].涂肇庆,主编.机遇与挑战——21世纪两岸四地的人口变迁[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75.
[6]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9.
【责任编辑:王 崇】
C913.1
A
1673-7725(2015)07-0075-03
2015-05-05
凌琳,女,福建莆田人,主要从事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