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重复累书孔子生平现象及原因探析
2015-03-20张耀予
张 耀 予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重复累书孔子生平现象及原因探析
张 耀 予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之外对“孔子相鲁”“孔子卒”进行了重复累书,根本目的在于借此展现时代变化,是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撰史思想的必然结果。对孔子生平的累书客观上凸显了孔子的精神人格,推尊了孔子“至圣”的地位。而之所以以明确系年重复累书孔子生平,有孔子地位重要、司马迁对孔子极其崇拜、《春秋》的影响以及孔子自叙生平的影响这几方面的原因。
《史记》;孔子生平;重复累书
一、《史记》重复累书孔子生平的情况
《史记·孔子世家》是历史上第一篇孔子传记,详细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司马迁又通过《仲尼弟子列传》进一步表现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以《孟子荀卿列传》叙述儒学的传承,以《刘敬叔孙通列传》《儒林列传》展现儒学在当时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学发展史。这些列传虽然不以孔子为传主,但是都与孔子密切相关,尤其是《仲尼弟子列传》,虽然不是像《孔子世家》那样明确地以年系孔子之事,但是记载了大量的孔子言行,对《孔子世家》是必不可少的补充。除《孔子世家》之外,司马迁还屡屡在其他篇章中提及孔子,或者引用孔子之言来议论事情、评论人物,或者记载孔子的行为,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以明确的纪年记载了该年孔子的行状。这些内容,数量甚多,贯穿许多篇章,而又有明确纪年,其中孔子的生卒年、相鲁之事被重复累书,可以说是《史记》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张大可认为:“司马迁很不注意人物的生卒年和连续的行状事迹,并影响了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1]298但是,于孔子却似乎是一个例外。司马迁擅长用互见法表现人物性格,补充说明事情,但是对一个人物的生平如此反复地进行重复累书,除了孔子,还没有第二个人。
《孔子世家》之外,有明确系年的孔子生平记载共有三十七条:
《周本纪》:
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2]157
《秦本纪》:
惠公元年,孔子行鲁相事。[2]198
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2]198
《十二诸侯年表》:
鲁 二十二 孔子生。[2]640
鲁 十 孔子相。[2]668
鲁 十二 齐来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孔子行。[2]669-670
卫 三十八 孔子来,禄之如鲁。[2]670
陈 六 孔子来。[2]670
宋 二十五 孔子过宋,桓魋恶之。[2]673
鲁 十一 齐伐我。冉有言,故迎孔子,孔子归。[2]677-678
卫 八 孔子自陈来。[2]676-677
卫 九 孔子归鲁。[2]677
鲁 十六 孔子卒。[2]681
《吴太伯世家》:
十五年,孔子相鲁。[2]1467
《齐太公世家》:
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钅且曰:“孔子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犂钅且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2]1505
《鲁周公世家》:
二十二年,孔丘生。[2]1538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与夹谷,孔子行相事。齐欲袭鲁君,孔子以礼历阶,诛齐淫乐,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2]1544
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2]1544
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2]1545
十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于徐州。孔子请伐之,哀公不听。[2]1545
十六年,孔子卒。[2]1545
《燕召公世家》:
十四年,孔子卒。[2]1553
《管蔡世家》:
二十六年,孔子如蔡。[2]1569
《陈杞世家》:
湣公六年,孔子适陈。[2]1583
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告急楚,楚昭王来救,军于城父,吴师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时孔子在陈。[2]1583
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湣公,遂灭陈而有之。是岁,孔子卒。[2]1583
《卫康叔世家》:
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后有隙,孔子去。后复来。[2]1598
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孔子自陈入卫。[2]1599
九年,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其后鲁迎仲尼,仲尼反鲁。[2]1599
二年,鲁孔丘卒。[2]1602
《宋微子世家》:
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2]1630
