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正祛瘀法治疗晚期胃癌之药对举隅

2015-03-20壮雨雯周锦勇刘沈林

环球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莪术党参扶正

壮雨雯 周锦勇 刘沈林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前列。当癌组织突破黏膜下层即为中晚期胃癌,按Borrmann 分型法,可分为Ⅰ~Ⅳ型,Ⅳ期胃癌属晚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中医中药的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1]。笔者通过辨证论治,准确选药,合理组方,对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恶病质状态确有良效,现将经验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1 切中病机,扶正祛瘀

晚期胃癌,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体内瘤体负荷不断加重,通常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等正气亏虚证候为主要表现,《医学启源》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究其病因,乃正气亏虚,无力抗邪,瘀毒内结;病程日久,瘀毒内留,愈伤正气。或曾手术创伤,易有瘀血留滞;化疗放疗,伤气耗血。胃癌病位在脾胃,脾胃受损,升降失司,胃络瘀阻;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正气愈虚,如此反复致恶性循环。晚期胃癌之病机实为正气亏损与瘀毒内积两个方面的辨证关系,故拟扶正祛瘀之治疗大法,一方面,扶助正气以增强抗邪能力,并且固护正气,以减轻攻邪手段对人体正气的损伤程度;另一方面,祛瘀解毒,以求脏腑平衡,争取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正虚与毒瘀这对矛盾关系,它们彼此并存,却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相互抗衡、此消彼长的斗争中,故辨清孰长孰消,准确把握正虚毒瘀的病机,对于在扶正祛瘀的总则下遣方用药、治疗疾病尤为重要。

2 药对举隅

2.1 黄芪党参,益气扶正

《素问》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邪正互为对立,一旦失去平衡,必会出现正虚邪实,但归根结底,平衡的打破在于正气亏虚,这便可成为中医治疗的切入点。“祛邪扶正兼顾,治病力求根本”,这是中医药治疗的最大特点。晚期胃癌,即使瘤体部分已切除,但正气内虚,邪毒未尽,“伏邪”仍会再度复燃,因此补气扶正,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至关重要[2]。

黄芪味甘,微温,补气之功最优,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与黄芪配伍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之功。而用药剂量又与疗效有最直接的关系,用药治病,不可孟浪,病重药轻,不足胜病,病重药重,则病当之[3],故有“中医之不传之秘在用量上”之说法。笔者习用大剂量黄芪党参配伍,收效良好。《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血关系密切,《医学入门》云“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且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亦即阳生阴长,李杲认为:“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自血旺矣,是阳主生也。”汪廷珍亦指出:“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4]运用大剂量黄芪党参既能补气生血而扶正,亦可气旺血行而消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剂量黄芪在晚期癌化疗中具有增效减毒、保护造血系统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5],有实验表明高剂量的黄芪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的作用上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的黄芪,在肿瘤的治疗中高剂量的黄芪具有可靠的安全性[6],且有研究表明黄芪在抗肿瘤的应用中以60 g 为最佳用量,不宜超过90 g[7]。依据患者正虚邪实程度的不同,辨证施药,若正气亏虚明显,神疲体倦,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则常配伍黄芪60 g、党参30 g;若正气亏虚征象尚不显著,则调整相应用量至黄芪30 g、党参15 g。

2.2 三棱莪术,化瘀散结

三棱、莪术二药,味苦性猛,擅消坚开瘀,王好古谓:“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者,乃坚者削之也。”《本草汇言》曰:“荆三棱,破血通经,为气中血药也。盖血随气行,气聚而不流,则生瘀滞之患,若老癖癥瘕,积聚结块……非此不治。”《本草备要》云:“莪术破气中之血,消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2]近代名医张锡纯曰:“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8]

