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短篇小说主题的时代特色

2015-03-20文迎霞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小说

文迎霞

(江西师范大学 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2)

晚清短篇小说主题的时代特色

文迎霞

(江西师范大学 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2)

晚清时期列强压境,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新旧思想、中外文化激烈交锋,社会改良及革命实践纷纷登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晚清社会酝酿、涌动着诸多改变。晚清短篇小说以其丰富的主题折射出时代的复杂面貌,集中表现为关注中国的生存危机、抨击官场的污浊黑暗、揭露晚清新政之弊及“维新志士”之伪,探寻百姓命运、剖析国民性格,反映了时代的诸多特质。

晚清;短篇小说;主题;时代

鸦片战争打破了晚清封建帝国的封闭大门,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大变局。亡国灭种的危机促使国人奋起自新,努力探求中国前行之道。新旧思想、中外文化激烈交锋,社会改良、革命实践纷纷登场。晚清短篇小说内容广泛、思想激进,折射着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小说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学界现有研究都能意识到晚清小说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但由于晚清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的搜集、整理还非常不全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拓展。于润琦先生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是迄今所收晚清乃至民国短篇小说数量最多的丛书。该丛书共收录800多种短篇小说,但绝大多数为民国作品,晚清小说占比不到一成。此外,该丛书的爱国卷均为民国小说,不利展现晚清短篇小说在此方面的主题特征。晚清小说普遍经由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尤其如此。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爬梳理,发现《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4家著名日报在晚清所刊载的自著短篇小说达500多种,且绝大多数小说未被学界所认知。笔者认为,这500多种短篇小说内容丰富,题材各异,为晚清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可靠的文本依据。本文在参考现已整理出版的晚清短篇小说的基础上,重点引入上述四大报纸所刊作品进行论述,力图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晚清短篇小说主题的时代特征。

一、展示列强压境下中国的生存危机

晚清国势颓危,列强压境,政府猥琐,国贫民弱。对时局的担忧是作者表现爱国之思的重要主题。小说往往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中国形势的危急以及政府的无能,如本为肤色的黄白被用来指代中国与西方列强。《三家村》写到:“那姓黄的是个破落户,在几十年前也曾兴盛过来。只因今年中落,留下的只是些穷苦的子弟,荒废的田亩。那姓白的却不然,是个暴发户。家中人强马壮,正在万分得意之秋,有钱有势,又有人才。”[1]白村因此仗势扩大地盘,欺凌黄村。代表列强的白村嚣张跋扈,代表中国的黄村破落被辱。小说借此展示了中国所处的屈辱处境。在《黄家村》中,作者不仅痛心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还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刻画其对外谄媚逢迎,对内专制压迫的丑恶脸孔。小说讲述黄家村村长袒护白家村人侵害本村利益的行径,遭到黄家村人的抵制,“黄家村村长进退维谷,恼羞成怒,乃下令曰:‘村事权在村长,非村人所得干预。以后有敢言村事者,杀无赦。’”[2]小说作者大胆地表达了中国危机的制造者不仅有外在强敌,也有腐朽的专制统治者。

小说也经常借助动物来比拟不同种族。如《蛇蝎恨》认为西方蛇族是入侵者,而东方蝎族则是东方民族的败类:“呜呼东方!毒气漫天,人间何世!呜呼东方!蛇为患耶?蝎为患耶?呜呼东方!欲靖其患,去蝎耶?去蛇耶?”[3]小说不仅对西方列强加以谴责,而且对东方蝎族大加声讨。甲午之败役增添了国人的耻辱印记,所谓东方蝎族当指日本这个继西方列强之后再次让中国蒙难的东方国度。《世界龙王大会议》是列强垂涎、控制中国的生动写照。小说讲述黄海新龙王登基,各国龙王为表庆祝,在海牙举行世界龙王大会议的经过。龙王们各怀鬼胎,都想为自己挣得最大利益,最后大家都同意会议主席大西洋龙王的意见,先看黄海宪政实行情况再定对付黄海的外交方针。这篇小说由《神州日报》刊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一日,发表的背景极不寻常: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次日,慈禧病逝。十一月初九日,爱新觉罗·溥仪接任皇位。在晚清最高统治者发生重大变故的历史时刻,小说中的黄海新龙王直指刚登基的年幼溥仪,而各国龙王当映射西方列强。小说揭露了晚清时期列强觊觎中国利益的贪婪本质,对中国所处的危机洞若观火。

