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生命哲学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2015-03-20朱鸿洁王星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不争老子人生

朱鸿洁, 王星明



老子生命哲学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朱鸿洁, 王星明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频繁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有着独特而深邃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爱惜生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境界;积极应对挫折,理性看待死亡。

老子;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

与重自然的西方传统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置“生命”于首要位置,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生命的安顿,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1]。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子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身心的超越为追求目标,采用反思和批判的手段,建构起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生命哲学理论。老子生命哲学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老子生命哲学

(一)重人贵生的人文关怀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是围绕“道”展开的,“宇宙的生成”是老子赋予“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创生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53,“道”是天地的本始,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的宇宙论打破了传统的神造说,奠定了中国哲学的自然无神论基础。

迄今为止宇宙生命体演化的最完美的形态是人的生命,老子包括整个道家思想都有强烈的重人贵生倾向。老子十分重视人的生命的存在,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163,人与天地一样都是宇宙的至高尊贵者,强调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他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2]109,很多人认为老子在这里是要人们轻身、漠身,这是对他思想的误解,他其实是要告诫人们:大患对身体构成威胁,要防大患,应先重视自己的身体,陈鼓应先生评价“按老子说这话是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要人弃身或忘身。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思想,相反的,他却要人贵身”[3]。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宠辱毁誉、名位和财货等这些外在诱惑与生命相比是不值得一提的,他反问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2]239,在对比关系中,老子沉痛要求人们重生轻物。并且他认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2]109,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爱及天下人,才能担任治理天下的重任。“重人贵生”思想强调对生命的关注,主张“守生”“摄生”,反对“益生”和“厚生”。“益生”和“厚生”都是违背自然法则伤身害身之举,是不可取的。既然宇宙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那么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老子主张人不仅要看重自己的生命,且要关爱世间所有生命。

(二)少私寡欲的价值取向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136,意即守护纯真朴质的本性,减少私心,节制欲望,但“寡欲”并不是要人抑制生理的自然欲望,而是要遏制欲望的膨胀。人们常常把对物质、名位的追求视作快乐的源泉、人生的根本内容而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老子却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贪欲扩张给人所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106,纵情于追逐物质和感官刺激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反而会迷乱人的心性,使心灵越发空虚,使生命陷入危险之中。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2]9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239,财富累积到满堂的程度往往是守不住的,贪爱名利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付出沉痛的代价,生命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不偿失。基于此,老子告诫人们莫贪求外在的物欲生活,要“为腹不为目”,在名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身外之物所累。在他看来,“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2]265,只有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嗜欲的门径,终身才可免于危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2]244,人生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得无厌,懂得知足,才能维护生命的本性和保持生命的长久。“少私寡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私”,所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2]87,老子倡导人效法天地之无私,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不仅能保身全身,亦提升了生命境界。

(三)柔弱不争的处世艺术

老子将其人生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建构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处世哲学。“老子的处世艺术以保全生命为最低目标,以弘畅生命为最高目标”[4],“慈”“柔弱”和“不争”是其中的突出表现。

“慈”是老子所推崇的“三宝”之首。“‘慈’所表达的是对世间万物和人类(包括自身)的一种关爱和包容”[5],这种“慈爱”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是自然纯真而毫无偏私的,与儒家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有差等的“仁爱”是不同的。“柔弱”和“刚强”运用到人生处世,老子选择居于柔弱的一端,主张贵柔尚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2]237,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却能攻击一切坚硬的东西,滴水能穿磐石,老子以水为比喻说明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倡导的“柔弱”含有柔韧、坚韧之义而非软弱无力之意。人立身处世也应持守柔弱,警惕逞强,逞强者必然显露外溢、刚愎自用而易遭受挫折、招致祸患,阻碍人生目标的实现,而含蓄深藏、坚韧不克的人往往能顺利而较快地完成人生意愿。

老子的“不争”观念是“无为”思想的延伸。他借水来阐扬“处下”和“不争”之德,江海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成百谷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89,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人生也应秉持这样的态度:善于居下而不争。人生的烦恼和痛苦无不是在竞逐争夺中产生的,老子的“不争”主张为人的安全、稳固处世指明了方向。他所言“不争”并不是要人自我放弃,却仍要人去做,发挥自己的努力,而努力的成果则不必据为己有,“为而不争”[2]361,这乃是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行为。“不争”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154;就是谦退居后,如他所说的“功成而弗居”[2]64“功遂身退”[2]93。以这种“不争”的方法处世,不仅不会走向险路,反而能达到“争”的目地,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154。

(四)自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们常常专注于事物的表面而缺乏深入的了解,身处福中便忘乎所以,遭遇灾祸便意志消沉、颓废沮丧,老子则透过表象观照里层,形成了对福祸的理性认识,要求人们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福祸,以自然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灾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289,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两者相倚相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福事的时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将福事变成祸事。而老子对“福祸”关系的辩证性认识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提示人们在面对祸的时候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从祸中看到福的因素,避免被眼前的困境陷住。

