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5-03-20张淼
张 淼
(成都师范学院 政治教育系,四川 成都 611130)
一、 “微课”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程回顾
(一) “微课”的多样释义
“微课”这个词语在高校师生中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如何准确定位其概念,国内外学者根据自己研究侧重点和取向的不同对 “微课”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诠释。国外与 “微课”有关的单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现今热议的 “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1]。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2010年首次阐释了 “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随着国内 “微课”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其观点主要分为3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体。第二种观点认为,“微课”就是网络微视频或音频,是包含一个教学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第三种观点,也是国内学界最为认可的观点,认为 “微课”是 “微课程”的简称,主要以课程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微型视频课程。
这里我们采用胡铁生2013年对 “微课”的重新定义,“微课”又名 “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 “微课”浪潮的回应
“微课”教学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随着其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高校也开始了 “微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2012年12月,全国首届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微课”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加强培训的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各高校积极响应,很多高校专门为教师们印发了以 “微课”为主题的校园宣传资料,邀请此领域的专家召开系列专题讲座,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 “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课。于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 “微课”视频开始在各高校的 “微课”网络交流平台频繁出现。2013年,“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 “慕课”大潮相遇,“慕课”的大规模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为“微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 “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都是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微课”与 “慕课”对接后,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恰好符合了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量大、涉及面广的需求,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13年暑期,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推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建设,开始打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 “微课”平台,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了修课权限,这是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类的网络共享平台,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 “微课”教学进入了 “微网络课程”的教学试运行阶段。
二、“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设计现状审视
“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在各个高校不尽相同,胡铁生把 “微课”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 “微课”的 “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与 “微网络课程”认识与实践阶段。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通过拍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将录像剪辑制作成 “微课”视频,将其作为 “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或放在精品课或 “微课”交流展示网站上以供同行和学生学习观看。对于第三阶段,除少数高校使用了 “慕课”平台实现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网络课程教学外,大多数高校由于资源的限制,如有的高校还处于校园网络覆盖的建设中,“微课”的发展还未进入第三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 “微课”建设已发展到 “微网络课程”的认识和探索阶段,其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平台的建设无疑是走在最前列的教学改革尝试。除大规模开放的特征外,“慕课”的核心教学资源是以 “微课”的网络视频课程为主。在很多新闻宣传中,“慕课”平台与 “微课”平台更有共用之意,如 《上海西南部19校建资源慕课平台 (微课平台)共享》[4]一文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慕课”平台也是 “微课”应用的平台。我们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上海一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的高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跟读,并与多位参与此课程设计与学习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了解了其运行情况。这里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用南京大学梁乐明等提出的评价 “微课”设计的教学、社会、技术3个维度来管窥 “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设计现状。
(一)教学应用现状
