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在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015-03-20田桂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

田桂芬

(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中国经济必将从原先的高速发展向平稳软着陆过渡.而平稳坚实的大众创业经济必将成为主流力量.同时,在新一届政府坚决反贪的强拳打击下,原先以隐形权利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将会打破,真正的全民创新、创业时代已经来临.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以创新为驱动的创业特征,农民创办的小微企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后发优势[1].地方高校身处农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非中心城市,在新常态背景下,应主动发挥区域智力高地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也为自身发展赢取新的空间.

1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型经济建设是“双赢”之举

1.1 地方高校为农村创业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业行为,不仅需要一批具备生产、开发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复合型创业人才,也需要依托大量有知识、有技术的实用人才.而目前高达76.4%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2],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农业创业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与农村距离更近,可通过普通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发展农村创业经济,不仅需要人才支撑,更需要科技支持.据统计,我国有近80%的农业科技成果出自高等院校,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为农村创业经济发展提供系统科技服务的能力[3].比如湖南吉首大学利用当地特产猕猴桃研发的“果王素”,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龙头产业,带领10多万户农民发家致富.

1.2 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空间

潘懋元认为:“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4]地方高校将从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多维发展空间.首先,办学资金将更充沛.大量的农村创业实体的出现将大力提高农村区域的财政收入,增加农村家庭的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因此地方高校获取的财政拨款也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同时,随着农村家庭的致富也提高了其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使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地方高校学费收取工作的阻力降低.其次,科研空间将更广泛.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不如国家部属高校,在国家级和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评审中缺乏竞争力[5].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科研沃土,尤其发展农村创业经济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为地方高校本土化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更多.农村创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 目前农村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障碍

2.1 农村创业文化缺失

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其中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环境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良好的创业文化会催生大量的创业行为.但是目前,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创业文化严重缺失,人们小农意识非常严重.思想守旧的农民仍持安家守业的心态,将外出打工做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很少有人能借此积累经验并走上创业道路.构建农村创业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全民创业价值观和全民创业精神,从而突破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实现观念、机制体制和环境氛围的突破.因此,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从小微企业做起,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如温州从小生意做起,一粒钮扣的利润不足一分钱,品种却有上万个,销售量占据全国市场的75%,国际市场的40%,从而形成了辐射全省的创业文化.

2.2 农村创业典型缺少

发展农村创业经济,必须要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度,而鲜活的创业典型,特别是发生在周边的创业成功案例,往往能有效引起村民的兴趣,并使之产生共鸣.有调查显示,69%的农村青年创业意识是受到亲戚朋友或邻居等周边人群的影响,特别是已创业熟人的示范带头作用.但目前农村地区能承担起“创业领头人”的人才普遍稀缺.而大学生村官因知识多,具有一定的创造力、领导力以及市场意识,是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政府和地方高校可以共同努力,将其打造成农村创业带头人,在农村传播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观念,从而使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的转变思维方式,引导其从“为人打工”到“为我打工”的思想蜕变.以大学生村官为榜样树立农村创业典型,能真正激活农村内在活力,形成农村经济建设的持续动力,更能促使呈现单一模式特点的农村经济向农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有力地推动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

2.3 农村创业项目短缺

目前,为鼓励全民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性政策措施.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全社会都表现出创业的极高热情,农村也不例外.但是绝大多数人虽然有很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无法将理想变为现实;少部分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投身创业,却半路折戟.甄别创业失败的种种原因,缺乏合适的农村创业项目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初期投入少,资金周转快的农村创业项目较少.绝大部分农村创业的群体在经费筹集上都存在困难,一般是利用家庭积蓄或家族资助作为启动资金,很少能从其他社会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因此只有启动资金少并且周转快的项目才能提高创业初期的成功率.其次,农村创业特色项目的种类较少.项目复制度过高,竞争同质化是导致农村创业者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2.4 农村创业教育实效甚微

发展创业经济,需要创业者具备综合素质,但绝大多数农民的创业素质不高.因此,要想深入发动农民创业,首要任务是针对农民加强创业教育,使其补充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农村创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农民认识到通过创业发家致富的可能性,激发其创业激情,提高其创业理论水平,培养其创业实践技能,使之成长为会管理、懂经营、能创业的市场型人才.目前农村范围内的创业教育机构主要是政府主导开办的创业培训班,但多数形式大于内容,实际收效甚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师资薄弱.培训班所聘请的教师一部分来自高校,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实践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另一部分教师来源于创业名人、管理专家,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但未从事过教育和培训工作,缺乏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更由于自身事务繁忙,培训时间难以保证,无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第二,培训教材不合理.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脉搏,不能紧密联系农村基层的实际,与农民的现实需要不合拍,因此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弱.

