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阐释:苏州大学“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5-03-20苏州职业大学山东政法学院颜海峰

外文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学史中国化教授

苏州职业大学 吴 敏 山东政法学院 颜海峰

双向阐释:苏州大学“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苏州职业大学 吴 敏 山东政法学院 颜海峰

第三届“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0月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图书《世界文学史教程》和《世界文学经典》同期问世。这也首次将中国文学以主体构成的身份列入世界文学史,开启了把中国文学作为主体视域的世界文学。来自清华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学的世界化”展开了学术交流。此次会议多视角、多方位地体现了中国世界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综述;中国化;世界文学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了近一个世纪,从来不写中国文学,只写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不包括中国文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不见文字的定规。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的世界文学从来是以本国文学为主体的。只有中国是一种例外。

这一条“定规”终于被彻底颠覆。在“世界文学”第三届国际研讨会上(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图书《世界文学史教程》和《世界文学经典》面世,首次将中国文学以主体构成的身份列入世界文学史,开启了把中国文学作为主体视域的世界文学。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系列的中国化特色还在于文学史与作品选并重的双体系。中国学者独立编写的多元主体的世界文学史与作品选必将与美国的“朗文”、“诺顿”等世界文学系列并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为本次研讨会提供学术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0余所大学以及《南国学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学术团体和组织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与会并发言。他们就“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学的世界化”展开热议,直接与美国“世界文学重构”对话,更重要的是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体现了中国理论体系的建构,推出了中国化的成果,从而再次证实了中国百年世界文学史书的新转型。无论从理论阐释还是文本研究、作品、选集方面,中国学者都占了先机,以观念与实力胜过了欧美的研究界。

一、双向阐释:世界化与中国化

“中国化”与“世界化”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热词,这两者可以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主流。《世界文学史教程》的主编方汉文教授提出,中国世界文学研究的主流是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世界文学的中国化的双向阐释,也是一种中外对话的新建构。这种建构之“新”首先在于将中国文学写入世界文学史,即中国文学的世界化,并要努力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之内,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主体之一。为此,方教授提出了构建21世纪文学史大系的理念(亚太文学体系、南亚文学体系、地中海文学体系、中东-阿拉伯文学体系、北美-大洋洲体系和拉丁美文学体系),促成世界文学翻译从文化到跨文化的转型,从而带动整个文学-翻译联动交流传播机制的和谐健康运行。

另一方面,世界文学要中国化,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并不是用中国文学标准来“化”世界文学,而是建构中国的世界文学阐释理论。世界文学史不能以西方文学为唯一主体。中国文学必须建立中国的世界文学视域。中国尚未成为世界文学最有影响的民族,但是中国化的世界文学对话却必须建立,通过这种对话,将中国文学世界化,也将世界文学中国化。

针对这一新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耿幼壮做出积极响应:中国文学世界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创新、大胆的探索,是将具有同一性的文学符号反置于构成它的碎片语境,使其产生新的意义。如何处理好这一过程中两种看似相逆活动之间的关系,耿教授建议先从基础建构开始,鼓励中国学者参与文学翻译实践,逐渐向大的体系构建发力。

美国新奥尔良大学钱兆明教授就此话题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单就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而言,这一个单向的活动就已十分不易,世界文学的中国化更是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仅从翻译研究角度来看,中国文学之所以至今尚未融入世界文学,其重要原因便在于语言文化的固有阻隔。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形式和叙事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学之间巨大的鸿沟。学者既然难以掌握各国语言,就无法把握他们的文学奥义和精神实质。仅靠翻译只能是嚼饭与人。最直接的方式莫如提高中国学者的国际第一语言水平,让他们能够以外语思维欣赏外语诗学和文学,才能为世界文学中国化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把这两个“化”做好。

“双向阐释”引发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观念。具有“世界化”传统的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任刚一年的海归院长、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的颜海平以清华外国语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新布局为依据,用一个精彩的说法“世界话语的中国叙事”来回应会上的“中国化”与“世界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同样存在这种双向对话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世界化必须坚持中国化。另一方面,世界化也已经成为现实。牛津、剑桥这些世界名牌大学在中国的辅导机构遍布,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国内一流高校的新生英语水平远非昔日从“听说读写”起步。因此,采用世界化的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创造出中国化的新程序,已经成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道路。颜海平教授通过回顾外文系创系以来“中西合璧、古今贯通、文理兼容”的办学传统及原则来阐述清华外文系对中国文学世界化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摒弃原来国别语种的系科划分方法而采用学科分类方法,同时设立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这种高校教学的创新既是中国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工作的继续,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创新。这也是世界文学、比较文化文明的大图景,是世界文学中国化,更是世界话语的中国叙述。

世界化与中国化都涉及到国内学科布局,也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共同话语,因此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主要从文本研究实践、学科理论关系的深层话语逐一深入,精彩见解层出不穷。如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世界华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成就与趋势(中国莎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教授)、英美文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刘久明教授)、外国文学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比较文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李庆本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域(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等领域出发,学者们各抒己见,对“双向阐释”提出不同看法。这种跨时空的多学科对话热烈而深刻,观念尖锐而又具有规范性,给会议每一位参加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中国文学如何世界化