《晋世家》:
十二年,孔子相鲁。[2]1685
三十三年,孔子卒。[2]1685
《楚世家》:
十六年,孔子相鲁。[2]1717
《郑世家》:
二十二年,楚惠王灭陈。孔子卒。[2]1775
《魏世家》:
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2]1837
《伍子胥列传》:
其后四年,孔子相鲁。[2]2178
《孔子世家》很详细地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以上诸条都在《孔子世家》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所以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一种“重复累书”。互见法在这里的运用,并不是为了使历史事件的叙述更为完整,而是通过重复累书来传达文字背后的意义,表现司马迁的态度。分析以上诸条内容,我们发现在《孔子世家》之外,以《十二诸侯年表》对孔子生平的记载最为详细,共有10条,勾勒了孔子一生大致的行迹。这10条又均见于《十二诸侯年表》和《孔子世家》以外的篇章。其次,以《鲁周公世家》的记载最为详细。《鲁周公世家》以孔子相鲁为中心,比其他篇章(除《孔子世家》外)更为详尽地记载了孔子相鲁的作为及其失败。而其他的一些篇章一般会记载孔子与该国之间的事情,如《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景公与鲁定公相会夹谷,孔子诛淫乐;《管蔡世家》记载,二十六年,孔子如蔡;《陈杞世家》记载,湣公六年,孔子适陈;《卫康叔世家》记载,孔子往返卫国前后。这些都是孔子与传主国相关之事,因而在该篇之内再加以记载。在这些记载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共有9条记载了孔子卒年,共有10条记载了孔子某年相鲁,而在这些记载之中,大多数前后并无与孔子相鲁或孔子卒相关之事。如《周本纪》记载: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这一条前后就无与之相关者,均为大事记载。前后记载了各个诸侯国国君崩之事,独孔子卒得以与国君崩并记。又如《秦本纪》记载孔子惠公元年相鲁,悼公十二年卒,前后也没有与之相关者,只是以编年体的方法记载了发生的大事件。其他如《吴太伯世家》《燕召公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晋世家》《楚世家》《郑世家》《魏世家》《伍子胥列传》均如此。清代学者赵翼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在《陔余丛考》中指出:“孔子无公侯之位,而《史记》独列于世家,尊孔子也。凡列国世家与孔子毫无相涉者,亦皆书是岁孔子相鲁、孔子卒。以其系天下之重轻也。”[3]86张大可在《史记研究·〈史记〉互见法》中也提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反复评赞不足以重其人,又用互见法重复累书孔子之卒,以见一代伟人之陨落,加重悼念的感情。……司马迁三次书孔子相鲁,八次书孔子卒,重复累书以突出孔子天下一人的历史地位,这是运用互见法来寓论于序事。”[1]302-303赵翼认为,司马迁这样做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推尊孔子,二是因为孔子之卒系天下轻重。张大可认为,司马迁是为了加重对孔子逝世的悼念之情,表现孔子“天下一人”的历史地位。这都是很有见地的看法,可惜没有进行深入详细的论证。
二、《史记》重复累书孔子生平是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需要
《史记》用互见法记载事和人,篇章之间往往可以互相印证。因此,探究重复累书孔子生平的原因,应该将所有关于孔子的内容综合起来看。《孔子世家》作为孔子的本传,主要记载了孔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儒者和其失败的政治命运以及其退而编次《春秋》之事,赞颂了孔子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终无所用,相鲁也以失败告终,林宗昱概括为“挫败的叙事”[4]393-396。这一系列“挫败的叙事”,表明孔子以礼乐为核心的政治追求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无法实现。与之相照应的,《十二诸侯年表》记叙的重点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孔子世家》论赞称颂的是孔子的文化事业,《太史公自序》也有言曰:“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於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2]3310但是无论《孔子世家》还是《十二诸侯年表》,记事的重点都是孔子失败的政治命运。陈曦在《〈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之中认为,司马迁故意夸大了孔子的政治才能,以此来反衬孔子的悲剧命运。[5]116-119林宗昱也认为,《史记》叙评的对比在于表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4]这些都有道理,但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司马迁是一个史学家而不是一个文学家,他写史记的原因,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很明白,“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2]3319,也就是考察时代的兴衰,探究其中的原因。他在《报任安书》中也提到“通古今之变”。《史记》虽然是纪传体,但是其重心并非为记人,而为记事。[6]261-263那么,司马迁重点记叙孔子失败的政治命运,重复累书其生平,根本意义还是在于事件在时代背景中的分量而非为突出孔子的精神和人格。