老子对生与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他视生死若自然,形成了具有强烈自然主义色彩的生死观。一方面,老子认为人由“道”自然而生,主张珍生贵生、延年益寿,反对“益生”、“厚生”的违背自然之道之举;另一方面,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且不可抗拒的事情,主张以自然豁达的态度来面对死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157,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最终都要走向死亡,这是自然的规律,老子教人从对死亡的畏惧中解放出来,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老子理性地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他又追求生命的无限性。“死而不亡者寿”[2]198,王弼注“虽死以生之,道不亡而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6],人有生必有死,肉体生命的存在时间总是有限的,最多不过百年,但精神生命却是可以突破死亡的限制而得以长存的,肉体死而精神不亡,生命便获得了永恒的存在。老子对生死大彻大悟,追求人道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使形而下的生命有了形而上的超越。

二、老子生命哲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生命教育”思想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7]。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生命关怀为核心,引导大学生认识、敬畏、珍惜生命,追求和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的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更要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秀生命思想,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我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深刻探究和揭示了生命的本原、价值、意义和境界,提出了对待生命、人生各种问题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以期追求生命的自然和超越。老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敬畏、爱惜生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杀人、自伤、伤人的事件屡屡出现,不仅给亲人和朋友带来了深深的伤痛,也给学校和国家造成了损失。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29起,2005年116起,2006年达130多起,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从2002年的马加爵案到2010年的药家鑫案再到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毒杀案,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伤人事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导致大学生实施极端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负性生活事件(学业、就业压力、情感危机、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不良的认知方式和人格特征以及生命教育的缺位等。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更应该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以避免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

生命具有不可逆性,是极其宝贵的,我们只有懂得珍惜和爱护生命,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拥有精彩的人生。老子的生命哲学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他极力倡导“重人贵生”,主张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学会敬畏生命、重视生命,进而预防自杀,保护自己;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保全自我的同时能够关爱他人,以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天下万物。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思想活跃,感情丰沛,对人际交往的需要尤为强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有积极的意义。当今我国高校中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由于成长环境、性格和心理特点的不同,人际交往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大学生积极地进行了人际交往,然而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则出现了交往障碍,与同学、室友、老师的矛盾不断,人际关系紧张。老子对人的立身处世提出了“慈”“柔弱”和“不争”的基本原则,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平和心态,开阔胸襟,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境界

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累积,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生存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科技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丰富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一些身外之物,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越来越少。金钱、名位和权势成了人们的追逐对象,已经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了。有的人甚至本末倒置,将身外之物凌驾于生命之上,极力追求而不可自拔,最后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沦为了身外之物的奴隶,人性异化成物性,使得生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现代大学生作为当下的存在者,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人生价值取向的理解呈现多元化倾向,并且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不少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要尽情放纵自己,贪图感官和物欲享受,缺乏进取心和为崇高理想奋斗的精神,生命价值观出现问题。“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不在索取”这种观念已经在大学生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我们无法想象当大学生们都只会索取而不懂奉献、创造时社会该如何发展下去。金钱、权势和名利等只是人生的附属品,都是为生命服务的,然而这些身外之物被大学生过度崇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教育是改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误区,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强调保持生命的自然纯真,这一生命智慧启示我们大学生要从物质诱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淡泊平和的心态对待名和利。对身外之物的无限贪婪只会导致大学生越来越迷失自我最终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为他人、社会着想,乐于奉献的精神,方可创造出多彩的人生,生命的境界也才可得以提升。

(三)积极应对挫折,理性看待死亡

虽然每个大学生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但都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仅体现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往往决定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在现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的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人生的困境和挫折,而有些大学生身处逆境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情绪低沉,消极堕落,这部分占整体很大的比例,并呈增长趋势。老子认为事物总是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着,“福”与“祸”相倚相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考。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认识人生的“福”和“祸”,在获得成功时戒骄戒躁,居安思危,遭遇挫折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化阻力为动力,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死亡问题是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现实问题,不同的人对死亡有不同的反应。当代大学生对待死亡的态度既存在正向的,也存在负向的,大多数表示自然接受,但仍有部分不愿直面或者感到恐惧,还有学生将其作为脱离现实痛苦的途径。老子对生命的终结问题有着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自然主义”生死观。这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生死,启发大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是所有生命现象都存在的自然规律,面对死亡,要保持达观、坦然的心态而不是害怕它、逃避它;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的寿年不过数十载,最终走向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虽然无法改变人生的结局、决定生命的长度,但要积极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生命,培养自身优秀、高尚的精神品质,努力提高精神境界、创造精神价值,追求超越肉体死亡限制的生命的“永恒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栋梁之材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子生命哲学同其他传统文化资源一样,都有其精华,同时又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理论失误,对此,我们必须持扬弃的态度,要取其精华服务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发掘老子“重人贵生”的人文关怀、“少私寡欲”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艺术和“自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等优秀的生命哲学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大学生走出漠视生命的误区,深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笑对人生。

[1]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0-32.

[2] 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1-123.

[4]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288.

[5] 吴瑾菁.朴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追问——关于老子“慈”范畴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7(5):53-57.

[6]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86-88.

[7]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30-32.

责任编辑:李应青

朱鸿洁,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通讯作者:王星明,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合肥 230036)。

2014-09-07

B223

A

1673-1794(2015)01-0082-04

猜你喜欢

不争老子人生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智者老子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