列强压境导致国门洞开的危急局面,令民众对晚清政府深感失望。晚清诸多短篇小说都反映了民众对列强的抵制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一批诸如《爱国谭》《云游客》《床头剑》《征兵》等激励国民的作品,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奋起反抗,自强自立,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被动局面。如《爱国谭》中的赣人王昀因不善游泳而溺水,虽被日本人救起但遭讥讽:“支那议兴海军。若此者,能与我辈见于黄海中耶?”王昀在极度羞愤中意识到日人对“我虽得若辈救苏,顾笑我不善洇水足矣。胡乃讥及我国?然则若辈常畜藐玩之心,殆触事发耳”。于是利用自己习技击的本领主动挑战“魁硕无伦”的诸日本武士,提出“各以其国技决胜负”的主张。王昀以自己高超的武艺震慑了诸武士,观者掌声雷动。其中一人感慨“胡一变神勇乃耳?支那人殊奇特未可限量”,说话者正是在海滨讥讽王昀的日人。[4]甲午海战中方的失利令日军气焰嚣张,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冲击。小说借王昀受辱及挑战成功显示出国人所处的屈辱境地及激发国民爱国之心的意图。《云游客》中的王生谢绝了好友带他避祸的好意,指出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与民共存亡的激情:“今之世界,种种祸患剧烈之世也。避得疾疫,避不得刀兵。避得刀兵,避不得水旱。避得水旱,又避不得非疾疫而疾疫,非刀兵而刀兵,非水旱而水旱之赋与税。苍苍者民,遘此大棘。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余不敏,天人之学问,向窃闻之。宁与斯民偕亡,不愿偷生以坐视斯民之亡。”[5]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曾经的泱泱大国风光不再。清王朝的腐朽和各国列强的欺凌共同制造了中国的生存危机。晚清短篇小说沉痛地批判了晚清封建王朝的无能、媚外和列强的贪婪无耻,激励国人抵御外辱,救国于水火之中。

二、揭露晚清官场的黑暗

与国弱民卑、政府无能相对应的是官场的黑暗、官吏的贪婪残暴,这也是晚清短篇小说主题所向。《三利大夫》中“上官沾其利”“差役分其利”“子孙蒙其利”奉为宗旨而得名的“三利大夫”欲壑难填:“充我之伎俩,将什千万而未已也。区区三利之称,曾足以满我贪壑乎?”[6]《五五先生》则浓缩了“五五先生”的仕途之旅:“以五千金得署令,于是以五元判偿人命,以五元勒索差役,以五元宽纵赌棍……然其调任也,以十五日,其撤任也,以三十五日。”[7]讲述官员献妹求官,苟且钻营的有《女子范围圈》;讲述军队将领对内弹压所谓敌军,借国家军士之血以染红顶的有《红旗捷》;讲述官员对内专制暴虐、鱼肉百姓,对外献媚讨好,求取外人欢心的有《外交太守》;讲述官员虚与委蛇、醉生梦死、颟顸自私的有《内阁会议》……官员的各种斑斑劣迹,在小说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说家甚至不愿对这些官员设计姓名,《穷侍御》《某侍郎》《某镇》《某统领》《某二尹》就是官员不同形象的再现,而官场的各种黑暗污浊在《衣冠贼》《卖国奴》《盗贼官吏》《蝗虫……官府》《官……贼》《升制台》《官场之新现形》《拿革命党》等小说标题中就透露了其主题指向。以致于在盗贼看来,官员只不过是另一种强盗而已:“我与若(官员)均盗也。盗劫盗物,以若之道,治若之身也。且若之盗,盗民之脂膏,杀人以得财,是谓杀人之盗。我之盗,盗盗之财,与民除害,谓杀盗之盗。我与若似是而非,道有不同者也。”[8]堂堂政府官员,竟然被视为杀人之盗,甚至受到“杀盗之盗”的鄙视。可见民众对晚清官场的失望,对官员的极度愤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所描述的官场乱象,在晚清短篇小说中表现得更为全面、突出。

