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结合模式初探
2015-03-20金云
“三个自信”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结合模式初探
金云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1603
摘要:文章分析了“三个自信”与高校思政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二者结合的模式,为高校《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个自信;概论课;结合模式。
收稿日期:2015-03-10;修回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三个自信’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金云(1971-),女,安徽怀远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6221.2015.02.027
中图分类号:G641
First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mode between "Three Confidence"
and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JIN Yun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Hefei 2316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 and their mode between "Three Confidence"and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An Introduction" in college.
Key words:Three Confidence, An Introduction Course, combination mode
“三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高校《概论》课教师应该自觉地把“三个自信”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不断钻研《概论》课与“三个自信”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本文以十八大报告为依据,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材及我院的具体做法,对“概论”课与“三个自信”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1 “三个自信”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1.1“三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共改革开放30多年奋斗积累的主要经验和成就。”“三个自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9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找到了完成了两大任务道路、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三个自信”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饱满、丰富和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概论》课的重要内容
《概论》课包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块内容,“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全面表述,反映了中共的不断成熟与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所以,二者的联系不言而喻。
2 “三个自信”与“概论”课的结合模式
2.1以“三个自信”为纲,把“三个自信”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中
“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努力贯彻“三个自信”的基本精神,把“三个自信”精神融入到概论课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中,切实发挥概论课对大学生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把思想和行动引到“三个自信”中来。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三个自信”的教育引导。中共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这充分说明了源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的“道路自信”;同时中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两大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代大学生更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中国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在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所取得的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理直气壮地坚定“制度自信”。
2.2将“三个自信”有机融入各章节和各专题教学中去,点面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将“三个自信”有机融入各章节和各专题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注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来说,在各专题教学中,要把“三个自信”与《概论》课的内容充分融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是整个教材的总论部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两次历史性飞跃以及由此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要让学生明白: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在众多理论选择中找到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增强理论自信。同时,本章第四节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三个自信”的提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新发展,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是革命道路的选择。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是制度的选择。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讲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虽然走过来弯路,但依然坚定制度自信。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三章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共进行发展道路的探索、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理论创新的勇气、毅力、坚韧和决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真正能强国富民的中国发展之路。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本章特别增加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应该贯穿十八大精神,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这四章内容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现条件。最基本的内部实现条件就是祖国统一,外部实现条件是和平和发展。其间贯穿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2.3以“三个自信”为核心,构筑《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总是避免不了“一言堂”,教师宏论滔滔口若悬河,学生则是迷迷糊糊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对“三个自信”产生战真正的认同感。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概论》课的教学新模式,特别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探求《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让理论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升华,让学生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产生认同感。
很多教师总是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好像就是把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参观、考察或调研。事实上,实践教学的途径和形式很多。从环境看,有校内实践也有校外实践。我们更要注重强化校内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有课外实践和课堂实践。结合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校外实践在组织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或者条件尚不成熟,《概论》课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校内实践特别是课堂内实践上。
(1)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手段。《概论》课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方式很多,以下几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一是就一些焦点、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二是观看影视片段,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就录像提出问题并分析,或者让学生发表口头或书面感想;三是提前布置,针对特定内容,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试讲。通过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和领悟《概论》课的内容,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增强对“三个自信”的理解,同时也实现了由传统教学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教学模式转变。
(2)拓宽校园实践教学渠道。就“三个自信”与《概论》课的结合,也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来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的中国梦”的演讲比赛以及“‘中国梦’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论文比赛。通过演讲和比赛,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从而产生“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概论》课的“两大理论体系”的认识,可以通过学习讨论与交流的形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产生“理论自信”;在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中,可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2.4转变教学观念,创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所谓“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概论》课的教学特点与规律,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网络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微博、微信、QQ等联络手段,增强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让思政教学影响无处不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魅力的一种思政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3个模块。课堂理论教学模块侧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增强理论自信;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模块主要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优势及信息传播速度快和教学多样化等特点开展教学,更好地通过《概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2.5增强自觉性,树立自信心
自信和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自信,是主体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是相信能够实现目标的一种心理态度,是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也是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有力保证。从本质上说,自信是一种信念。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坚持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自觉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要有这种信念、这种信仰、这种信心。在坚定“三个自信”教育中,有自信而自觉、有自觉而更自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追求的目标。只有自觉、自信,才能达到自强,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个自信”的教育教学涉及《概论》课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材要增加“三个自信”的内容,要从“三个自信”的高度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其次,教学方法要突出“三个自信”同提高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强的结合;教育的途径除了直接的思政课教学之外,还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场所,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各种影响,增加合力;是思政课教师更要努力钻研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学路径,增强学生的“三个自信”。
3 结束语
为将“三个自信”与《概论》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把“三个自信”彻底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中,把最新的观点带进课堂,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三个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新发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6-7.
[2]王学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三个自信[N].甘肃日报,2012-11-14(7).
[3]林霜.基于三本学生特点的独立学院概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研究,2013,(7):67.
[4]顾海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5.
(责任编辑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