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世界化”。世界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主体之一。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因此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立足于中国文学世界化的本原根基,从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世界化之前中国文学应有的姿态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而不同”的话语立场,从个体主体重建开始进行民族主体自建,从西方文学中主体精神的弘扬反观中国文化对个体主义的压制,进而揭示西方文学的人文主义内容和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反省性内容,渐次达成中国文学的世界化。同时,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复旧,而是新文化以来的世界精神。这是世界化的本质。

世界化当然是跨文化的。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教授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学世界化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翻译应发挥的作用。殷教授用通俗的例子绘声绘色地阐释了对莎士比亚原著的阳春白雪的翻译造成的呆板无趣的现象。这种翻译导致文化传播无效,自然失去了文化和文学传播的先机要素。在中国文学世界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主义,反对西方理性中心,也不要用中国封建传统来压抑人性。中国文化传统本身是多元性的。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中国文化本身也在适应世界新建构。

稍为转开的话题是世界文学文献的建立。苏州大学赵杏根教授主张建立“外国文学文献学”,提出了为中国文学世界化创建完备的文学文献学体系的观点。他号召当世学者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原创性的工作,发掘、整理、储备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海外汉学等领域需要的文献资料,让中国文学积累足够的他山素材,为中国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内涵,进而沉淀中国文学的内在精华质素,为世界化厚积薄发。

中国文学的理论对话也是宏大叙事。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想象,论述了世界文学读者的文学取向。以前有学者提出所谓“阐发研究”,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这当然就导致了“强制阐释”(中国学者张江语)的现象。问题并不在于理论本身。理论是一种武器;箭虽然好,要能射中目标才是好箭。这是毛泽东主席论理论对象的观念。它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谈话精神,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人一直锲而不舍进行着的事业。

三、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什么是世界文学的中国化?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虽然学术界经常提到“中国化”,但它大多是指某种学科的中国方式建模。那么世界文学如何中国化呢?

苏州大学吴雨平教授指出,中国化并不是将世界文学变成中国文学的附属品,也不是中国成为世界文学的中心。它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把中国文学写入世界文学史,实现中国作品翻译的世界化。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世界文学阐释话语的建构。这是中国与西方首次站在共同起跑线上,不再是中国文学“无语”或是“强制阐释”。我们同时用西方理论批评中国,也用中国理论来解释世界文学史。这是双向阐释。吴教授就世界文学史的认识论、主体论与本体论的中国化发表了她的看法。钱兆明教授提出了比较明晰的世界文学中国化的态度和方法:一要发挥长处,不盲从、不跟风;二要创新立异,不墨守、不故我;三要紧抓第一手资料。这些观念让世界文学的中国化具备了可行性和实践性。历来是西方阐释世界文学史。建立中国化的世界文学观念就是中国化的核心。它关系重大。

四、翻译大讨论

翻译是真正的世界化与中国化的中转站,是伍子胥过昭关的关口。要达成“双向阐释”必经此要冲。小组讨论集中了众多专家对翻译之功用的精彩言论。其中苏州大学方华文教授的发言道尽译事之魅、之惑。他对于“信达雅”的再度阐释以及3000万字的对翻译实践经历的回味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掌声。他的发言涉及到当代世界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翻译阐释”,即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阐释。译者在本土语境中对来源文本的文化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既是世界化的,也是中国化的。《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就是世界化。霍译本从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的语境再现了中国传统,而具有中国文学优势的杨译本则是另一种阐释,是更为中国化的对世界文学的阐释。在这种“双向阐释”中,《红楼梦》作为世界文学名著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

长期从事莎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李伟民教授、杜争鸣教授等关注到当代学术的焦点之一——“世界文学翻译”。这是英国著名学者巴斯奈特近年所提出的观念。她认为,21世纪以来,世界翻译研究已经有一种新的理论关注,这就是世界文学翻译。这是继翻译的“文化转型”之后的另一个转型。这个转型的中心是世界文学多元主体性。除了世界主要语种如英、汉、俄、法、德等语种之外,各种古代和历史语言文本以及各国语言文本的翻译理论正在成为中心。世界文学翻译的中心是如何穿透文化差异,建构既是本土化也是世界化的翻译。

可以说,美国达姆若什的关于世界文学重构的理论、英国巴斯奈特关于世界文学翻译的理论等对于中国世界文学研究有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新一轮的世界文学重构中,中国学者在理论体建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经典选编方面,已经站在了前列。中国与西方站在同一理论起跑线上。中国文学不再永远是“被阐释”,中国也要阐释世界文学。当然这种阐释是一种辩证理性的阐释,是发出中国的声音,是多元文化的大合唱。

(责任编辑 李巧慧)

通讯地址: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吴)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颜)

新书架

由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端木三教授和北京大学王洪君教授主编的汉语韵律语法丛书将于2015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发行。该丛书由海内外韵律语法研究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研究而精心撰写,首批已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包括9册:

《音步和重音》,端木三,美国密歇根大学。

《汉语的韵律形态》,王丽娟,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的韵律词》,裴雨来,西安外国语大学。

《汉语的最小词》,洪爽,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的嵌偶单音词》,黄梅,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的合偶双音词》,王永娜,烟台大学。

《汉语的句法词》,庄会彬,河南大学。

《汉语的四字格》,朱赛萍,温州科技学院。

《汉语韵律语法问答》,冯胜利,香港中文大学。

I106

A

2095-5723(2015)04-0041-04

2015-10-10

猜你喜欢

文学史中国化教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