在一片批驳和谴责声中,即便偶尔出现描写以中立形象出现的官员,也触及了官场的难言之隐。如《时报》刊载的《某县令》讲述教民倚仗外国牧师势力屡屡侵夺平民利益,某县令通过计策使教民失去牧师的信任和庇护,从此不敢惹是生非。小说肯定了县令的计谋,所塑造的这一官员也迥异于上述小说中的负面形象。但是小说也显示出在外人势力凌驾之下,中国主权的丧失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方面是国民借助外人之力欺压同胞,另一方面,在中国境内管理自己的事务,官员居然要煞费苦心地交结牧师并使用障眼法才能使案件依法审理。小说表面上叙述的是官员的计谋,实际上还透露出国家主权问题对官员和官场的影响。这篇小说虽然未对官吏展开抨击,但是其底色却显得分外苍凉,令人深思。

三、抨击晚清新政之弊,暴露“维新志士”之伪

日薄西山的清王朝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希冀推出新政以有所改变。但晚清新政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对中国社会的改变甚微,从中还出现诸多弊端,深受国人诟病。晚清短篇小说对此极为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家们对晚清新式教育弊病的洞察和抨击。晚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意在推动国人学习新知,可是小说家对晚清的新办教育却众口一词地持批判态度。他们看到的是官吏或者借办学中饱私囊,或者虚与委蛇对付检查,即使办学,也是换汤不换药。如《虚业学堂》揭示江南民智稍开之地的所谓实业学堂“宗旨未定、学生未招、校舍未建”,讽刺官府办学的假相。[9]《教育普及之模仿》中的某模范学堂可谓空前绝后:拆字先生作校长,官员门房作学监,江湖游医作校医,成衣匠作算学教习,市场说书先生作历史教习,风水先生充地理教习,泥水匠充国画教习,变戏法者充理科教习,卖艺人充体操教习,雕神像者充手工教习,侍役充洋文教习。[10]至于学堂中的老师与学生,也往往以反面形象出现,如《历史教习》《自由学堂》《新教育谈》《学生之怪现状》《某学生与某教员》都是这些人物的讽刺漫画。在小说家笔下,他们只是表面新而骨子里旧。这种看法在对待留学生的态度上更为明显,就如同一位作者所说的那样:“吾见学生多矣。平日以志士自命,视富贵如粪土,薄君相而不为。一旦小人得意,面目顿改,醉心利禄,如磁引针,如蛾投火,悍然蹈天下之至可耻而不顾。岂前后之殊性哉?国学之不讲,道德之不修,宜其胸无所主而为外物所诱也?主教育者苟不思所以矫正之,恐如某生者将接迹于吾国而未有已也。”[11]尽管这段评论略显作者的保守态度,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少接受新教育者追逐功名的心理,所谓的新式教育问题重重。

晚清维新热潮席卷社会,也出现了诸多借维新之名行逐利之实的虚伪之徒。作家们借助小说,暴露了这些伪维新志士的真实面目。《志士之小影》中的所谓志士在国难当头时激昂慷慨,立志为国献身,最终却声色犬马,钻营仕途[12];《法律家》中的法律家,留洋时提倡自由、民权,回国即随波逐流,追名逐利,还觍颜自命为识时务者。[13]对此,作家们借助典故的演绎来针砭当时的伪维新志士,如《新槐安国》《新黄梁》等作品就是如此。“囊者,士夫当其未达时,其抱负不凡。己饥己溺,引斯民为己任者。比及释褐登朝,荣膺一命,初犹冀展素志,迨久为利禄牵制。所营营者,遂别有在。”[14]伪维新志士的泛滥及其无行的本质,在晚清短篇小说中时有暴露。就如《魑魅镜》所指出的那样:“后生小子之鲁莽灭裂,假新名词以济其恶行者,不可缕指。”[15]诸多新学的接受者和拥护者,不过是借维新之名满足私欲的小人而已。

