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秦腔史》序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剧作家秦腔世纪

孟 建 国

【秦地文化研究】

《20世纪秦腔史》序

孟 建 国

益荣教授和我结识于省诗词学会的一次活动中。由于都喜欢秦腔,我们的共同话语便多了起来。他告诉我他读了我的《易俗社百年赋》《振兴秦腔:继承与创新》等文章很受教益,又告诉我他写了一部《20世纪秦腔史》即将出版,并希望我能给他的书写序。我欣然答应,也算是对家乡热心研究秦腔艺术和秦腔史的学者的一点喜爱吧。

秦腔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京剧和多个地方戏的先声,具有极其悠久灿烂的历史、丰富繁荣的成果。其代表性剧目和艺术家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辉煌,可谓人才辈出、星光璀璨。正是这种人才、剧目和班社的薪火承传,使得秦腔的发展历史波澜壮阔、高潮迭兴,虽然筚路蓝缕,却也瑰丽辉煌,成为中华文化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秦腔一直是“剧业”盛而“剧学”微。相对于京剧和一些大的地方剧种,秦腔理论和历史研究薄弱、学者不多、资料匮乏、钩沉难得。清代陕西泾阳人张鼎望著有《秦腔论》一书,据说对秦腔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演变作了专门论述,但多方搜寻,未能找到此书。著名戏剧艺术家梅兰芳、马少波、欧阳予倩、程砚秋、田汉、曹禺、张庚等人曾对秦腔某些剧目和演员作过评论。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文章和专门著作则鲜矣。直到20世纪80年代,焦文彬等先生撰写的《秦腔史稿》的出版,才具有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秦腔研究史性专著。可惜,此书只写到1911年易俗社创建前。尽管在该书的《编写说明》中已经列入了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时期秦腔的相关章节,还特意说明:“至于解放后的秦腔史,当然作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但因此项工作还需作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又限于笔者的时间与处境,只好待来日看情况再说。”他们也有打算“将在适当时期续完这部书稿的近代部分,使之不致残缺”(《秦腔史稿·后记》)。但因几位先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故此书后面的部分一直没有写出,不啻为秦腔史研究上的一大憾事。益荣教授的《20世纪秦腔史》正是顺着《秦腔史稿》的思路,描述了一段历史时期秦腔发展的脉络,可谓弥补了《秦腔史稿》的空缺。

该书主要由七章构成:第一章“秦腔概说”,主要从秦腔的历史、艺术特质、表演艺术、流派与传播等方面全面而概要地介绍秦腔,使读者对于秦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顺承《秦腔史稿》的研究思路,为本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本章简单勾勒了秦腔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论述了秦腔“高亢、刚健、粗犷、豪迈”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秦人内在的慷慨悲壮、倜傥不羁、宁折不屈、爽朗耿直、是非分明的人格精神,概述了秦腔的传播途径以及对其他剧种的影响。第二章是该书的重点,全面介绍了20世纪尤其是上半叶成就最高、最为重要的秦腔社团易俗社,从它的主要剧作家、教练、演员等方面凸显其在秦腔改革与发展上作出的杰出贡献。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西安另一个百年秦腔老社团三意社,以及正俗社、尚友社、榛苓社、秦钟社等的发展情况。通过这两章描述出20世纪上半叶秦腔发展的脉络。第四章主要从民众剧社、七月剧团、关中剧团、竞存社等描述在陕甘宁边区形成的新秦腔。第五章描述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17年的秦腔发展历史。这是20世纪下半叶秦腔发展的一个高潮,造就了一批有名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名导名戏。此章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描述重点。第六章“文革”十年的秦腔。介绍了“样板戏”和当时相对比较好的剧作《骆驼岭》《枣林湾》等。第七章新时期的秦腔艺术。从 “文革”后到21世纪的20余年秦腔发展概况,代表剧作家的代表作品,以梅花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新生代秦腔名角,冲破市场化带来的困境而迈入新世纪等方面展示改革开放以后秦腔艺术的发展状况。此时既是20世纪秦腔第三个发展繁荣期,同时又是秦腔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秦腔艺术新的繁盛期,经典悉出,新作逢时,名家显现,观众热烈,又见繁荣。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戏剧艺术的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秦腔和其他戏剧一样,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经过文化政策的改革调整,秦腔艺术以适应市场的新面貌进入了新世纪,并继续作出新的成绩。 附录的20世纪秦腔年谱,是按照时间顺序,将20世纪秦腔发生的事情作以纵线条的勾勒,与前几章的横断面描述形成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类如《史记》的“表”与“本纪、世家、列传”之关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秦腔史》采用以时间为纵线和以社团、剧作、演员研究为横断面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同时突出重点社团、剧作和名角,尽可能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展现出20世纪秦腔发展的面貌和成就。其主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以为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填补了秦腔研究一段空白。该书承接焦文彬等先生主编的《秦腔史稿》,形成秦腔从古到今的完整史。《秦腔史稿》是通史,该书可谓断代史。

其二是研究资料丰富。该书力图从戏曲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剧作家”和“演员”的角度全面勾勒20世纪秦腔的发展脉络,尽量搜集全名家名作,使之能够全面展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秦腔剧作家、作品、表演艺术家的全貌,力求达到一书在手,当时的代表性剧作家、名作、名角资料基本掌握,为读者、研究者提供资料上的便利。

其三是对振兴繁荣秦腔有莫大裨益。秦腔已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有利于文化建设,有利于秦腔艺术的繁荣发展。

益荣教授在学术积淀丰厚的陕西师范大学从事戏剧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着深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研究才华,相信他能在秦腔研究,尤其是秦腔的起源、演进、流派、艺术特色、社会意义等理论研究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是热爱秦腔的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作这篇序文的初衷。

聊此为序。

【责任编辑 马 俊】

孟建国(1952—),男,陕西岐山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委员会主任、陕西诗词学会会长、秦腔研究专家。

猜你喜欢

剧作家秦腔世纪
剧作家王辉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世纪赞歌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My School Life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