《十二诸侯表》记载:“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又一次提到“盛衰”,并且以孔子卒为这一段历史的终结,很明显,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去世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关于表的作用,张大可有很深入的研究:司马迁作十表,最大的功用在于以十表编年纪历,划分历史断限,建立了古代的年代学。《三代世表》起黄帝讫西周共和,表现积德累善得天下的古朴时代。《十二诸侯年表》,起共和讫孔子卒,表现王权衰落的霸政时代。《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元年,讫秦二世之灭,表现暴力征伐得天下的战国时代。《秦楚之际月表》,起陈涉发难,讫刘邦称帝,表现五年之间天下三嬗的剧烈变革时代。汉兴以来六表,表现大一统的今世时代。司马迁以社会的伦理变化为标准划分历史分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具体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家,用以表现历史之“变”,具有作规律性探讨的卓识远见。[1]318-319因此,司马迁以孔子悲剧的政治命运为叙述重点,不仅在于渲染悲剧气氛、表现孔子精神,更是以孔子努力维护周礼而最终失败反映那个时代的王权衰落、礼崩乐坏,以孔子的最终失败表现积德累善时代的一去不复返和暴力征伐时代开始的必然。司马迁夸张孔子的政治才能,是因为他对孔子“拨乱反正”欲以改变时代而失败怀有深深的遗憾。但是司马迁认为,孔子的理想是可以在当世实现的。邱逢年《史记阐要·全书脉络》:
本纪各纪一帝之首尾,八书通纪历代之法制,而各以类从。本纪为八书之经,八书为本纪之纬。如《礼》《乐》二书,起首皆言礼乐之言与礼乐之用,虽一举三代,一举有虞、成王,其实五帝三王四本纪凡言制作处,二书皆与之相发。其言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与《周纪》屡言王道缺微,王道衰微,政由方伯,及赐伯、致伯、称伯、称王等语相发。其皆以孔子用舍为古今礼乐盛衰升降大关纽,与《周纪》特书“孔子卒”相发,而列国世家吧遍书“孔子相鲁”“孔子卒”皆(不)可知矣。其言秦采六国礼仪,二世尤娱淫乐,与《始皇纪》“改年始朝贺”八句,“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二句,“一法度”三句,及“二世责问李斯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云云相发。其言高祖皆袭秦法,少所变更,与《高纪》论“朝以十月”十字相发。《礼书》言孝文好道家之学,以礼为无益于治,《乐书》言高祖崩,宗庙歌《三侯之章》,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与《吕后纪》论“休息无为”,《文帝纪》“专务以德相民”相发。其言武帝定仪协律,亦必与《武帝纪》相发,但无可征耳。此八书所以为本纪之纬也。[7]508
邱逢年认为,八书是本纪之纬,并且认为用舍孔子关系礼乐升降,所以《周书》要记载“孔子卒”,列国世家重复累书“孔子相鲁”“孔子卒”。司马迁不仅以《礼》《乐》二书为本纪之纬,以《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儒林列传》等篇章精心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儒学发展史,借《太史公自序》叙追随孔子作《春秋》之用意,还时时处处征引孔子,把孔子当作唯一可以印证的权威。[8]43-45这些都说明了司马迁是认同孔子的政治理想的,其隐含的深意是认为实施孔子的政治理想有益于当今王朝的兴盛。孔子所要追求的是建立一个遵循周礼的国家,而司马迁却是在孔子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了自己的“史记帝国”。从整体上来看,司马迁记叙孔子失败的政治命运和逝世是为了表现孔子力挽狂澜的政治努力的失败和一个时代的终结。从这个角度看,司马迁在诸多篇章重复累书“孔子相鲁”“孔子卒”就是别有深味的,因为他事实上是在通过这一书法进行提示:这一年孔子相鲁,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革新开始了,而又以失败告终;这一年孔子卒,王权衰落的霸政时代结束了,更为血腥的暴力征伐时代开始了。没有这些重复累书,仅仅靠《孔子世家》的记载和《表》的勾勒,“相鲁”和“卒”的意义就得不到强调,而在每个篇章提示读者历史的兴衰变化、时代的变迁的用意(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体历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某一个国家的历史)也就无从谈起了。而这一切背后的深层原因,自然是司马迁引以为己任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便是累书孔子生平最为重要的原因。
三、《史记》重复累书孔子生平客观上 凸显了孔子精神,推崇了孔子地位
司马迁重复累书孔子生平,凡是孔子周游过而又无所用的国家在该国《世家》中辄记之,使读者对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了更完整的了解、更深刻的印象。在这之中,又以重复累书“孔子相鲁”“孔子卒”为巨,而这又是两个悲剧性事件,在客观上无疑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联系司马迁对孔子政治才能的夸大[5]116-117,在客观上,司马迁重复累书孔子生平的确起到了加深孔子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也如张大可所认为的是对孔子逝世的悼念。而对孔子悲剧性的政治生涯重复累书,又对其文化事业上的贡献极其赞扬,加之对其厄于陈蔡却不改其志的详细记载,和有意在《孔子世家》中安排隐士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以表现孔子用世精神的可贵,在客观上构建了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形象,而这一精神,正是和司马迁勉励自己作《春秋》是一致的。