《景岳全书·积聚》曰:“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晚期胃癌患者瘀血留滞,或因癌症晚期气虚无力推动、或情志不调气机郁滞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留滞成瘀;或因手术创伤出血、或气虚失血而使血离经脉,停积成瘀。笔者配伍使用三棱莪术以消瘀血,疗效颇佳。三棱莪术独具良能,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于大剂量补药中用之,既可将瘀血缓消,且借其流通之力,行补药之滞;三棱莪术得补药之力防破血伤血之虞,使得正气内虚之人亦能承受,恰好解决了晚期胃癌患者“补药难为功,破药亦过之”的矛盾问题。在用量上三棱莪术依据患者体质分别常取10 ~20 g、约占本方总药量的15% ~20%,以取只在消磨,善开至坚之功效;又恐其消、开之力,日久伤气,佐以大剂参芪,补气扶正之时亦借其益气推动之力,开胃进食,调血和血,服药者邪祛不伤正气,方可久服无弊[9]。现代研究表明三棱莪术具有抑制肿瘤的功能[10],其作用通过抑制胃癌MKN45 细胞增殖、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 发生凋亡、细胞毒作用致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控制肿瘤细胞黏附运动能力、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抗血栓和活血化瘀而发挥抗肿瘤之功[11-12]。

2.3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胃癌病位在脾胃,而胃与肝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故治晚期胃癌须兼顾柔肝。肝主全身气机之疏泄,为气机之总司,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肝与脾胃共同完成气机的升降运动;肝主藏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化乏源,则日久肝胃阴血暗耗。晚期胃癌患者,情志不遂甚多,或悲观抑郁,或急躁易怒,日久肝失调达,疏泄失司,横逆犯胃,胃气郁滞,和降失常则胃脘胀痛,或隐及两胁;而胃之阴血不足,亦可致胃脘隐痛。《素问》曰:“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又曰:“土得木而达。”故有“治肝可以安胃”之理。

笔者从肝论治胃病之时,常选用归芍二药。当归味甘辛,性温,走而不守,功擅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本草正》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甚合肝之体阴而用阳之特性。白芍酸苦微寒,归肝脾二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善于静而敛阴,酸收性和,守而不走,《本草求真》云:“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归芍二药合用,辛而不过散,敛而不过收,寒温相调,动静相宜,补血活血,扶正消瘀,养血敛阴,柔肝止痛[13]。晚期胃癌患者得归芍二药阴血渐生,肝气渐收,瘀血渐消,疼痛渐止。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有保肝、抗肿瘤、抗辐射、镇痛等作用,芍药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免疫系统、扩张血管、解痉镇痛、抗溃疡、抗炎、抗菌、抗肝损等作用[14],这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运用不谋而合。

3 组方精简,突出主药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既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简单叠加,而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辨治规律选方用药,故用药之道,至微至妙,不可不慎。临床实践中常有许多所谓“大处方”,味多量大,认为若无重药,难以触动顽疾沉疴,结果不经辨证,过量堆砌抗癌中草药,病人则难以耐受,效果往往事与愿违[15]。如行军打仗,兵贵精而不贵多,用药之时,组方精简,主药突出,切中病机而获效。

晚期胃癌患者会有诸多不适症状,然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即为正虚毒瘀。企图针对病症堆彻药物,多多益善,面面俱到者,殊不知药物繁多,如乌合之众,兵虽多而难中要害。晚期胃癌患者正虚体弱,难以耐受众多药物攻伐,笔者以理冲汤为基本组方思路,用大剂量的黄芪党参补气扶正,佐以归芍养血敛阴,共治气血不足之本,扶正之时不忘选用棱术化瘀散结,以消瘀毒内留之标,如此一来,已占抗癌经方之半壁江山,余下药物则依据主要症状灵活加减,一般总数不超过12 味药。如食欲不振,胃纳不香,舌淡苔白,边有齿印,则加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气健脾、理气和胃;如胃部堵闷,泛酸烧灼,舌质红,脉细,则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泻火制酸,南北沙参养阴生津。如无突出不适症状,也要充分考虑“癌毒”内留,故在扶正的基础上,不可忘记“邪实”的存在,加华鼠尾草、白花蛇舌草增强解毒抗癌之功[15]。组方以切中病机为宜,灵活变通,药精而直达病所,起效专力宏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 岁,2012年2月15日初诊。2011年8月行胃大部切除术,肿瘤侵及浆膜、食管下段、淋巴结(3/14) 见癌转移。术后未行化疗。