3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型经济建设的实施路径

3.1 强化高等教育服务功能,深入农村“种创业文化”

我国农村创业文化教育不发达,创业文化宣传有限,与城市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农村创业教育差距较大.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走入农村“种创业文化”,让创业文化的种子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地方高校可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逐步改善农村文化教育资源不均和机会不等现象,促进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通过定期开办农村教育工作者业务培训班等形式,吸纳从教人员进入高校深造研修,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文化教育能力;开发提炼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文自然的创业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古代成功的创业典型,用我国古代人民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进取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通过创业导师团的跟踪指导和支教等方式向农村输入创业理论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为农村全民创业提供智力支撑.另外,各地政府也要在加强农村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和落实强化创业文化的政策举措来引导农村创业文化的建设方向,应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培训机构、农村学校及地方高校的文化支农组织等,相应增加农村创业文化的教学时间和培训内容;通过电视,各种媒体报纸和公共微信平台等宣传创业文化,提高创业文化在农村的覆盖面,形成农村社会敢冒险、勇进取、善创新的创业文化共识.

3.2 改革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农村“创业头鹰”

针对农民中普遍存在遇事观望、怕冒风险的谨慎心态,各地必须培养创业带头人,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头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打消众人对创业的畏惧情绪,激励和培养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头人组织和引导众多创业者,形成合力,扩大规模,增强整体创业的竞争力,抵御创业风险.大学生“村官”知识水平较高、眼界开阔,可通过重点培训、引导和扶持,助其创业,打造成地区的创业典型,形成“典型带动创业”的良好局面.因此,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毕业生,特别是村官扎根农村开创事业.首先,地方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内容,逐步将高校培养与农村需求相对接.设置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或开设农学类通识课程,使更多的“准大学生村官”具备农村专业知识,提高农村适应能力,改善学无所用所导致的大学生村官闲置浪费现象.其次,加速创业教育内容改革,强调创业团队架构.单枪匹马开创事业已是草莽创业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时代所对应的是精益创业,更讲究团队协作.一个人很难在项目、产品、市场、管理等各方面样样精通,必须通过架构合作人方式,达到最佳的团队能力构成.最后,创业教育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通过与大学生创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提供导师、科技、信息等帮助,使高校创业教育和服务三农发展相互支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农村创业经济的深入发展.

3.3 发挥高校科技服务三农作用,丰富农村创业项目库

项目的选择尤其重要,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打开了农村创业群体的市场信息通道,但开展大规模市场调研活动的可能性仍不大,农村创业人员普遍缺乏对创业项目评估的能力,导致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双低.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高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课题研究、项目转化方面的优势,通过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环保等多种学科,对农村创业项目展开研究,形成丰富的项目库.项目库的建设要考虑农村创业主体的层次,形成梯度.作为农村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青年,两者所适合的创业项目是有所区别的.对大学生村官来说,继续选择传统的种养殖产业的意义不大.大学生村官创业要担负起在农村传播新理念、新销售模式和新技术的责任,要通过创业转变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转型.因此地方高校可引导科研团队从热点产业方面,研发适合农村创业、成本低、见效快的务实类小型项目,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信息库,同时组建“创业导师库”,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比如社会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热、独生子女产生的校外特长教育需求热、环境污染产生的优良环境需求热、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绿色食品需求热等.对农村青年来说,适合的创业项目最好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低门槛,对资金的需求较低,首次投资在5万元以下.二是项目对商铺的依赖度不高.比如,地方高校可抓住电商进农村的契机,实地调研,研发出适合本土的物流链和投递体系等.同时,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村青年根据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选择创业空间,地方媒体也应提供市场讯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广告宣传和营销服务等.

3.4 创建高校专业化师资培训队伍,提高农村创业教育实效

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看,专业化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创业教育提升水平、获得认可的基本前提,其中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师资队伍多由学生管理的教师或商学院教师构成,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师资总量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亟需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优秀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农村地区是地方高校的服务领域,因此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向具有农村特色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着重打造理论型和实践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首先,地方高校要着力培养热爱农村、熟悉农村的理论型专职教师,使其不仅具有创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熟悉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愿意深入农村,及时了解农民需求和市场动态,围绕创业经营活动各环节的需要调整培训内容,能熟练运用适合创业培训的教学方法,具备开设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编制简明易懂的个性化农民培训教材,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其次,创业教育要真正大展身手,不能只指望“学院派”教师唱独角戏,也应让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多样化人才挑大梁.地方高校应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导师,如成功的农村创业名人、精通管理营销的企业高层、财算专家、政府创业部门官员及律师等,并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利用高校的教育优势辅助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将有专业特长和创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1〕李朝晖,李安.创业型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与农村后发优势培育[J].农业经济,2014(06).

〔2〕张宁锐.我国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与职教发展[J].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8(12).

〔3〕曹小宇.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冯小宁.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