司马迁在论赞中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称赞孔子的品行学问,又历叙自己读其书,想其为人,参观其故居徘徊不忍离去,称孔子为“至圣”,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崇拜之情。司马迁对于确立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很大的功绩。[9]《孔子世家》:“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在司马迁心中,这是孔子作《春秋》之因。颇有意味的是,与其对孔子“至圣”的论赞相呼应,司马迁在各篇章中重复累书孔子生平,为存孔子之名做了极大努力。当然,存孔子之名事实上是为了弘孔子之道,但是在客观上,无疑进一步起到了推尊孔子的作用。
四、《史记》以明确系年重复累书孔子生平是受孔子自叙影响
既然《史记》并不注意人物的生卒年和连续的行状事迹,为什么于孔子是一个例外呢?这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如前文所述,司马迁以孔子作为时代的代表,以孔子的政治改革、逝世为关系时代盛衰转变的大事件,所以必须至少明确系年孔子相鲁、孔子卒之年。而孔子又是司马迁极推崇的人,所以《孔子世家》对其生平事迹记述甚详。对于孔子生年,除了《孔子世家》有记载外,还见于《十二诸侯年表》和《鲁周公世家》。
其次,赵生群认为,《史记》中春秋以前的各个世家,记载历史事件的方法,主要还是编年排列,《史记》的各个年表,则更加接近于《春秋》编年大事记的形式,这是《史记》对《春秋》形式上的继承,也是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之一。[7]221对孔子生平的重复累书,大部分见于本纪、世家、年表之中,所以系以明确纪年是十分自然的。
最后,司马迁可能是受了孔子自叙生平的影响。《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0]12孔子自叙的这段话,被后世许多学者视为年谱之发源。[11]而司马迁的自叙显然与其一脉相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以司马迁在记载孔子行迹时自然注意了年份的确定。司马迁以明确的系年书孔子生平,甚至重复累书,使我们在孔子自叙一生学问进益之外,还清楚地了解了其一生的行迹变化,这也许也是太史公寓意之一。
[1] 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清]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4] 林宗昱.论《史记》叙评对比——以《孔子世家》为考察中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93-401.
[5] 陈曦.《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 张新科,高益荣,高一农.史记研究资料萃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8]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 陈其泰.司马迁与孔子:两位文化巨人的学术关联[J].孔子研究,1991,(4):36-44.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 吴洪泽.论年谱与儒学之关系[J].儒藏论坛,2010,(00):59-73.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 of the Repeat Writing of Confucius’ Life in Historical Records
ZHANG Yao-yu
(Chinese Department,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Sima Qian’s repeat writing ”Confucius served the prime minister of Lu” and ”Confucius dead” in the addition toConfuciusinHistoricalRecordsis to perform the change of ag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his history ideas: “to clear the beginning and end, and study the prosperity and decay”. The repeat writing of Confucius’ life showed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and increased his status. Sima Qian’s repeat writing Confucius’ life by exact years have four reasons: Confucius is an important person, Sima Qian admired Confucius, the influences ofTheSpringandAutumnAnnalsand the influences of Confucius’ autobiographies.
Historical Records; Confucius’ life; repeat writing
K204
A
1009-5128(2015)19-0052-05
2015-06-25
张耀予(1990—),女,湖北随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