一诊:症见神疲乏力,食欲欠正,腹无胀痛,舌淡苔薄白,脉细。晚期胃癌,辨证属脾胃气虚,瘀毒内聚。治拟健脾益气,化瘀解毒。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6 g、半夏1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3 g,14 剂,每天1 剂,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后乏力症状有所改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偶有泛酸,舌苔薄黄,脉细弦。原方略作调整,治以降逆和胃。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煅瓦楞先煎30 g,黄连3 g、吴茱萸1.5 g、炙甘草3 g,14 剂,服法同上。

三诊:服药后已无泛酸,食欲增进,形体仍为瘦消,舌苔薄白,脉细。正气虚衰,癌毒内留。治以补气扶正,化瘀散结。药用:黄芪60 g、党参3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20 g、莪术20 g、蜈蚣2 条、全蝎6 g、木香10 g、陈皮6 g、石见穿15 g、白花蛇舌草15 g,28 剂,服法同上。

四诊:药后精神较振,食欲改善,体重已增加8 斤,惟大便干结,苔薄白,脉细。原方再作调整,治以润肠通便。药用:黄芪60 g、党参3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20 g、莪术20 g、木香10 g、陈皮6 g、枳壳10 g、瓜蒌仁15 g、火麻仁15 g、白花蛇舌草15 g,7 剂,服法同上。

后仍以大剂量参芪配伍棱术、归芍为基础,随症加减,全方中药精简。服药至今,病情稳定,复查CT 未有复发转移,肿瘤标志物、生化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按 患者为晚期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初诊之时以正虚之证更为明显,但实有体内瘀毒内结,故辨证为正虚毒瘀,治拟扶正祛瘀。以归芍六君子汤为基本方,配伍大剂量黄芪以增扶正之功,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治以化瘀解毒抗癌。药后食欲增进,增加黄芪、党参用量以顾护正气,并益蜈蚣、全蝎以加强化瘀解毒之力。治疗之时,不忘正虚毒瘀之根本,扶正祛瘀,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三棱莪术为基本药对,据正虚与毒瘀消长关系,症状表现,随证加减,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24-1926.

[2]刘沈林.益气化瘀法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思路[J].江苏中医药,2013,45(4) :4-6.

[3]贾河先.病重药重则病当之[J].四川中医,1983,(4) :24.

[4]徐娟,刘亚伟,袁立霞.从《金匮要略》浅析黄芪在痹证治疗中的配伍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 :2471-2472.

[5]刘士霞,张国林,谭志华,等.大剂量黄芪在晚期癌化疗中的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3,18(16) :946-947.

[6]李瑾.不同剂量黄芪、川芎注射液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4.

[7]崔慧娟,万冬桂.不同剂量黄芪对肿瘤患者NK 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4) :230.

[8]张锡纯.中药亲试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3.

[9]李宁隆.张锡纯临证用三棱、莪术经验浅探[J].现代中医药,2004,(1) :19-20.

[10]张瑾峰.莪术、三棱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M]//杨抚华.中国医学生物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3.

[11]臧文华,唐德才.黄芪、莪术配伍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8) :143-145.

[12]姜建萍.莪术抗肿瘤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0,(2) :62-64.

[13]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8.

[14]李佳曦.当归芍药散组方配伍规律及其方证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5]刘沈林.进展期胃癌临床证治特点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1,43(11) :1-3.

猜你喜欢

莪术党参扶正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Lobetyolin,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Radix Codonopsis (Dangshen)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复方党参口服液免疫增强作用的配伍相关性
画说中医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