四、关注百姓命运,探究国民性格

晚清小说家在审视整个动荡的社会时,也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在小说中多展现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追租》《催租吏》《小池驿》显示了在天灾和人祸双重打击下,农民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人力车夫》描写车夫不但遭受洋人的随意辱骂击打,还拿不到属于自己的工钱,揭示国势孱弱,国民受欺的悲惨状况。《祸水》《冤狱记》《梅花女》《文明鉴》《颠倒鸳鸯》等篇则是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哀叹。女性在当时是最没有权利的群体。即使有些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至于像《烟签壮士》《马贼》之类的豪侠之士也偶尔成为小说的主角,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显出一点亮色。在描写这些社会底层人物时,小说家没有向抨击官场那样一概以暴露为目的,而是显露出平静的心态,显露人与人的差异。比如,同是写乞丐,《飞蚨》展示的是贪婪的乞丐,而《奇丐(一)》是借乞丐讽刺官吏,《乞丐(二)》写的是不畏豪强、宁死不屈的乞丐,《海外乞》写的是霸道的乞丐,《丐者传》《武七第二》写的是爱国的乞丐。这些小说塑造了一个乞丐群,但是各人面貌有别。即使在写盗贼等一些反面人物时,小说也没有单纯写其不良的一面,而是会显示人性的某些闪光点。如《孝子盗》中的大盗为养母铤而走险;《范高头之历史》中的江洋大盗以自己的头为代价,安顿好老母的生活;《妓侠》中与盗同伙的妓女为客人解难以报答其对自己的尊重。

对社会各种丑恶现象,晚清小说家们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豪赌》《博徒恨》《新年之卖女哀》之谈赌博,《女骗》《仙人跳》《念秧余孽》《活罗汉》《美少年奇遇》讲述各种诡诈骗术,《巫师技穷》《张天师》等篇立意批评迷信,《老瘾》《少妇泪》《黑籍部》《芙蓉镜》《安乐窝欤黑暗乡欤》等篇讲述鸦片这个将中国社会带入黑暗时代的标志物,在上至官员下至底层百姓的不同阶层中,如何毒害和影响整个国民的肌体和精神。

晚清短篇小说不仅关注民生之多艰,还尝试对国人的性格进行解剖。《喜神方》是《新闻报》在1907年正月初四所刊发的贺年作品。小说标注为滑稽小说,但是作品外谐内庄,以荒诞之笔揭国民性格中的麻木不仁。作品谈到孙悟空离开西方佛国,来到南瞻部州,见路上人来人往。可是这些人有的脖子上挂铃铛、四肢套蹄子扮作畜生,也有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的人。一个个还满口“恭喜恭喜”“升官发财”。孙悟空进行了4次测试,以了解诸人是否真心欢喜。孙悟空首先变出无数难民向行人乞讨,但“那路上行人却依旧嘻嘻呵呵,绝没有一点恻隐之心”。第二次变化成刽子手在十字路口砍杀革命党,鲜血直喷,但“那路上行人却依旧嘻嘻呵呵,绝没有一点矜怜之心”。第三次变成手持大棒欺压“穿了衣冠在路上踱方步的人”,但“那人依旧嘻嘻呵呵,没有一点羞恶之心”。最后,孙悟空变成顽童燃放爆竹,“那路上行人的头发一个个烧起来了,却依旧嘻嘻呵呵,没有一点忧急之心”。[16]人畜不分,性别错乱的面貌已令人骇异,可更令人心惊的是小说里的中国人不仅不觉其耻,反而安于现状,对难民、对革命、对列强、对灾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恻隐怜悯之心,没有羞恶忧急之心。小说以荒诞夸张的笔墨呈现了国人的顺从孱弱、萎靡不振,将遭受内外荼毒的国人性格中的麻木不仁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晚清小说家对国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反思。