1.教学目标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系统课程,在每学期第一次网络直播公开课上,主讲教师会介绍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前对此门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在和学生的课程讨论会上也会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 “微课”的学习方式做简单介绍。此外,在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点击进入教学大纲版块可以查到课程详细的教学大纲,大纲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做了清楚的阐述。学生也能够看到本门课程这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成绩考核标准,从而对课程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有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策略方面。“微课”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微视频的内容设计和资源整合方面。课程主体由36个微视频组成,视频的主要内容是授课教师围绕各个章节的核心内容进行讲授或者专题演讲、探讨,主要有3种视频编辑方式。第一种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重新编辑,有的教师选用的原有课堂教学实录,有的教师是选用的优秀公开课录像,还有的教师是专门为此拍摄的一个微教学视频;第二种是教师的专题演讲录像片段节选,如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教学视频和第八章两位教师关于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的演讲视频;第三种是教师的探讨式座谈视频实录,如复旦大学3位教师展开的关于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该如何去实践的探讨。课程经过专业团队的设置实现了学习资源的聚合,每一章节不只是提供了课程视频资源,还配有相关的知识卡、练习题、作业、小测试和相关的知识辅助资料。因为大部分 “微课”视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实践的剪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跳跃,不够连贯,我们从PPT的变换、黑板上内容的增添及台下学生的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这点来。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课程视频讲述线索不够清晰,没有明显的话题引入和关键概念的总结。此外,课程辅助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更新速度较慢。
3.学习评价方面。“微课”由于使用了网络平台,其便捷化的学习模块设计和数据统计功能能够方便地提供学生在线或离线的学习结果,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一个过程性监督和学习结果反馈。课程考核标准由4大板块组成,设置课程总分为100分,加分项10分,共110分,分别是:(1)线上成绩,由每章测试10分总90分组成,加权占比40分。(2)见面课成绩,由2次直播课、4次见面课组成。每次5分,总30分,加权占比30分。(3)期末考试成绩100分,加权占比30分,采用线上考试形式提交论文。(4)论坛成绩为额外加分项,共10分。发贴数大于50条且每条大于30字,即可获得3分;回贴数大于50条,每条大于30字,即可获得2分;老师打分,每贴给予分值为1分,同一学生老师打分不得大于5分,超过按5分计算。每一章的测试题都经过了讲课教师精心设计与教学主题,并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不同题型。学生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测试自己对在知识的掌握度,又能在提供深层思考的主观题上锻炼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对于客观型的选择题基本选择答案的同时就能知道对错与否,选错后通过重新看视频相关部分内容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主观题型会有相应的参考答案,助教也会定期在网上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做出反馈,并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班级学习小组讨论,任课教师会做出相应的解释,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得到的当面交流机会不够多。在追踪评价上,需要学生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情况给出改进建议。除此之外,在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网上回答一份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可以此得出学生对 “微课”学习的评价。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做准备。
(二)社会交互现状
1.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 “微课”平台不提供在线的同步交流功能,而是使用异步在线讨论功能为学生解惑。学生可以在线提问,在问题反馈上,对于平台的网络故障问题,智慧树平台的技术维护人员会做出相应反馈;而对于专业知识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助教定期、批量、简单地回答学生问题,任课教师在见面课上集中回答助教收集起来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 “微课”平台上,学习小组在线协作学习和同伴间的交流方面都十分欠缺,基本上只有个别积极的学生会在讨论区提交自己的学习资料和感受,回帖数还寥寥无几,其他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无互动学习的状态。而课程的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恰巧弥补了线上交流不足的缺陷,见面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彼此的看法。
2.学生与媒体的交互。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登陆后可以在学习进度模块上清楚地查看到自己的学习进程,助教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和督促班级学生学习和作业的进度,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牵涉到学生的选课学分获得,学生会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微课”平台根据个人学习需求推送相关学习资源方面,“微课”仍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只局限在提供教师上传的有限教学资源上,没有实现与更多网络资源的关联。
(三)技术应用现状
1.整体布局。“微课”平台页面风格统一,视频布局简洁合理,页面色调清新明亮,符合学生需要方便快捷学习的需求。但其简单的页面视觉感也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方便易用性。由于手持移动终端开发受限问题,学生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观看 “微课”视频。我们做访学的高校是上海地区的 “985”高校,该校电子资源十分丰富,图书馆有电子阅览室可以供没有购买个人电脑的学生上网学习。对于有个人电脑的学生来说,教学区和公共学习区域都覆盖了无线网络,宿舍区域也有专门的电信宽带可以接入,这就消除了使用 “微课”平台的基础障碍。总体来说,平台的访问、浏览、使用还是很方便的,所有学生都能按期完成学习进度,只是在公共提问区域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对于平台偶尔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了很多提问,如作业多次提交不成功等问题。网络维护人员会及时地回答学生问题,解决网络故障。“微课”平台没有添加站内搜索引擎,没有设置通过关键词 (索引、标签)检索相关学习内容的功能,但其清楚的版块和章节划分让学生搜索相关学习内容时也十分轻松。平台不支持学生对 “微课”页面进行个性化设计。如果学生可以自定义自己的学习主页,就能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模块及辅助工具,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料数据库。
3.资源开发与再生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微课”平台自2014年投入使用后,资源开发和再生都是比较欠缺的。第一,平台上的微视频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编辑的权限,教师的原视频都是由专业的网络公司编辑的,微视频是无法在网站上编辑与再生的。第二,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在课程资料和课程论坛里上传教学相关资源,但其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每学期上传的资料都十分有限,在学习资源的互动方面学生的积极性还没被调动起来,学习资料无法实现边学边创作的动态再生。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微课”的改进措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是一门应用了开放、混合、大规模在线教学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该课程的 “微课”已经迈向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整合了各种学习资源的在线网络课程阶段。但课程在教学、社会交互和技术方面都存在的一些不足,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优化 “微课”教学应用的设计
