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真善美的偏离与回归探析
2015-03-20向天成
朱 琴,向天成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郑州 450046;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引言
“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发生在2015年2月26日下午,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有两名儿童在一处人工湖边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正在附近的大学生孟瑞鹏听到呼救声后跳湖施救溺亡。正巧被救小孩的母亲目睹了这一见义勇为的整个过程。她因为害怕承担相应的经济或法律责任,教唆两个小孩谎称孟瑞鹏是因为背靠湖边栏杆玩手机,与孩子们一起不慎掉入水中。事后经过警方调查取证,被救小孩的母亲终于坦白孟瑞鹏救人事实,向世人还原了孟瑞鹏见义勇为的真相。在整个事件中,我们从年轻大学生孟瑞鹏身上看到了人性真善美的闪耀,为他不幸牺牲感到悲痛和惋惜,为他见义勇为感到骄傲。但是被救小孩的母亲教唆孩子隐瞒事实这一举动令人深思。“‘不慎落水被救’本身并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追究家长心虚说谎的原因,如果不是对自己‘见死不救’心怀忐忑,那就是某种原因让她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感。”[1]在被救小孩母亲言行的背后,不禁令人觉察到部分人的诚信、良知和感恩等美德与社会常态正发生着严重的偏离。因此,文章结合“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对人性真善美偏离的表现进行阐述,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修养对人性真善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回归人性的真善美进行讨论。
一、真善美的偏离
(一)真善美偏离的表现
1.诚信的偏离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要素构成。一般认为,“诚”是指诚实、诚恳、真诚等;“信”多指信用、守信和信任等。因此,诚信常有“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要真实,做事要守信。诚信是为人之本,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时刻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令人深思。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需要与人交流,并分享信息,我们必须本着诚信的原则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分享。在“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中,被救小孩的母亲明知孟瑞鹏是因为救自己小孩而失去生命,她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未向世人如实供述孟瑞鹏溺亡的真相,反而教唆小孩撒谎。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被救小孩的母亲不仅自己缺乏诚信,而且不断误导纯真的小孩背离诚信。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个人或者家庭的利益,扭曲事实真相,导致人性的至真即诚信严重偏离于常态。小而言之,无信不立,不讲诚信,难以与他人合作。大而言之,不讲诚信却是背离社会道德,与社会和时代发展背道而驰。
2.善良的偏离
“善良的品性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的主导道德价值,又是个体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它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本倾向。”[2]善良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品行。善良是建立于诚信品性之上,它是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人性良知。简单地说,善良就是爱,爱即爱生命、爱生活。孟瑞鹏不顾自己安危,迅速跳水救人,这突显了人性的善良。然而,当小孩被救起来后,被救小孩的母亲没有想到孟瑞鹏的善良与爱,用冷漠的谎言掩盖事实真相。“舍生取义”是儒家提倡的最高德行,当有人以生命来践行这一崇高德行之时,我们不能以谎言抹灭其至善的人性。我们为什么不能与被救小孩的母亲一起换位思考,为之付出年轻生命的践行者,他的父母和家人是何等的悲痛,我们是否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善良不能只局限于爱自己和爱家人的小圈子,更要爱他人和爱社会的大圈子。
3.感恩的偏离
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3]感恩是真和善的结合,是人性至美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不仅要讲诚信,要有良知,同时要心怀感恩。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当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们需要身边人给予理解、帮助与支持。心存感恩不仅是对别人表达一种由衷的谢意,更重要是表达一种真实的肯定与认可。从这个意义说,感恩正是人性至美的一种表现。在“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中,被救小孩的母亲用谎言掩盖事实,她没有意识到向对方家庭表示感恩,同时也没有积极启发小孩认识和理解感恩。这正凸显了我们感恩意识的淡薄。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情感,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和友好,同时,感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二)真善美偏离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4]生产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志。为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人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是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导致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在“孟瑞鹏事件”中,被救小孩的母亲仅因为自己家庭利益,而不顾对方的生命价值及他人的利益,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另外,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大多数人不能正视这种差异,心理表现出极度的不平衡,感恩意识自然也就显得更加淡薄。其次,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社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常常以追求差异化而体现个性化,同时部分舆论媒体未充分发挥正面向导作用,使得一些公民价值判断混乱。最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在加速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只能进行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谴责。比如人们不讲诚信,人情冷漠,缺乏感恩等引发的事件发生后,多数情况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谴责,很少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这也是导致人性真善美偏离的重要原因。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环境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首先,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其次,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则不利于孩子善良品性和感恩意识的形成。最后,教育方式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不同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家长遇事考虑不全面,做事不能够通情达理,则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就像在“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中,被救孩子的母亲没有正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将自己的错误言行强加于孩子,必然是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误导,影响孩子对人性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3.学校因素