晚清小说中不乏此类探寻国民性格的作品。不管是以寓言手法还是以谴责面貌出现,很多短篇小说对此都充满了焦虑,反映出作者希冀民族自强自立的苦心,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鲁迅在《药》《祝福》等作品中描写了看杀头的普通百姓、买人血馒头的小栓父母、鲁镇的女人们等众多人物,深刻揭示了下层社会国民性格的负面性特征,令人惊叹他的犀利与悲悯,这些小说也往往在谈论国民性问题时为人所称道。实际上,晚清小说早已展现了国人在此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此外,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晚清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诸如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新的小说类型。毋庸讳言,政治小说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侦探小说也往往借翻译小说中的外国侦探讽刺当时的中国社会。如《歇洛克来游上海第一案》开篇所陈述的那样:“歇洛克系英国包探名人。前自《时务报》上译行《滑震包探案》后,又有启文社、文明书局等继译华生(即滑震)包探案,又有商务书馆继译《补华生包探案》,又有新民丛报继译《歇洛克再生第一案》《第二案》,均道歇洛克包探事。读之大有趣味,大可发人心思,自是大家文字。若此作特游戏耳,借题目耳,与前种种无涉。阅者不必笑我效颦。”[17]该系列共4案,讲述的都是歇洛克在中国碰壁的经过,借此讽刺某些国人的糜烂生活,揭露鸦片的流毒,触及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晚清短篇小说涉及科幻的作品较少,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反映时代的新声。

传统小说讲究“婉而多讽”,缺少对时政直露、激烈的批评,更谈不上对国民精神面貌的探寻。在国弱民贫、列强入侵的危难时刻,在晚清时局的动荡中,在政治运动的促进和冲击下,晚清短篇小说紧贴社会生活,抨击时政、揭露官场、曝光社会陋习、描绘人生百态,所表现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然,这种激愤的创作态度使得作品呈现出极强的主观性,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抨击又使得小说呈现出夸张和变形,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虚伪、贪婪、残暴等丑恶现象的符号,难得见到活生生的人物。由于缺乏对所揭露对象的心灵分析,使得小说就像一场马戏,其中的丑角变成了笑料,反而减弱了抨击的力度,审丑的笑声冲淡了原本该有的沉痛。晚清小说家写作的实录倾向和主观情绪的过度外化,使得作品整体上呈现强烈的说教色彩和讽刺揶揄的特征。但是就在这些针砭时弊的小说中,在漫画式的讽刺风格里,作品所触及的诸多内容依然具有反思的价值。时代推动了晚清短篇小说的变化,而小说又紧密反映出时代的风云,见证着晚清时期国家存亡、个人命运浮沉的特殊历程。

[1] 冷.三家村[N].时报,1905-05-21.

[2] 方容均.黄家村[N].时报,1908-02-29.

[3] 彦农.蛇蝎恨[N].神州日报,1908-03-19.

[4] 熙.爱国谭[N].神州日报,1908-07-19.

[5] 逸园.云游客[N].神州日报,1908-10-27.

[6] 三利大夫[N].时报,1908-08-05.

[7] 五五先生[N].时报,1908-12-03.

[8] 嘉定二我.未亡道[N].申报,1911-12-03.

[9] 笑.虚业学堂[N].时报,1906-08-26.

[10]教育普及之模范[N].神州日报,1909-07-30.

[11]木.学生……妻[N].神州日报,1909-09-06.

[12]庸.志士之小影[N].申报,1907-04-01.

[13]桂.法律家[N].申报,1908-05-28.

[14]僇.新槐安国[N].神州日报,1908-09-04

[15]讱.魑魅镜[N].神州日报,1907-08-31

[16]喜神方[N].新闻报,1907-02-16

[17]冷血.歇洛克来游上海第一案[N[.时报,1904-12-18.

(责任编辑 田景春)

Times Features of the Themes of the Short Sto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N Ying-xia
(Study Center of the Modern Forms of Literature, Nanchang 330022, China)

Western powers threaten the border and the feudal dynasty nearly collapses. The old thoughts and the new thought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confl ict intensively. Social improvement and revolution movement come on stage successively. The vulnerable and turbulent socie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aces various changes. The short stories with their rich themes refl ect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the times, intensively focusing on the crisis of China's existence, criticizing the offi cials' corruption, expos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new policies and the hypocrisy of the reform pioneers, seeking ordinary people's fate, analyzing civil characters and refl ecting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ort stories; theme; times

I207.41

A

1674-9200(2015)02-0079-05

2014 - 11 - 2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晚清报载小说研究”(JD137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晚清短篇小说研究”(ZGW1311);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晚清翻译小说研究”(4212)的阶段性成果。

文迎霞,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小说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怎样写短篇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