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5-03-20宋志萍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宋志萍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宋志萍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美丽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为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水美的环境当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本文从中国梦的视角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提出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矛盾;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其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提出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实现美丽中国梦,应开拓新型发展道路,道路选择正确,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梦想成空。针对我国现阶段生态与经济之间的激烈矛盾,党的十八大提出,不断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下简称“三生”)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质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实现“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人民富裕是最终目标,生态良好是先决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需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能强化生产,弱化生态。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应改变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将生态放在“三生”首位。努力实现生态绿色和谐、生产发展高效循环、人民幸福、生活低碳的目标。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缓解我国当前的生态危机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对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但其他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主要表现在,市场上频频出现地沟油、染色馒头、假鸡蛋、毒大米、毒奶粉等,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土流失严重,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8.7%;我国是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的国家,年均增长2100公里,25年来,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能缓解发展、节省资源,调和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二)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生态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起因是生态危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的影响。现阶段生态矛盾已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同落后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权益问题。经济民生,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但生态民生主要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区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矛盾在各地的表现也不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均 GDP突破一万美元之后,生态民生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当人均 GDP不到一万美元的时候,经济民生问题就会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社会。

二、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融入其中。既包括硬件建设(法律制度、设施设备、技术产品),也包括软件建设(生态意识、素质、文化、教育)。[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领域的建设,所有的经济活动要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经济发展的理念必须是又快又好,在保质的基础上注重量的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是粗放式发展,新时期走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人简单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植树造林,减少城市的废气排放,治理污染物,就是保护环境,这种观点具有局限性、片面性。保护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但是,企业、民众还是以过去的观念在生产、生活、消费,环保部门的工作也是徒劳无功,治标不治本;有人认为,保护环境,只能减缓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不可调和,是对立的,保护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实际上,生产停滞不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才能解决。[2]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本家的唯一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关心的是资本增值,不会把保护环境预算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造成大量的商品堆积,超过了工人的实际购买力,这种经济危机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是不相容的。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也不同于我国,衡量人民生活的好坏、幸福与否,是看人民拥有多少财富、消费多少东西为标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生态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损害别国的生态利益来满足自身的生态利益。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是某个国家的局部生态利益,追求的是生态化的全球经济发展。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教育落后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屡屡可见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的情况,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对生态污染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大多置身事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消费观。20世纪 80年代起,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起步,但摆形式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环保制度缺乏认识,没有专业的培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没有创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生态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制定保护环境类法律有 6部,保护资源类法律 10部,但仍有许多领域立法存在空白,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执行和监督也存在问题,地方政府官员盲目地追求政绩、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对污染性企业实行保护主义,法律执行、监督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生态技术落后

生态技术是绿色技术,积极推广使用能标本兼治,控制源头污染,将污染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生态技术是化解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由于生态技术的不足,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201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世界第二,煤炭消费量世界第一,在我国,煤的消费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燃烧煤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对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的程度不够,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在能源枯竭的当下,使用清洁能源能够缓解能源危机。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高效、节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的资源开采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消耗物资少、产出产品数量多、质量好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污染型能源的使用,削减煤炭的需求与使用量,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与普及率。在工业发展方面,不管该企业对拉动当地的GDP有多大贡献,只要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必须坚决淘汰。在农业发展方面,扩大森林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修缮农村水利设施设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生产生活领域,倡导公共交通工具,限制吸烟与燃放烟花爆竹,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防治空气污染,逐步过渡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鼓励生态技术的引进、创新

生态技术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先进的生态技术能预防、治理污染,发展生态技术有利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技术包括替代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用高新技术,延长产品、原料的使用周期;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产品或资源。我国应学习外国的先进生态技术,招商引资应控制污染企业的进入,引进具有生态技术的企业,不能仅考虑该企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多的应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生态技术只有投入生产,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三)科学利用再生资源

从总量看,我国是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 53位,又成为资源小国。资源可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人工物质资源、废弃物资源即可再生资源。我国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1400万吨废纸、废玻璃、塑料,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铜、铁、铝等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废钢铁、废铝不是垃圾,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生矿产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发再生资源是我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今最佳的理想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可以增加物资供应,而且可以减少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法律制度。制度有硬制度,如法律、规章、原则等,软制度包括伦理、道德、习俗等。生态文明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许多领域,法律法规虽数目可观,但在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污染性企业实行保护主义,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法治的第一个环节是立法,要有法可依。其次,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规范执法手段。实施法治的重要保障是法律监督,不能是问题发生后才行使监督职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治制度,改变传统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标准,加强生态文化、社会、科技、消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五)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长远大计,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人民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不是一部分人受益,一时受益,而是世世代代全体人民都受益。因此,制定生态治理方案应长远考虑和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维护保障人们的生态权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区域性、大众性的特点。实现生态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为提高生活质量,民众应树立环保节约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应分区域进行治理和建设,只有当地人熟悉当地的水土状况,清楚该如何治理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搞科研,不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造,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力所能及的事,这也决定了应依靠人民建设生态文明。

习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只有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把我国建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国家。

[1]张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J].设理论学刊,2014,(5).

[2]张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发展及实践走向探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4).

【责任编辑:王 妍】

X321

A

1673-7725(2015)04-0072-04

2015-03-15

宋志萍(1973-),女,山西汾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