首先,缩短视频时长。以微视频资源为主的 “微课”教学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视频时长有限制,国外“微课”视频基本都在10分钟以内,国内首次高校 “微课”比赛限制的 “微课”视频时长为10到20分钟,而本门课程36个视频中时长20分钟以下的只有12个,其余全都超过了 “微课”限定的时长。过长的视频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惫感,而忽略相关的知识点的衔接。虽然视频中会插入1-3个练习题让学生关注前段视频中所讲重点,但因为有PPT视频的要点总结,习题难度较小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章、节、点的关系,将视频切割成更小的知识点,在更小的单位时间内把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而不是采用一个视频浓缩一个小节内容的方式,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到知识的关联性。
其次,提高视频制作的质量。现有的视频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教师的课堂实录插入后期制作的PPT模式。教师可以开发更多样的课堂视频呈现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此外,少数视频剪辑痕迹明显,板书和课堂播放的PPT偶有跳段,教师的要点阐述被部分删减,有时候跳跃到下一部分时,视频内学生被老师课中的幽默点逗笑,而观看视频的学生却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削弱了学生对网络课堂的参与感。提高 “微课”视频质量,就要从 “微课”本身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录制专门的教学微视频,让教学视频更有整体连贯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再次,整合辅助教学资源。现有的教师和学生上传的课程资料较少,更新较慢,而且都笼统地放在了一个版块里,教师上传的资料放在课程资料里,学生的资料主要放在讨论版块里。“微课”平台可以将辅助学习资料关联入相关教学内容节点内,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更方便地查找到所学知识点的辅助学习资料目录,并且提供相关资料的搜索途径。此外,在资料的更新上,应注意到课程资源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
最后,细化学习评价模块。除了系统的学习评价标准外,平台上对学生的追踪评价主要通过学情报告来体现,其中的数据是通过从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行为、在线讨论、在线视频观看情况、见面课情况等5方面分析而来,里面可供分析的指标太少,以至于教师在查看教学运行情况时只能得到笼统的分析结果,教师想要更深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还需自己设置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因此,平台设计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任课教师的不同教学评价需求,提供更多的学习评价指标设计模块,以方便教师进一步地完善教学。
(二)增加 “微课”中的师生互动
“微课”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 “教”与 “学”两方面上,教学相长,教师 “教”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获得进一步提高,而学生在 “学”中产生的疑惑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指点,学习就会变得盲目与缓慢。缺乏教学互动的网络教学很容易偏离教学的原初目标,教与学相分离,这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 “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有深度思考的学生问题可以在讨论课上分享,以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后给予评价;教师应掌握课程论坛里学生的交流情况,并加入讨论,以厘清学生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教师自己也需要提高自身在论坛里的参与积极性,针对新的时事热点发起讨论或者提供资料,提高师生的互动。另外,“微课”平台应进一步增加辅助性的学习插件,让学生能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三)加快 “微课”技术与内容革新的步伐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课”的平台功能还较为简单,教师尤其是学生无法对视频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师生也无法根据教学或学习需求重新编辑。这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本身的网络操作技术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站技术运营商无法提供易于操作的视频或网站编辑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是 “微课”发展的必要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方便、快捷、有个性的网站编辑模式和网络互动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适宜的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更新。如果不能更新与编辑教学视频,长时间使用同一个案例、一个模式视频,那么其教学效果显然比用新鲜的课程内容效果要弱得多。因此,加快 “微课”技术与内容的革新的步伐,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再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 “微课”是实现了网络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后续的开发与使用对其他课程的 “微课”建设有重要的探索意义。随着加入 “微课”课程平台的高校越来越多,其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课程设计形成后,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进行完善,在具体的教学应用实践中进行调整,让课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不断推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如何利用新技术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来解答。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 65-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新晨阳光.上海西南部19校建资源慕课平台(“微课”平台)共享[EB/OL].http://www.xcyg.net/html/53/245.htm.
[5]韩庆年,柏宏权.超越还原主义:在线教育背景下“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98-102.
[6]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7]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8]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100-110.
[9]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7.
[10]赵国辉.校本“微课”的价值取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3-107.
[1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7.
[12]李春会.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1.
[13]马兰,张文杰.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