学校是系统地向学生实施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技能,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首先,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也包括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其中,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缺乏相关的学习氛围,必然会降低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他们理解和追求真善美。其次,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的第一件大事,他们把考分看成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其片面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并限制学生参与课余活动,从而不利于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再次,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性真善美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创新,未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多元化教学设计,未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是学生对人性真善美理解脱节的重要原因。最后,班级管理的影响。往往有丰富班级管理经验老师的年龄较大,他们都不愿担任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很多年轻班主任常常因缺乏管理经验,对营造良好的班风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自然会影响学生理解人性真善美的发展。
4.个人因素
个人修养是孩子正确理解和践行人性真善美的内部决定因素。影响个人修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人在处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常常缺乏理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其次,自我调控的影响。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正视偏离于常态的真善美的事实,不能积极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对人际矛盾和利益纠纷进行调控和处理,则更容易让我们表现为随心所欲、自私自利。最后,人际交往的影响。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更多是利益和效率的竞争,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冷漠与观望。个人修养的缺失是造成很多社会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源。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缺乏自我意识,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对人性真善美的正确判断。
二、真善美的回归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社会价值导向有正向性和负向性的双重效果。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猛然冲击,催生了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不同的社会价值导向。比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工具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进行大力宣传,扩大其良好的社会效应,让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能对那些积极的事件产生精神共鸣,形成正确的真善美的价值评判标准。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精神文明的相关规章制度,对社会中不良现象进行严肃批评和谴责。对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还应追究法律责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二)发挥教育作用,诠释真善美的真正内涵
“真善美境界是社会与个体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助益社会和主体实现此境界。”[5]通过对真善美偏离原因的分析,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家长起示范作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止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要不断改正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格导向,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任课教师除了讲解书本知识,还应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扩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开展诚信、友善、感恩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本质,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提升自我修养,认真践行真善美
“通过自我修养可以使人在喧嚣的尘世搅扰、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的漩涡中,获得一种内在的超越感和一份心灵的宁静。”[6]首先,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自我修养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不仅包括正确认识现实自我,还包括树立理想自我。我们既要看见自己的长处,也要清楚自己的不足,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以人性真善美为生活的评判标准,从而树立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理想自我。其次,提高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关键,当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不平衡时,以人性真善美为解决问题的准则和方式,不断调控和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与周围的和谐统一。同时学会在生活实践中不断陶冶自己,从而提升对人性真善美的理解和践行水平。最后,改善人际交往技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学会诚实守信,做到言行一致;学会理解和关爱,做到友爱友善;学会感动和感激,做到知恩感恩;从而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积极凸显我们人性真善美的真实内涵。
结语
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这不仅是关爱他人,更重要的也是关爱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良心,一方面要靠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道德修养。”[7]每个人都坚守诚信、秉持友善、心怀感恩,我们偏离于社会常态的人性美德仍能回归于人性真善美之中。“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中关于诚信、善良和感恩等美德的缺失和偏离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1]胡文江.撒谎的“被救小孩”也是受害者[EB/OL].环球网.(2015-03-03)[2015-04-20]http://opinion.huanqiu.com/plrd/2015 -03/5805437.html.
[2]华敏.当代大学生善良品性的缺失与回归[J].教育探索,2009,(11):133-134.
[3]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92-95.
[4]刘海霞.关于中学诚信教育的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5]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44-48.
[6]杜凯.儒家自我修养的视界[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88-92.
[7]孔庆祥.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刍论[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